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351节

大唐天将军 第351节

  每每想到李瑄身上的光环,李林甫就有些头痛欲裂。
  如对付王忠嗣的方法,用在李瑄身上就是笑话。
  “拜见圣人!臣以微末功勋,得圣人亲迎,不胜感激。臣今后唯有以命相报圣人的恩德!”
  距离李隆基十步外时,李瑄率领亲卫下马。
  亲卫在原地行礼。
  李瑄则来到李隆基的仪仗前拜礼,感激涕零地说道。
  “七郎平身!”
  李隆基亲自将李瑄扶起来,见到李瑄,他心情瞬间大好。
  忠诚!还得看他的七郎啊!
  “来,随我上车!”
  李隆基抓住李瑄的手,就想让李瑄同坐在龙辇上,起驾回程。
  李隆基的龙辇前面由六匹骏马驾驭,车身镶嵌有金银玉器,宝石珍珠;还雕刻有龙凤图案,尽显皇家的尊贵豪华气派。
  “臣不敢,臣只想骑马守卫在圣人身边,矢志不变。”
  李瑄诚惶诚恐地说道。
  虽然古代经常有大臣被皇帝拉到龙辇上,但李瑄不想这样。
  “古代张安世那样都能与汉宣帝同乘,收复九曲的功劳,难道还比不上他吗?”
  虽然李瑄的话让李隆基很舒服,但李隆基还是执意让李瑄同乘。
  “臣自认为强于张安世,但汉宣帝哪能和您比呢?他是皇帝,您是圣人,堪比尧舜的圣君,臣怎么能冒犯呢?”
  李瑄拱手一拜,依然不愿意乘坐龙辇,他用巧妙的比喻,寓意李隆基是大于皇帝的圣人。
  “如此!七郎就骑马在我车侧!”
  李隆基微微点头,好像是这个道理。
  李瑄的规矩和不僭越,更让李隆基安心。
  已经决定再次委于重任!
  一旁的李林甫看得嘴抽搐,小贼还是这么能说会道。
  李瑄上马前看了一眼李林甫这老贼,心想着诸葛亮剑,没砍掉他一点威势吗?
  怎么还能这么跳?
  起驾回宫,李瑄被允许在李隆基马车旁。
  连宰相的车马,都只能在后面。
  行走的路上,大臣们不免议论纷纷。
  “一年前我觉得李七郎如日中天,现在是什么?”
  “现在的宰相,都不一定有李七郎尊贵啊!”
  “生子当如李七郎!”
  “是啊!据说这段时间向宋国公府送美酒佳肴的使者项背相望,宋国公当左相的时候,可没有这么富贵。看看李家的几个儿子,皆因弟弟,而位列五品之上,那李霅更是年纪轻轻成为侍郎。”
  “李七郎曾是王忠嗣的部下,然李七郎好像并未被王忠嗣所影响啊!”
  “怎么可能影响呢,我都怀疑王忠嗣的权势,将落在李七郎的身上。”
  “你是说李七郎要兼任河东、朔方的兵马?不会吧,我朝开国以来,都没有这样的例子。以往最多是两镇而已。”
  “我也觉得不可能……”
  在诸臣边走边聊的时候,车驾到达明德门。
  李隆基龙辇前方的金丝帘子已经全部掀开。
  使百姓隐隐约约能看到龙辇中威严的身形。
  这种机会可不多,平时李隆基出入城,都是从夹道而行。
  长安百姓们再次看到李瑄的样子。这一次的反应比以往更大。
  天子脚下,百姓知荣辱!
