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256节

大唐天将军 第256节

  这山谷中,只有容一人的茅屋,开垦有两块菜地。
  清贫至极。
  平时李泌只需隔一段时间离开山谷,买一些粟米、盐即可。
  这里附近有山泉,不必去寻找水源。
  “感觉到与大道越近,只是朦朦胧胧。”
  李泌回答道。
  这是他追求道家不死之术的感觉,明明要触摸到,却又接触不到。
  李泌一直苦恼于此。
  他归咎于自己修炼时间还短,如葛洪、许旌阳一样,都是年老方得大道。
  李泌眼中的长生不死,可不是指真的在世间成为不死人,而是“羽化升仙”。
  他坚信前辈们,都是羽化登仙。
  至于真正的长生不死,是李隆基渴求的东西。
  “先生往来与终南山、华山、嵩山之间,这三座仙山之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李瑄同问李泌道。
  “嵩山有朝露,华山太崎岖,终南有天路。”
  李泌如是回道。
  很明显,他觉得隐居嵩山的人,才更像是隐士,因为远离长安,名士更多。
  华山沾染了李隆基王气所在,已经变得不可亵渎。
  而终南山的人,又有几个是真正的隐士。
  看看山脚下的一排排别墅庄园就清楚。
  还有那些隐士扎堆成群,日日饮酒,那还是隐士吗?
  所以李泌才会深入终南山,远离尘间。
  “先生更喜欢哪座仙山呢?”
  李泌既然会一直往来终南山,关心政局天下,心中绝对有一些想法。
  这一句话,确实把李泌问住。
  他想脱口而出,说喜欢嵩山,但他现在却置身于终南山中。
  “先生你觉得秦始皇、汉高祖、隋文帝,太宗皇帝,这样的英雄结束乱世,是为了家天下,还是为了黎民苍生不受战乱?”
  李瑄见李泌不做声,李瑄只是微微一笑。
  他知道历史上李泌更多待在嵩山。
  他又问李泌关于局势的问题。
  “家天下……”
  很简单的问题,李泌沉吟一下,还是回答了。
  “没有人无私。如果统一天下,能让百姓不受劳役之苦,安居乐业,才是真正的仁君。所以秦二世而亡;隋文帝虽大治天下,但却择子不慎,依然二世而终;汉高祖时,虽有动乱,总体休养生息,又有文景之治、昭宣中兴才使得汉祚长存;我朝虽有武周间隔,圣人励精图治,迎来旷古的盛世。但天宝年间,奸臣当道,天下不均,苦难的苗头已现,需要革除弊病的时候了,佐天行化,助国救民,这也是道家的理念呐,不要让苍生百姓,像秦末、隋末那样失望……”
  李瑄用委婉的语气,向李泌说道。
  不同于刚才对李泌的暗示,这是直接请求李泌出山。
  在他看来,在家天下的专职制度中,古代君王优先为自己家族考虑。
  当然,这也是历史的局限性,使他们没有那么高的觉悟。
  既然李瑄是后世而来,怎么能无底线的去维持一个所谓的国号。
  他向李泌举例几个朝代,表示忧虑。
  盛世之下,土地兼并严重,王公贵族带头,确实有波涛汹涌的迹象。
  “治国还需儒术,我一个道教山野之人,什么都没有,将军也太高看我了。”
  李泌微微摇了摇头。
  自李唐建立以来,李渊下令“兴化崇儒”,李世民又以“儒学为本”“以文治国”。
  道家更像是一种风气,就像是其他朝代信奉佛家一样。并非以道家治国。
  所以,李泌认为他信奉道教,在朝堂上也不可能有什么声名。
  毕竟士族们一个个都以“儒学渊源”自居。
  那些信奉道家的臣子,也多有“迎合圣人”之意。
  而且李瑄布下的视野太大,他自己都没想过。
  “儒是治国之术,但张良那样的人,也能名垂青史。”
  李瑄不会在意信奉什么,别说是道教,哪怕是一个和尚有才能,他会有三顾茅庐的诚意。
  历史对李泌的定位是谋士,军事战略家。
  他觉得李泌跟着他,绝对比跟着李亨效力好。
  李亨虽然对李泌不错,尊重李泌信仰。
  但他有时候也刚愎自用,不听李泌的意见,比如攻击河北的时候,李亨急功近利,不听劝说,致使河北没有肃清。
  再比如收复两京的时候,不听李泌的建议,急于收复长安洛阳。所以就有郭子仪向回纥借兵的一幕发生。
  李亨的儿子李豫就更不地道了,李泌作为一个仰慕长生的人,自然不食荤腥,不近女色。多年皆是如此!
