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150节

大唐天将军 第150节

  下午时,召李林甫入宫,商议枢机。
  “现在国家只剩下你了,你心中有没有像李县公一样的人才。”
  李隆基问李林甫。
  李适之辞去所有职事官,使职差谴,散官,勋。但李适之爵位是县公,此爵位伴随至死,然后削一级,由李霅继承。
  “工部陈尚书是为人才!”
  李林甫上午时都想好了,如果圣人让他推荐,他就推荐威望足的陈希烈。不论是否可成。
  在李林甫心里,陈希烈性情谦柔,容易控制。以陈希烈为相,一定能重回他和牛仙客一起执政的时代。
  “李县公向我推荐四个大臣,其中也包括陈尚书。但我认为陈尚书不是最合适的。”
  李隆基微微摇头,向李林甫问:“右相觉得刑部韦尚书如何?”
  果然是这白眼狼。
  刑部大案让这个白眼狼在朝野获得巨大声望。这是踩着他的头上位!
  “圣人圣明,臣……觉得合适!”
  李林甫纵然心中不痛快,但表面没有任何不满。
  难道让他拿韦坚外戚的身份说事吗?
  他可是宗室!
  “十事要说”上不仅约束李隆基不用外戚,也不可用宗室任重要职务。
  开元二十四年,牛仙客拜相前,李林甫曾经向李隆基说过一句话:“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
  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如果去反驳,就是打他自己脸。
  ……
  右相府。
  韦坚即将拜相,让李林甫心烦意乱,怒气填胸。
  换成谁,也比韦坚这个背叛他的白眼狼好!
  哪怕是二五仔杨璹,以及弹劾他那些所谓清流拜相,也比韦坚好无数倍。
  因为韦坚是他亲戚,和其他二五仔不同。
  即便李岫来劝说李林甫也无济于事。
  这一夜,李林甫月堂静坐,水米不进。
  ……
  两日后,李适之以太子太师致仕,晋爵为宋国公。
  太子太师在信安王李祎去世后就一直空缺,为从一品。
  大唐只有天策上将、太师、太傅、太尉、太保、司徒、司空,为正一品。
  天策上将不用谈。
  其他的太师、太尉等,李隆基除了给自己的亲兄弟和儿子们,只会用以追赠逝去的功臣,让他们在下面养老。如去年李祎去世,追赠太尉;张说去世追赠司徒等。
  李适之告病养老。
  韦坚上位,他被拜为左相,兼刑部尚书,授银青光禄大夫。
  除了之外,又兼任数使职。
  “多谢太师推荐!”
  当天下午,满面红光的韦坚来拜访李适之。
  正当壮年拜相,他喜难自抑。
  他很感激李适之的推荐,如果李适之和李林甫一起反对,他定难以入相。
  而且入相的功绩,吏部大案,是李适之父子一手策划。
  “老夫现在身份特殊,左相今后不要在私下会见我。逢年过节也无需派人送我礼物,我是不会收的。”
  李适之向韦坚直说道。
  “太师您已以致仕,有何不可见的?”
  韦坚不理解。
  “左相是外戚、宰相,吾家七郎为宗室、边将。我们走得太近,圣人一定会怀疑,如果有心之人诬告我们谋反,那我们必死无葬身之地。有的事情,左相还需三思而后行!”