  收复九曲经过朝廷宣传后,是比擒拿乌苏米施可汗更大的功绩。
  整整四十年,九曲重回大唐怀抱,并完成开疆扩土,兼并九曲吐谷浑,降伏白兰羌。
  百姓们各种赞美的言语,少年们无不崇拜。
  还有无数少女爱慕的眼神……
  相比于上一次,长安的胡商,对李瑄充满敬畏。
  哪怕是大食的胡商。
  在丝路之上,李瑄彻底扬名,和大唐、大食齐名的吐蕃,被李瑄打得节节败退。
  控制河西走廊的李瑄,能直接影响胡商的利益。
  即将科举,文人才子们在周围品头论足,皆认为李瑄是千年一出的风流人物。
  李瑄的亲朋好友得知李瑄回来后,在朱雀大街上欢腾,李瑄向他们招手。
  就这样,一路到达朱雀门后,向东前往兴庆宫。
  朝臣这才散去,李隆基独召李瑄入勤政务本楼。
  “得知圣人召见,臣马不停蹄地赶回来,不敢有一丝一毫地耽误。只是与吐蕃大战在即,臣要尽快回边关。如有要事,圣人尽管吩咐。”
  入二楼后,李瑄向李隆基拜言。
  像是只要完成李隆基的吩咐,就会回去安边守土一样。
  “也无甚大事!就是觉得七郎该与吐蕃赞普决战,问问兵马是否够用,朕可以从河东、朔方调离骑兵前往河湟。”
  李隆基向李瑄说道。
  “吐蕃赞普御驾亲征,其兵力必然雄厚。如果圣人能从朔方、河东调遣骑兵,我军在胜利后,损失就会更小,减轻国家和百姓的负担。”
  李瑄沉顿一下后,立刻向李隆基说道。
  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
  更多的兵力,保证胜利的时候更漂亮。
  解救王忠嗣,也可以在这上面借题发挥。
  “我会立刻传达诏书,让河东、陇右,共出五万骑兵,至河湟支援,听候七郎的调遣。”
  李隆基点头说道。
  自灭亡突厥汗国后,大唐获得许多战马,再加上王忠嗣经营马策,使朔方、河东,骑兵数量超过六万。
  抽调其中五万,随李瑄战斗。
  五万骑兵在关键时刻,能起到一锤定音的效果。
  大唐在北面的骑兵不止这些,关键时刻还能抽出诸部胡骑。
  “多谢圣人,明年以后,青海郡设立,苏毗归附!吐蕃将缩入雪域高原之内。如有机会,臣会擒拿吐蕃赞普尺带珠丹,来报答圣人之恩!”
  李瑄拱手说道。
  “哈哈……如果擒杀尺带珠丹,朕直接封七郎为王。”
  李隆基仰笑一声,不过他也知道有难度。
  尺带珠丹见势头不对,一定会逃入雪域高原。
  “臣愧不敢当!”
  李瑄知道这个时候,李隆基还不轻易封王。
  等天宝后期的时候,李隆基开始不把王爵当回事了,连安禄山都能授郡王。
  这种“君轻爵位”而“人觊贵宠”,是非常严重的问题,将毁坏一个国家的根基。
  李隆基既然滥封滥赏,不珍惜朝廷爵禄。百官当然只求谄媚皇帝、杨氏姐妹,一心博取富贵荣宠。
  但李瑄所获得的爵位,都是实打实的军功。
  “七郎,你觉得现在朕和汉武相比如何?”
  李隆基被李瑄几句话搞得心潮澎湃,问出这番话。
  自然是与汉武帝比军功了!
  “汉武帝灭了匈奴,却空虚了国库;您灭了突厥,天下依然富足。这怎么能相提并论呢。”
  李瑄最擅长说这样的好话。
  “七郎,你常在民间行走,天下间有没有人议论我的错误。”
  李隆基对李瑄的回答很满意,每次与李瑄交谈,总能让他心情舒畅,这是李林甫都无法比拟呢。
  但李隆基还想知道民间对他的错误是怎么看待的。
  他也知道自己犯下有错误,即便有的他不认为是错误。
  “臣从古籍上发现,即便是上古圣人办事也不是没有一点失误。所以就出现了尧帝信用鲧、共工、兜、三苗等四凶的失误;周公失误于重用管叔、蔡叔等叛臣;孔子失误于错误对待宰予;连太宗皇帝都因冤杀张蕴古而感到后悔。世人不会去说尧舜、孔子、周公的过失,自然不会有人觉得圣人不对。”
  李瑄倒是希望与李隆基多聊一下这些,把李隆基逗高兴了,再找机会切入王忠嗣事情中。
  “七郎经典通熟,若非七郎年纪尚小,都可以成为宰相了。”
  李隆基心中遗憾,想到李瑄要是年长一些,他就可以托付政事,高居无为了。
  就当前而言,李瑄在李隆基心中地方,超过李林甫。
  甚至两人一对比,李隆基觉得李林甫哪哪都差。
  “宰相要看能力,我还有不足之处。”
  李瑄微微低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