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155节

大唐天将军 第155节

  刘单领命道。
  过两天的宴会上,李瑄会带刘单与诸军使认识。
  现在刘单要先熟悉节度使事务,李瑄吩咐小事自己判,大事和军令由他亲判。
  刘单很珍惜这次机会,上任后白天处理事务,晚上了解当地风俗人情,观看每一处区域的山河地图。
  希望将来能为李帅献出有用的计策。
  五日过,所有的军使齐至。
  河源军使王难得,安人军使张守瑜,白水军使杨景辉,镇西军使安思顺,宁塞军使苏法鼎,积石军使李广琛,莫门军使钳耳大福,绥和守捉使高锴,威戎军使陈章等等。
  李瑄率先宣读将王难得任为临洮军使,将荔非元礼任河源军使。
  诸将很遗憾,他们都知道王难得名气大,作战勇猛,连圣人都召见过,并封为金吾将军。也没有什么不服的。
  当然,也不是哪一个军使都盯着临洮军的位置。如振威军使、威戎军使,他们管兵只有一千,宁塞军使更是只管五百人,连守捉使都不如,定不敢期盼高位。
  安思顺资历很老,陇右大半军使轮着当,他倒是没什么怨言,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升迁。
  “我新节陇右,今与诸位见面,是统筹诸军之事,诸军分镇东西,抵御吐蕃,然失地未收回,始终是我们这些边将的耻辱。圣人令我为帅,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彻底收回失地,将吐蕃扼制在高原之上,不得北望。希望诸军能统训军队,随时听候调遣。”
  李瑄向众军使说道。
  “我等谨遵李帅之令!”
  诸军使起身一拜,他们都有预感,在皇甫惟明调走,李瑄节制陇右,会有大动作。
  天宝年间,是圣人立志要开疆扩土的年代,谁都想立下军功,荣华富贵。
  而后的三天时间,李瑄都与诸将讨论军机。
  现在即将八月,快到出兵的季节。
  或许是吐蕃出兵寇边,边境上的戍堡,要时时刻刻监视吐蕃的动静,一有情况,立刻派人禀告府衙。
  李瑄向众将承诺,如有破敌良策,尽可上言。如立大功,他会上奏圣人,加官进爵。
  同时,李瑄要求军中严格军纪,会派遣巡官巡视诸军,如有军纪不规,欺凌百姓,轻者罚主将,重者免主将职。
  李瑄还要求主将操军,名列前茅者奖励肉食、绢钱,提震士气,使士兵勤于训练。
  在陇右诸屯区,李瑄要求士卒自勉。
  每一军最少要自足七成的粮食。
  如有屯田更多,皆奖励绢钱。
  军中的器械李瑄也效仿王忠嗣一样,由军吏督导,在兵器上写上使用者的名字。
  若无缘无故损坏丢弃,军法处置。
  李瑄严格要求诸军的赏罚制度,有功必赏,有过必罚,功过不可相抵。
  主将不得妄杀士兵,即便是死罪,也要上报府衙。
  如有“意外死亡”,李瑄会派遣推官去调查。
  在阵亡抚恤上,李瑄要求与诸地核实,如有贪污抚恤者,不论是谁,一律处死。
  李瑄貌似定下严厉的军规,却是以普通士卒的利益出发。对士兵们的奖励严格落实。
  同时,李瑄也会照顾将领们的功绩,只要立功,他必奏其升官,哪怕禁军的将军,也会向圣人申请。
  总之只有一点,军规要严守。
  李瑄会招募四名巡官,替他巡视诸军。
  等幕府齐全后,李瑄也会经常出其不意,到某个军中了解情况。
  陇右节度使的绢钱充裕,身为陇右支度使,李瑄还可调集陇右十二郡资源,维持陇右军的运行。
  只要不出现许括那样贪军饷,贪赏赐的现象,必能让军中钱、绢充足。
  ……
  长安。
  天宝三载科举在即,天下文人纷纷奔赴长安。希望能进士及第,一朝成名。
  这其中就包括岑参。
  他的曾祖父是大名鼎鼎的岑文本。
  可惜,他排行不够,不能以门荫入仕,只能砥砺苦读,以求进士。
  岑参排行第二十七。
  这可排行可不是他老子有二十七个儿子,而是同辈族中排行。
  一般这种情况,是一族居住一地。
  像李适之早早与兄弟们分居,天南地北。儿子的排行,不归于族列。
  如果李瑄的兄弟们不与李适之分居,将来他们儿子会论族中排行。
  “岑二十七,都知道李将军亲自邀请你入幕府为首席推官,这不就是你所追求的吗?为何不至呢?”
