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39节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839节

  谁敢质疑朱雄英的地位,他们就敢和谁拼命。
  可在没有敌人的时候,他们又会仗着功劳和资历,做一些出格的事情。
  这是人性,是很难避免的。
  目前除了徐达、傅友德等寥寥数人,其他老将能把握好这个度的,并不多。
  就连冯胜、蓝玉,也难免会有些骄纵之心。
  所以老朱将冯胜带在身边,不允许他乱出头。
  蓝玉有陈景恪压着,他敢跳陈景恪就敢当众削他,所以不怕他出格。
  可老朱精力终究有限,而且现在的天子是朱雄英,不能处处靠他这个圣皇来压制老将。
  况且,老家伙不退,挡住了新生代的上升渠道。
  长此以往必然会酿成大祸。
  所以,让老将们退下来就成了必然。
  想到这里,朱元璋心里已经做出决定。
  等打下日本,就进行二次大分封,将日本、南洋剩余土地,全部分封给老将们。
  应该能分百八十个诸侯王。
  少了这么多老将,朱雄英执政就少了很多掣肘,新生代将领也有了出头的机会。
  至于殷洲,就留给新生代们吧。
  没了郭英胡搅蛮缠,军事会议进行的就很顺利了。
  很快就定下了大致的方针。
  打。
  统帅也很快就确定了,高阳侯耿子茂。
  耿子茂是开国功勋耿再成的孙子,其父耿天璧在洪武十年出海剿倭战死。
  他和日本有着血海深仇。
  大明开海后他和赵秩一起出使西洋,路过南洋时灭了吕宋,因功承袭祖父耿再成的高阳侯爵位。
  后来在平定南洋动乱时候,再次立下大功。
  三年前被调往北海舰队担任大将军,对那边的局势最为熟悉。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也是大明开国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是少壮派的代表,大明水师未来的领军人物。
  让他去积累军功,也是符合国家需求的。
  可以说,于公于私让他打日本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
  果然如陈景恪猜测的那般,就在大明商议出征日本的时候,日本国内也在为南北合并努力奔走。
  面对群臣的请求,长庆也非常的痛苦和无奈。
  坚持了几十年,难道错了吗?
  他不甘心,可他也知道自己很难再获得大众支持了。
  最后只能将自己的岳父西园寺公重找了过来,试图从他那里得到一些帮助。
  “太政,真的非合并不可吗?”
  面对长庆近乎哀求的询问,西园寺公重默然低头。
  沉默有时候也是一种回答,这让长庆心中更加沉重。
  他也知道逼迫无用,决定缓和一下气氛,深吸口气说道:
  “我也不为难你了,说说现在的情况吧。”
  西园寺公重缓缓抬起头,说道:
  “日本人口已经十去其六,从贵族到百姓皆厌恶了战争,支持我们的人越来越少。”
  长庆忽然说道:“不合并,停战不可以吗。”
  西园寺公重顿了一下,摇头说道:“大明不会看着我们停战的。”
  到了这会儿,大明的意图已经是公开的了。
  尤其是海外分封制度施行,日本被排除在不封之地之外,只要不傻的都知道大明的目的。
  之前南北两朝拼命发动战争,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希望尽快灭掉对方重新完成一统,不给大明机会。
  可惜大明棋高一着。
  长庆依然不死心的道:“赵君呢?他不是位列七学士吗,就不能帮忙周旋?”
  赵君就是赵秩,和日本高层关系非常好。
  这些年日本没少通过他,与大明朝廷进行沟通。
  西园寺公重苦笑道:“大明的决策悉数出自于安平侯之手,赵君这个学士也只是执行者罢了。”
  “况且,他终究是大明的内阁学士……”
  大明的内阁学士,关键时刻自然是站在大明一方的。
  “大明法度森严,没有朝廷的命令,驻扎在我国附近的大明水师是不敢轻举妄动的。”
  “而从日本到洛阳,一来一回需要半年多时间。”
  “我们必须趁这个时间完成合并,否则……”
  他顿了一下,沉声说道:“否则日本亡国之日不远矣。”
  长庆终于死心,过了好久才苦涩的道:
  “足利义持的条件是什么?”
  西园寺公重心头一震,知道长庆态度软化了,连忙说道:
  “足利义持承诺,两朝合并之后愿行两统迭立之法。”
  两统迭立,这不正是当年足利义满给后龟山开出的条件吗。
  自己复辟的时候还嘲笑他天真,还说自己宁愿站着死,不愿意跪着生。
  没想到,十几年后同样的局面,落到了自己面前。
  还真是讽刺啊。
  第500章 奋进的松下纯太郎
  虾夷岛,一群商人正在码头等着装货。
  一名管事朝码头工人喊道:“都小心点,这些米比金子还贵。”
  “撒一点,你们半个月就白干了。”
  工人们都低着头,扛着麻袋小心翼翼的往船上走。
  管事的话虽然难听,可说的是大实话。
  这一口袋米,能顶他们数月的工钱。
  啥?你说工钱太低,剥削工人?
  还真不是,这里的工人每天都有二十文工钱,比大明还多出三分之一。
  如果运气好碰到船家想提速,甚至还会加工钱。
  总体算下来,他们赚的并不少。
  主要是这米贵,一斤都得上百文钱。
  在民间,这种米还有个名字,黄金米。
  价比黄金之意。
  不禁要问了,什么样的米,能贵成这个样子?
  一切还要从四年前说起。
  四年前大明将岛上的虾夷人尽数驱赶走,并正式占据该岛。
  将这里建成了经略鲸海的重要枢纽,鲸海舰队等机构的总部,也全部在这座岛上。
  去往殷洲的探险船,也会将这里作为补给站。
  为了长久占据此地,大明还迁徙了四五万百姓过来。
  形成了两座小城,十余座村镇。
  政治地位带动经济发展,这里的贸易也相当的繁荣。
  商人拉来一船船生活用品,换走岛上生产的各种物资,甚至还有粮食。
  是的,北海道这个所有人眼里的苦寒之地,竟然对外出口粮食。
  这一切都要得益于辽东寒稻的培育。
  经过十余年的培育,辽东寒稻有了几个不成熟的品种。
  不过即便是不成熟的,也比以前要强的多。
  陈景恪做主,提前让这些寒稻问世。
  一方面缓解辽东粮食问题。
  另一方便可以借助民间的力量,自发的培育新品种。
  宋朝将占城稻和西南本土稻杂交选育,就是民间自发完成的。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