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454节

大唐天将军 第454节

  两代大论彼此凝视。
  恩兰·达扎路恭正欲开口的时候,被末·结桑东则布打断:“我知道你想说什么。但我走投无路,而唐蕃古道能直通大唐。如果我先一步回到逻些城,还能轮到仲巴杰吗?我不是低估你们的能力,而是高估了你们的忠心,没想到你们抛弃赞普的时候,这么果断!”
  说完,不待恩兰·达扎路恭回复,末·结桑东则布就径直离开。
  恩兰·达扎路恭还有羞耻,掩面离开府衙。
  吐蕃的依附,意味着持续一百多年的唐、吐战事告一段落。
  这几个月来,该有的调度,皆已完成。
  从新郡太守,到他新任命的僚属,可以有条不紊地继续行进。
  吐蕃放归的汉人奴隶,李瑄写信让高适、杨绾、刘晏安置。
  李瑄下令后天启程,由临洮军一千轻骑,押送尺带珠丹、附属诸王、政务大臣、吐蕃主要将领、贵族、千户长等,连同金银珠宝,回归长安。
  随行的还有南霁云、哥舒翰、安思顺几名英雄勋章获得者,他们要接受圣人的授勋。
  这两日做好准备!
  李瑄又吩咐僚属一些事宜,让他们各司其职,不要多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次日,李瑄与李泌一起到城外湟水旁垂钓。
  一个时辰,李瑄连上数条鱼,李泌一条未上。
  “先生今日运气不好!”
  李瑄再次将鱼线放入水中,调侃李泌一句。
  他怀疑李泌这个不吃肉的人,不会钓鱼。
  “钓鱼,不就是慢慢等待吗,要有耐心,等待鱼儿咬上来。”
  李泌没有一丝焦急。
  “还是先生耐心好,如过半个时辰不上鱼,我就会心急。”李瑄笑了笑。
  “将军不爱钓鱼,是以心急,这无可厚非。”
  李泌向李瑄说道。
  “唉!是啊!好在今日运气不错。明日我回长安,先生一同随行否?”
  李瑄这才说起此事。
  “山人可回终南山。”
  李泌表达的意思很清晰,他不入仕途。
  边塞的修行,让他有所感悟,想继续修行长生不死之术。
  “我读史书的时候,见张良得遇黄石公,王猛嵩山遇老翁。我本感叹二人的奇遇,现在一点都不羡慕,因为张良王猛只能见到黄石公和嵩山老翁一面,而我一直能请教我的良师益友啊!”
  李瑄突然感慨一句。
  他把同为道教的李泌,比作黄石公那种道教先贤。
  而嵩山老翁,是有先见之明的无名隐士。
  “诸葛亮北伐失败,没人说是他的过错;司马懿得到天下,都在对他口诛笔伐。因为这合乎于道义啊!”
  “枉尺直寻,不小直而大直。将军比我有智慧。我更不敢当黄石公和嵩山老翁。”
  李泌沉定一下,向李瑄开口。
  他言语简洁,意味深长。
  李瑄沉默,去思考。
  鱼漂在动,他未觉,恍若他心在跳动。
  他似乎明白李泌的意思,
  如果他麾下的将领、官吏,都觉得他想济世安民,建立尧舜那样的时代。
  像诸葛亮一样明知不可为的勇气,最终从政坛上大败而退出。
  甚至让世人感受到那股大遗憾。
  令将领们和高洁的文人们义愤填膺的遗憾。
  那样他拨乱反正的时候,必然会有人理解。
  想是这样想,如何去实施,却极为困难。
  “将军,动了。”
  李泌这才开口提醒一番。
  “咻……”
  李瑄抽杆,这次未中鱼。
  而李泌也趁此迅速收杆,李瑄没有注意李泌是直钩钓鱼……
  一个不沾荤腥的人,注定不会钓鱼。
  随后,李泌以兴罢为由,叫李瑄离开。
  李瑄心中有大方向,就可慢慢思考具体。
  留给他的时间看似很多,实则很短。
  归湟水城的时候,李瑄将鱼赠给路过的百姓……
  正常情况下,应该在李泌这样的人面前放生,但李瑄没有。
  这也是李瑄的个性与志向。
  回长安的时候,李瑄没有让长离随行。
  翌日清晨,长离为李瑄梳发,李瑄告诉长离,如果他不回陇右,会派人接她入长安。
  长离感动欲泪,她一个婢女,能常侍奉李瑄左右,已心满意足。
  李瑄车马离开的时候,城中的百姓,都来为他送行。
  李瑄在马上对百姓们挥手。
  他们只以为是简单的送行,不久后李瑄会再回来。
  沿途郡县,得知李瑄要献吐蕃赞普于长安,百姓纷纷出城在官道上,所过之处,万人空巷。
  此行李瑄专门为李隆基带有礼物,准备在千秋节的时候进献。
  当然,如果长途跋涉中礼物死去,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250章 朱雀大街的沸腾,杜甫
  即便所有的物品都有马车拉运,也连续行进两个月时间。
  一路上,除了枯燥的赶路,就是路过郡县的官吏前来拜见。
  只要队伍停下休息,李瑄心平气和,与地方官吏攀谈,没有因自己王爵的身份,而轻视七品县令。
  普通官吏中,有操守的人亦有不少。
  八月一日,天高云淡,万里晴空碧蓝,如新生婴儿的脸蛋一样纯洁无瑕。
  在这美妙的天气里,李瑄来到咸阳驿。
  长安已经知道李瑄的队伍到达咸阳。
  这种彰显赫赫武功的事情,李隆基怎么会不炫耀一下呢?
  他下诏让李瑄在咸阳等候,仪仗队和羽林军,已经在赶往咸阳的路上。
  沐浴更衣后,李瑄出驿站。
  咸阳驿站是大驿,不论是中转货物,还是良马数量,在大唐的驿站中都名列前茅。
  “拜见天水王!”
  见李瑄出来后,驿站的驿长连忙向李瑄一礼。
  驿长是驿站的管理者,也称为“侯吏”。
  “今年春天,圣人下诏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考。阁下在官道上,觉得参加常科多?还是是制科者多?”
  李瑄向驿长询问道。
  每年秋冬之季,是文人士子汇聚长安,参加科举的时候。
  科举分两种类型。
  一种是常科,每年定期举行。
  一种是制科,由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时间暂定。
  今年很特殊,除了常科需要正常举办以外,还出现制科。
  天宝六载的干支为丁亥猪年,是以常科为丁亥科,在九月十五日举行,由礼部侍郎主持。
  而制科推迟一个月,于十月十五日,既是由皇帝制定科目,往往由宰相主持。
  “回天水王,当然是常科人多,人才都会去常科,文人谁不向往成为进士呢?”
  驿长笑着向李瑄说道。
  他之前去过长安,每年九月,九曲之内,麻衣如雪。
  这些都是为常科而奋斗。
  “也是!蟾宫折桂,金榜题名,是百年来士人的心愿。”
  李瑄微微点头。
  虽然制科是皇帝下令召来,考中都能获得一个不错的官职,但和进士科相比,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