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36节
朱元璋遵守承诺,册封陈理为归德侯,陈家其余人各有封赏。
张定边则选择出家为僧,在江浙之间隐居。
本来故事至此已经结束,张定边突然找到锦衣卫,是为了啥?
杜同礼一脸神秘的道:“你绝对猜不到。”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我是猜不到他找锦衣卫的目的,但我能猜到你马上就要挨揍了。”
杜同礼连忙说道:“嗨,您怎么还生气……我说,我说,他来找孙子。”
陈景恪:“???”
杜同礼这才察觉到话里有问题,这不是在说锦衣卫都是人家孙子吗。
轻轻扇了一下自己的嘴巴,改口说道:
“他孙子从庙里逃出来,说是去参军了。”
陈景恪一脸懵逼:“等等,他孙子?从庙里逃出来?这都哪和哪?”
“他不是当和尚了吗,哪来的孙子?”
杜同礼说道:“瞧您这话说得,他当和尚那会儿都三四十了,早就成家有孩子了。”
“只不过他的妻、子都早亡,就留下一个孙子,被他从小带在身边。”
“那小子受不了庙里清苦,就逃出来参军了。”
陈景恪点点头,这么一说倒也合理:
“他孙子叫什么?在哪当兵呢?给人还回去吧。”
孙子跑到大仇家那里当兵,这换成谁都担心啊。
难怪张定边直接跑去找锦衣卫,这其实就是在问老朱要人。
杜同礼头疼的道:“他孙子叫张靖运。”
“我倒是想还给他,可我查了,那小子跟着晋王跑西域去了。”
“因为作战勇猛,没两年就成了千户,还得了个游击将军的散官。”
“这种军官的去留,哪是我能决定的了的。”
“况且,这么大的事情,怎么也得先禀告圣皇才是。”
陈景恪笑道:“没想到这小子还是一将才,没丢了他爷爷的面子。”
“这事儿你别管了,我去找圣皇说。”
杜同礼点点头,但依然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有屁就放。”
杜同礼纠结了好一会儿,才小心翼翼的道:
“如果圣皇……您多劝劝,陈汉那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儿了。”
陈景恪抬腿就是一脚:“混账玩意儿,说什么屁话呢。”
“圣皇连张定边都能放过,还会谋害他孙子?滚。”
杜同礼捂着屁股,一溜烟就跑了。
之后陈景恪就去了皇宫,找到了老朱。
徐达、冯胜正好也在,他也没有客气,见过礼就在几人下方坐下。
将张定边的事情讲了一下。
老朱三人也大为惊奇:“竟然还有这等事?”
陈景恪点点头,好奇的道:“当初您和张定边谈了什么?”
老朱回忆道:“也没谈什么,他希望我能善待陈家善待百姓,我希望他能为我所用。”
“只可惜,他与陈友谅交情深厚不愿为我效力。”
“为了打消我的顾虑,还承诺会出家为僧。”
提起此事,老朱脸上明显带着遗憾。
徐达表情如常,冯胜则有些不以为然的道:
“张定边不过如此,谋略不如魏国公,勇武不如开平王。”
“若论文武双全,上位麾下还有颖国公(傅友德)……又何必为此等不识时务之人可惜。”
徐达谦虚的道:“宋国公过誉了,论用兵我自认不弱于张定边,但也不敢说超过他。”
陈景恪则咋舌不已,冯胜嘴上说的不以为然,可你瞅瞅他都拿谁来做的对比。
徐达的谋略,常遇春的勇武。
一个人集齐了老朱麾下最猛的两个人的能力,妥妥的六边形战士啊。
傅友德也是智勇双全的统帅,可听他们的描述,张定边综合实力比他还要强上三分。
这踏酿的分明是元末第一名将啊。
然后一个疑惑升起:“陈友谅麾下有这样的大将,鄱阳湖之战怎么会输呢?”
老朱唏嘘的道:“那一战咱能赢,机缘巧合的成分很大。”
“就算是再让咱打一次,咱都没有信心能赢。”
有时候确实是天意,有一次刘伯温觉得危险,劝他换一艘船。
然后他前脚刚下船,后脚一发炮弹就把那艘船给轰碎了。
陈景恪也不禁咋舌,莫非真有天命这玩意儿?
他是听出来了,老朱是将陈友谅当做了最大的敌人。
这个人也确实厉害,差点就终结了老朱。
好几次,真的感觉是天意相助,才让老朱躲过一劫。
否则历史早就改写了。
相反,陈友谅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指挥作战的时候被流矢给射死了。
至于张定边,通过老朱的描述,陈景恪也更加感受到,这个人的能力是多强。
比如,曾经有一次傅友德、徐达都脱不开身,老朱不得不让常遇春防守张定边。
是防守,不是对阵。
即便如此,老朱还是不放心,千叮咛万嘱咐不让常遇春出城作战。
生怕常遇春被张定边给弄死了。
徐达也表示,他和张定边对上,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只有冯胜,依然不以为然:“怎么咱们都得天下了,你们还长他人志气。”
“要我说,他们也不过如此。”
“鄱阳湖大战他集结六十万大军,我们只有二十万,还不是被我们打赢了。”
“我觉得他们干的最蠢的事情,就是打开湖口关,放我们进入鄱阳湖。”
陈景恪连忙询问详细情况,冯胜就将当时的局势讲了一下。
陈友谅兵多将广,水师实力也远超吴军,并且鄱阳湖的主要关口都掌握在他手里。
如果他不放开关口,吴军水师都无法进入鄱阳湖。
“他就是骄傲自大,自己放开关口让我们进入鄱阳湖,才有了最后的失败。”
“换成我,是肯定不会放开关口的。”
朱元璋已经恢复过来,摇摇头说道:
“他打开关口放我们进入鄱阳湖,其实并没有错。”
“当时他船坚炮利,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超我军。”
“放我们进去,才好进行决战。”
“如果把我们堵在鄱阳湖之外,他的水师反而不好发挥战斗力。”
很简单的道理,陈友谅兵多将广战船高大,在广阔的水面才更能发挥作用。
如果将吴军堵在外面狭小的河道里,反而会让他的水师施展不开。
当然了,陈友谅主动放吴军进入鄱阳湖,还有个原因。
为了打败朱元璋,他丧心病狂的三丁抽一,集结了六十万大军。
为这支大军提供后勤保障的民夫,更是高达上百万。
如果战事拖延的太久,他后方就会先支撑不住。
把朱元璋的水师放入鄱阳湖,才好进行决战。
说白了,就是一战定输赢。
“当时陈友谅命人用铁索将战船绑在一起,我军确实没有任何办法。”
“如果不是那一场突然转向的大风,失败的就是我们。”
陈景恪越听越不对劲儿,这是鄱阳湖大战,还是汉末三国时期的赤壁大战?
“额……我怎么听着,这么像三国演义里的赤壁大战描写?”
上辈子三国演义直到嘉靖年间才刊印普及,这辈子因为陈景恪和福清接连发表爆款小说,到时小说热提前到来。
罗贯中和施耐庵的三国演义,也提前获得了书商的初版。
老朱自然也是看过的。
所以听到陈景恪的疑问,他笑道:“罗贯中施耐庵师徒,是张士诚的谋士。”
“他们知晓很多当时的秘辛,就化用到了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