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天将军 第113节
李瑄让军医为他敷药,然后屁股朝天趴在马背上,继续行军。
陈琥胆寒,他约束下属,老老实实地听从李瑄的任何命令。
花萼相辉楼的宴会他也在,李隆基对李瑄的宠信无人能及。
更何况李瑄神勇无敌,行事果断。
李瑄杀鸡儆猴后,士兵们每日行军八十五里以上,十天时间,就到达洛阳城外。
李瑄没有过度要求,让千牛卫休息一天,后天再出发。
千牛卫士兵顿时觉得李瑄还是有人情味的。
治军之道,一松一驰。
在洛阳城停下,李瑄要拜访一个人。
河南尹裴敦复。
历史上是裴敦复擒杀海贼首领吴令光。
裴敦复得知李瑄率禁军已到,亲自出城迎接李瑄。
并为禁军带来粮食。
“见过裴大尹。”
李瑄见裴敦复后,拱手一礼。
裴敦复是从三品,秩等于李瑄。
“李将军不必多礼,您这样少年英雄,大才子,我在洛阳都如雷贯耳。”
裴敦复笑道。
裴敦复在开元十二年,“堪任将帅科”中登第第一名,是为武状元。
数十年来一直为官,从未有机会领军作战。
裴敦复并不清楚历史的巧合,使李瑄得到属于他的机会。
“裴大尹文武双全,资历丰富,我还有很多要像你学习呢!”
李瑄认真地说道。历史上裴敦复也是被李林甫口蜜腹剑哄骗,斗倒他的族人裴宽,然后又被算计连连被贬。
最后刽子手罗希奭,从青州一路杀到岭南,连带着裴敦复一起干掉。
李瑄与裴敦复边走边交谈,入洛阳城。
洛阳城的繁华,仅次于长安。其他街道、建筑,甚至并不逊色。
从隋炀帝,到武则天,洛阳城连续大兴土木,被经营的时间不短。
李隆基也前后在洛阳长时间执政,许多权贵现在依然住在洛阳,文人、名士更是数不胜数。
大诗人杜甫从小就在洛阳城长大。但现在他还初出茅庐。
如果不是军务在身,李瑄一定会去看看年轻时的老杜是什么样子。
在天黑之前,裴敦复和李瑄来到河南尹府衙。
酒菜已经备好,饱饮一顿后,李瑄向裴敦复请教:“大尹曾以堪任将帅第一名及第,武略超群。晚辈想请教一下,如果您领兵去剿灭海贼,该如何去做?”
“我觉得如果率领大军大摇大摆去临海肯定是不行的。海贼能屹立八年不倒,在沿海县内一定有眼线。他们知道朝廷来剿匪,会躲在大海中不出来。”
“应该将大军停留在县外,派人伪装成商队在沿海诸县打探,如果抓到线人,就让他带着出海围剿。如果没抓到线人,就利用财物、粮食等方法引蛇出洞。待他们上岸,立刻让骑兵驰援,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当然,这只是我的下策,李将军或许有更好的计策。”
裴敦复思考一阵后,将自己觉得可行的方法告诉李瑄。
李瑄知礼,对他很客气,所以他没有藏着掖着。
李适之现在如日中天,裴敦复希望与李适之交好,入朝后当个尚书。
“大尹的计策,对我很有帮助,在此谢过。”李瑄向裴敦复敬一杯酒。
李瑄这段时间想过不少方法,也有与裴敦复类似的策略。
既然历史上的裴敦复能生擒吴令光,就按照裴敦复的计策去做。
第二日,裴敦复带着李瑄拜见洛阳留守裴伷先,这是一个在三品官上干了三十年的老臣,资历非常老,很有智慧。
与之交谈,李瑄受益匪浅。
下午的时候,李瑄在洛阳城补给一批物资,夜晚在军营中居住。
天一亮,继续行军……
第92章 蹊跷的海贼
在北方还是万物复苏的时候,南方已是春意盎然的景象。
临海郡乐安县境内,括苍山下。
人人披甲,上万骑一起出现景象,让南方吴地百姓非常震撼。
江南水乡,何时出现过这种壮观景象?
而且千牛卫不论是皮甲,还是明光甲,都鲜艳明亮,美轮美奂。
地方郡县的兵士,和这一比,简直跟散兵游勇一样。
起初乡民们还很害怕这么多骑兵。
但士兵驻扎在镇外,秋毫无犯。乡民们才宽心许多,停留的时候,会驻足观看。
“长者留步……”
来到乐安的第二日,李瑄率领亲卫来到田间,他看到一名扛着锄头的老农后,拦住询问。
从洛阳出发,用一个月时间,终于来到临海郡。
士兵们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李瑄决定在这里休整几日。
“敢问将军有何吩咐?”
老农看李瑄甲胄明亮,英武不凡,赶紧拜道。
“长者可听说过海贼?”
李瑄向老农问道。
“听过,大海边有百姓逃难到我们这里。”
长者向李瑄回答道。
乐安县距离海边挺远的,他虽年过花甲,却一辈子都未到过海边。
只是听搬迁过来的人说,那里有海贼,杀人劫货,十分凶残。
“长者可认识从海边逃难过来的百姓。”
李瑄又问道。
海贼只能在沿海行凶,不可能离开海岸超过三十里。
李瑄所在地方距离海边有二百里,海盗的眼线不可能布置在这里。
而且海盗吴令光活动在余姚、临海这漫长的海岸线上,不一定会在二百里外的海边。
“认识一家,就在我们镇上,他们是三年前搬过来的。”
老农向李瑄回答道。
“劳长者放下手中事务,将我带过去!”
李瑄取出一串钱币,递给老者。
“将军使不得。”
老农不敢收下。
“这是应该的。”李瑄强行将钱币塞到老农的手中。
老农激动,赶紧带着明溪乡元桥里。
明溪乡建在乐安溪的支流旁。石桥古树,白墙绿瓦,但户与户之间极为散乱,又没有花树点缀,显得很简约。
可能这不是繁华地带,与李瑄想象中的江南有所不同。
他们来到一处用柴木围城院落的人家,院中有一株柳树,院内有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在满地寻食。
两个不到十岁的孩子,在角落里捏着泥人,自得其乐。
一名黝黑的男子,坐在院中的石凳上,正用竹条编着笼子。
“咚咚!”
“谁啊?”
小扣柴门后,编笼子的男子头也不回地回应道。
“孙六,远方的将军要来问你一些事情。”
老农回应一句。
“噢……”
那个被称为孙六的黝黑男子转头,看到柴门外的李瑄等人。
他知道这是驻扎在镇外的骑兵大军,连县令都要点头哈腰问候的大人物。
身为小民的孙六不敢怠慢,立刻放下编到一半的笼子,将柴门打开。
“草民叩见将军!”
孙六向李瑄下拜的时候,被李瑄扶正,并笑道:“是我有事向你询问,礼节就不必了。”
“将军请坐。”
“将军光临寒舍,可惜家中只有清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