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5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25节

  硬仗是什么?难啃的骨头,那才叫硬仗。
  所以大仗不一定是硬仗。
  那么大明周边,谁人多?
  杨荣脑海里浮现出一条虫子(地图形状),然后脱口而出道:
  “大明要对日本动手了?”
  陈景恪赞叹的道:“看来我让你去从军是正确的选择,怎么样,要不要去?”
  杨荣大脑飞速运转,打日本难在登陆。
  现在大明水师天下无敌,最难的一点解决了。
  而且大明十几年经略,日本包括虾夷人,都已经筋疲力竭。
  大明王师过去,基本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
  可以说,这就是白捡的功劳,还是灭国之功。
  搞不好还能挣个爵位回来。
  然而,经过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拒绝:
  “如果可以,我想去西域。”
  陈景恪问道:“哦,为什么?”
  杨荣没有过多解释,只说道:“安西才是未来最大的舞台。”
  这就相当于放弃了封爵的机会。
  陈景恪满意的道:“好,有志气,那就去西域吧。”
  “晋王正需要人手,你先去他麾下当个参军事吧。”
  参军事就是参谋,之前被废除后来军制改革又重新恢复,并且确定了职权范围,级别为七品。
  现在杨荣是从八品,这次过去在级别上算是升迁。
  不过想必没人会觉得他这是升迁。
  从内阁行走,到西域当个没有实权的参军,怎么看都像是贬官。
  杨荣却并不觉得意外。
  参军没有实权,但权力也可以无限大。
  关键看自己怎么做。
  而且这个职务可以接触所有的军事机密,是最锻炼人的地方。
  陈景恪让他去西域,恰恰就是为了磨炼。
  参军事就是最合适的位置。
  这时,杨荣追问道:“我是以晋王府部属的身份过去,还是以朝廷命官的身份过去?”
  这一点相当重要,关系着原则性问题。
  陈景恪也并不觉得他多此一问,回道:
  “你是朝廷委派的官吏。”
  杨荣欣然领命。
  等他回到住处,发现杨溥、韩克忠等人都在。
  他们这群人当初一起去书院求见陈景恪,之后又一起进入内阁,关系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算是个小圈子。
  一见到他,众人就笑着上来见礼。
  韩克忠说道:“我一猜就知道,杨兄准有喜事。”
  其他人纷纷附和。
  杨荣笑道:“喜事确实有,不过恐怕与你们所想不同。”
  杨溥问道:“哦,莫非安平侯对杨兄另有安排?”
  杨荣带领众人回到客厅坐下,才说道:
  “安平侯让我去西域,给晋王当参军事。”
  “啊?这……”众人都惊讶不已,这不是发配吗。
  莫非他得罪安平侯了?
  唯有王艮,认真的道:“恭喜杨兄,得偿所愿矣。”
  杨荣大笑道:“哈哈,谢王兄。”
  见其他人依然一副不解的样子,就解释了一句:
  “未来西方会是朝廷的重心所在,我去此处也算是抢了先机。”
  大家豁然开朗。
  西域局势有多复杂大家都清楚,朝廷也需要有一个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参赞军机。
  杨荣如果能脱颖而出,未来重返朝堂必然会得到重用。
  关键,这是陈景恪派他去的。
  说的更直白点,陈景恪有意将他往西域问题专家方面培养。
  只要他做的不差,将来是必然能重回朝堂的。
  所以对他来说,这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
  “原来如此,恭喜杨兄……”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明白这一点。
  当杨荣要去西域当参军事的消息传开后,不知道多少人在背地里看笑话。
  之前许多和他关系不错的人,态度也变得冷淡起来。
  在他出发这天,前来送行的人,除了杨溥等好友之外,竟然只有杨士奇等寥寥数人。
  其余内阁行走,连句关切的话都没有。
  这让杨荣认识到了什么叫人情冷暖。
  -----------------
  就在杨荣出发后不久,大明周报刊登了一篇文章。
  治心治事。
  内容就是陈景恪之前给内阁官员讲的那些。
  后面还带着许多内阁行走的策论,全都是关于此事的看法。
  这份报纸一出,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反应迟钝的,还在想着陈景恪又弄出什么新思想了?
  反应快的已经察觉到,这是变革的号角。
  第493章 绝对权力
  大明周报连续四期,都是关于管事与管人的讨论。
  更加坐实了之前的猜测,这就是变革的号角。
  不出意外,此事成了时下最热门的话题。
  各路人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也有人无所谓。
  但各大学派却都在积极响应,为这次变革摇旗呐喊。
  作为显学的理学被打压,大明出现了思想空白。
  这么说也不准确,陈景恪的大同思想,将会是朝廷扶持的主流。
  但一是大同思想出现的太晚,二来但陈景恪并没有搞唯我独尊,而是给各派都留下了生存空间。
  各派都想抓住这个机会,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变革就是最大的变数,也是他们的机会,自然不能错过。
  朝廷摆明车马要变革,那他们想上车,就必须支持变革。
  别看之前这些小学派被理学压的很惨,但不能因此就小瞧他们的影响力。
  在局部地区,他们的学说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比如横渠先生张载,他主要在关中活动讲学,所以他的学说在关中的影响力甚至超过理学。
  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本土’思想,影响力都不可小觑。
  只不过,他们的思想一般存在某些缺陷,无法获得大多数人的普遍认同。
  理学的优点就是,更加全面更加深入,最后获得了普世的机会。
  但即便是理学最昌盛的年代,那些小学派在‘本土’依然非常活跃,拥有巨大的影响力。
  这种情况有好处,那就是思想界比较活跃,会诞生无数的学者、文化名人。
  坏处就是,容易造成思想混乱。
  前世大明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老朱的方法简单粗暴,他下令科举以朱子传注为唯一答案。
  朱棣进一步整理出了朱子注释版《四书五经大全》,要求科举必须以此为答案。
  这么做,彻底扼杀了小学派的生存空间,迅速统一了思想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