  可李豫非得强迫李泌吃肉,又强硬让他娶妻。
  从安史之乱后的表现能看出,李泌弃功名利禄如敝履,有拯救天下的志向。
  “当今局势,虽有倾斜,却也没有那么困难。”
  李泌还是摇头。
  盛世还在延续,许多看似的弊病,连贞观时都有。
  “既然倾斜了,就会慢慢倒塌。智者和预测出局势的贤良人,应该将他扶正。”
  李瑄依旧在劝说李泌放下追寻道教的理念,归入仕途之中。
  “如果山人拯救天下,百姓就会呼唤神仙啊!”
  见李泌低头沉思,李瑄再次语重心长地说道。
  作为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当初确实有百姓称呼他为神仙。
  “既然有李将军邀请,那我就暂时停止修行。不过李将军就不要为我举荐官职了,我会以宾客的身份,跟在李将军身边,见见世面。”
  李泌叹一口气,不忍再拒绝,同意李瑄出山。
  但他并非要功名利禄,除了想澄清天下外,还希望多领略一下李瑄的风采,深刻了解一下李瑄的军事思想。
  他熟读兵书,对李瑄的作战方式十分好奇。
  李泌对李瑄本人更好奇,一个未及冠的年轻人,能得到如今的成就,绝不仅仅是家族原因。
  “如此……”
  李瑄犹豫,如果一直跟在他身边,没有功名标榜身份,也不是很好啊。
  “如果给我功名,我还不如在山间修行。”
  李泌直言道。
  “就依先生的!”
  李瑄不再强求,历史上李泌跟在李亨身边,就是以白衣身份,拒绝接受官职,只为宾客随从出谋划策。
  所以才会流传那句经典:著黄者圣人,著白者山人。
  但这一世,一旦李泌跟随李瑄出山,就很难再成为李亨的老师。
  也和李亨没有关系了。
  虽至夜晚,李泌依旧收拾书籍,与李瑄出山。
  李泌总不能让李瑄和亲卫们露宿于山野!
  李泌长期吃素食,夜间不擅脚力,山路又难行。
  “罗兴,将先生行礼拿着,我来背先生离开终南。”
  李瑄让罗兴帮李泌拿着书籍,他准备亲自背李泌出山。
  “您是大将军,怎么能背一介白身呢,让我来背!”
  罗兴吃惊。
  李泌这个一脸菜色的道士,怎么能让主人屈尊?
  虽然主人看起来与李泌相谈甚欢,但也不能这样啊!
  “大将军不必如此,这山路,我还是走过的。”
  李泌也不想那样。
  “不得违令,前面带路吧!”
  李瑄向罗兴等人重言一声,使罗兴等不敢不听。
  而后李瑄又向李泌说道:“我一身力气,背着先生不会劳累。”
  说罢,不待李泌同意,李瑄抓起李泌,放在背上。
  李泌还未反应,他就觉得身体轻起来,稳稳地在李瑄背上,被李瑄一手拖住屁股。
  哪怕他双手松开,也不会落地。
  这是李瑄力量的体现。
  背着李泌,仿佛托着一只兔子一样。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