  李适之向韦坚坦白。
  圣人可是连着两次政变,才登上九五之位。
  他心里敏感的很,正因为如此,才一日杀三子。
  外戚、宗室、宰相、边帅,这些词语联合在一起,绝对会触动李隆基敏感的弦。
  李瑄吸取历史上“韦坚皇甫惟明上元游玩”的教训,提前向李适之陈述其间的厉害。请他致仕期间与重臣们保持距离。
  李适之今后就找汝阳王等无权王公,或者找同样致仕的老臣吟诗作赋,下棋喝酒。
  他会在宴席上故意写错几个字,让世人认为他真的“恍惚”,不适合再入朝。
  他听从李瑄的意见,在李瑄掌握军权的时候,不再见任何实权官职。
  “太师深谋远虑,您的一席话,让我豁然开朗。只是不知如何报答太师的恩情。”
  韦坚心中一惊,当今圣人有自己的处事方法。一旦他们被诬告,就算没有证据,也会被圣人猜忌。
  想到自己与皇甫惟明的关系,韦坚心中一阵后怕。
  第112章 拜为上将,左龙武大将军
  “以后左相与老夫在圣人举办的宴上相熟即可。”
  李适之不在乎韦坚是否承情。
  如果韦坚有心,有的事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最近圣人应该会提出封李瑄为上将的事宜。
  就看韦坚如何去做了。
  有李适之的提醒,韦坚恭敬告退。
  他现在是宰相,比之前更有顾虑。
  七月初的朝堂上,李隆基终于就李瑄晋升为节度使而议事。
  朝会日常结束后,李隆基主动提及:“宋国公致仕后,兵部尚书之位空缺。朕准备将陇右节度使召回长安,任其雄职,诸位觉得如何?”
  此言一出,一部分臣子惊诧。将皇甫惟明调回来任兵部尚书,谁来接替陇右节度使的位置?不会是让年仅十七岁的李瑄继任吧?
  还有一些亲近李隆基的官吏心如明镜,他们知道李隆基一直想让李瑄上位,帮他开疆扩土。
  此举用意不言自明。
  “陛下英明!”
  对于皇甫惟明当兵部尚书这一点,没有人反驳。
  韦坚带头向李隆基拜道。
  “皇甫将军离开后,陇右节度使空缺,朕心仪副使李将军继任大使、支度大使、营田大使。统筹陇右军,面对日益强盛的吐蕃。”
  这一次,李隆基说话更加强势,仿佛认定李瑄该继任节度大使。
  “启禀陛下,李将军虽军功显著,但年纪尚轻,不应该直控大军,否则恐有遗患。”
  一名监察御史起身向李隆基劝谏。
  “启禀陛下,自高祖、太宗建立国家以来,从未有过十七岁为上将的例子,这不符合制度。”
  礼部侍郎也出列拜道。
  “启禀陛下,虽李将军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未验证指挥多军的能力,如此轻易统帅大军,恐酿成差错。”
  “启禀陛下,李将军在军旅,应熟悉诸军,增加阅历,联合致胜后,再统领大军。”
  “启禀陛下,李将军现不足以权以大军,应选经验丰富者,充当大使。”
  “启禀陛下,现在任李将军大权,无异于拔苗助长……”
  ……
  片刻时间,就有数十名文武大臣出来劝谏李隆基收回成命。
  像是商量好一样!
  大唐皇帝虽有力排众议的例子,但大多时候,都会听从大臣们的建议,特别是如现在一般,这么多人出来反对,看起来还有止不住的趋势。
  在李隆基脸色变化的时候,韦坚起身到案前拜道:“启禀陛下,臣认为李将军军功已足,且谋略勇武俱全,文学才能皆在,能胜任一军。李将军的功绩传遍天下,无人不服,聪明的人,都应该像陛下一样,去认可李将军。那些阻挠李将军为将者,像是在阻挠军功一样。”
  韦坚一番话杀人诛心,斥责那些臣子阻挠军计。
  这些人都和他不对付,八成是被李林甫授意。
  韦坚很希望皇甫惟明能调任兵部尚书,来帮他缓解朝堂上李林甫的压力。
  韦坚话音落,又有几名臣子站出来,支持李隆基的英明决定。
  “右相,你是否认可李将军权以军事?”
  脸色好不少的李隆基向李林甫问。
  只要右相与左相意见统一,就可以实施此诏令。
  “启禀陛下,臣也认为李将军之才,堪比卫霍,足以胜任陇右节度使之职。陛下慧眼如炬,使其权事,理所应当。但臣担心李瑄升职如此之快,到二十岁时,就无官可封,无爵可赐。这是臣唯一的顾虑。”
  李林甫来到案前,表面上赞成李瑄任职陇右节度使,实际上用心歹毒。
  一个人无官可封,无爵可赐的时候,金银珠宝能满足其需求吗?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