  一家茶肆中,文人士子相聚在一起,有人突然向一袭白衣的岑参询问。
  一般都是文人去求仕、环谒,身为上将的李瑄亲自邀请,这足见是器重了,一旦岑参去陇右,必被李瑄赏识。
  文人们都非常羨慕岑参。以为岑参曾经向圣人献文章,被李将军得知。
  “我奔波于长安、洛阳十载,碌碌无为。这次我一定在此次甲申科进士及第,待取得功名,再去拜见李将军!”
  岑参胸有成竹地说道。
  他从未与李瑄有过交集,前日突然被宋国公李适之邀请至府中,他受宠若惊。在得知李瑄要举荐他去陇右任推官后,更喜难自抑。
  哪怕进士及第,也要等好几年。
  他当时就想立刻骑马去陇右,但想到科举在即,他改变主意,准备带着功名过去。
  “哈哈……岑二十七要占据我们的进士名额了。”
  众文人笑着调侃岑参。
  但没有人认为岑参会及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要岑参真有这样的能力,也不会在长安、洛阳徘徊十年,不去参加科举。
  岑参不在意士人们的调笑。
  不久后,朝廷张榜。
  此次科举进士二十九人。岑参排名第二。
  状元是一个叫做赵岳的人。
  岑参甚至来不及与同科把酒曲江,畅饮杏园。
  确定身份后,立刻走马前往陇右。
  ……
  华阴郡。
  一名叫做杨绾的青年,放下书籍,满脸忧虑。
  杨绾虽然出自弘农杨氏原武房,但和很大一部分士族一样,自幼贫寒,边耕种边读书。他很早就以聪慧多识,孝顺父母而闻名。
  “二郎被陇右的李将军邀请为行军司马,你有没有决心前往!”
  杨绾的叔父向他问道。
  “我是想去报答李将军的赏识,但自父亲去世,家中贫寒,怕离开后母亲无依。”
  杨绾一直难下决心。
  他们弘农杨氏从汉代传承至今,已一千多年,哪怕诸脉再穷困潦倒,也不失孝义。
  “这也是叔父我来此的原因!我们亲邻为你凑足路上盘缠,也为你买了马匹。你母亲我也会照看。我们读书人不应该在家以耕田种地为生,叔父无才,迫不得已如此。男儿志在四方,当如鸿鹄一样高飞,像我们先祖杨敞、杨震那样,光耀门楣,延续我们这一脉。”
  “去吧,不要有什么牵挂了。”
  杨绾的叔父将一袋盘缠交给他,并指着门外的一匹马说道。
  “叔父……”
  杨绾落泪,跪在叔父面前一拜。发他誓有朝一日功名富贵,一定报答叔父与亲邻们。
  杨绾叔父抚摸他的后背,此时无声胜有声。
  ……
  丰安县。
  刘晏也收到李瑄的信件。
  主事判官,比小小的丰安令好太多了。
  在前途未卜的情况下,选择去陇右才是上选。
  他与李瑄熟识,李瑄风采无双,一直让他记忆犹新。
  陇右节度副使、知节度事的李瑄亲自书信,刘晏不能不给面子。
  现在丰安县安定,百姓安居乐业,他呆在丰安县也不过是等待下一次调任而已。
  思考一天后,刘晏就以此向朝廷辞职,待新任县令赴任,他就离开丰安县。
  刘晏离开的那一天,百姓们为他刻碑记功,之前徐建鱼肉丰安,而刘晏却宽待百姓,抑制豪强。
  他从来不督导赋税,但百姓的赋税没有违期的。可见他治县有方。
  ……
  太原。
  “为父真是感慨不已啊!我只是太原府籍籍无名的少尉,竟然被陇右李将军推荐为都虞候。”
  一间房屋内,一名十二三岁的少年,正在为一名壮汉洗脚,非常细致有耐心。
  这名壮汉就是车神塞,少年是车神塞的儿子车光倩。
  他们是典故“囊萤映雪”其中一个主人公车胤的后代。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