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540节

大唐天将军 第540节

  那个名字,只要提及,都会令吐蕃人脚颤手软。
  第292章 对吐蕃的惩罚,上贡
  “长安,为何这次感觉不一样呢?”
  恩兰·达扎路恭的车队在明德门外,等待唐廷的同意。
  他曾来过一次长安,那一次他虽是求和,但他腰板是挺直的。
  哪怕长安繁花似锦,他也认为吐蕃迟早会追上。
  可这一次,恩兰·达扎路恭明显感觉到长安城的庄严与神圣。
  逻些与长安一比,就像一座破烂小城。
  一百年,一千年,他们吐蕃都难以铸造这样的城池。
  恩兰·达扎路恭对李瑄是憎恨的,是不服气的,随着战争的烟消云散,他回想与李瑄所发生的战争,发现吐蕃一败涂地,全无反抗之力。
  他已经想明白,哪怕是正面冲突,他们也不是李瑄的对手。
  他佩服李瑄的神勇无敌,服气李瑄的统帅之能。
  但这不代表恩兰·达扎路恭没有勇气去守卫吐蕃仅剩的国土。
  正如玛祥·仲巴杰所言,他们吐蕃在等汉人史书中的“变数”,那盛极必衰是至理。
  他们这一代等不到,还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奉圣人之命,召吐蕃大使至勤政务本楼前。”
  宫中黄门骑马而来,到达恩兰·达扎路恭前宣告。
  他身后还跟随一队羽林军,“护送”吐蕃的队伍,进入明德门。
  “遵大唐皇帝之令!”
  恩兰·达扎路恭弯下腰,向羽林军的方向一拜。
  他必恭必敬,希望此次出使大唐,能使大唐满意。
  年年纳贡,岁岁来朝是一定的。
  吐蕃现在国力孱弱,希望大唐能少要一些贡品,让吐蕃不至于苟延残喘,能保留一部分实力。
  另外,恩兰·达扎路恭此行想见到前任赞普,尺带珠丹。
  吐蕃一行车队,在朱雀大街上缓缓行进。
  由于队伍很特殊,又有羽林军在旁,让长安过往的百姓好奇他们的身份。
  “他们是吐蕃人,还有吐蕃的官服,应该是向大唐朝贡而来。”
  有见多识广的人,认出恩兰·达扎路恭一伙人的身份。
  那被油布覆盖的物品,明显是金银珠宝。
  “吐蕃终于彻底臣服我大唐,以后陇右边关,不会再流血了。”
  有文人天真地说道。
  “据说凉州城繁华,仅次于长安、洛阳和扬州,现边关无战事,可以前往漫游,丰富阅历。”
  有文人将目光瞄准武威的姑臧城。
  “只要丝路畅通,有小相公打败吐蕃的威名,天宝将更盛于开元。”
  也有人无限憧憬,希望日子越来越好。
  “是啊!小相公的新法形势一片大好。据说城外建立有济生堂,哪怕家境贫寒,也可以送子女为医者。”
  更多的长安百姓盼望着济生堂能完成,使他们能看得起病,买得起药。
  在一片议论盛中,吐蕃队伍在羽林军的领路下,进入兴庆宫南面的大道。
  所有人谈论的都是小相公,从赫赫武功,到庙堂新政。
  他们认为朝廷的一切,都与小相公相关。
  李林甫儿子嫖未成年妓女被打得半死,已沦为笑柄。
  李林甫的声威,正在迅速削弱。
  人们都认为,接下来是小相公的舞台,小相公会将大唐推至新的高峰。
  兴庆宫内,勤政务本楼。
  李隆基特意将李瑄、李林甫、裴宽三人从中书门下堂召出,来看看吐蕃献出的贡品。
  同时谈论今后吐蕃对大唐上贡的马匹、牛羊数量。
  李隆基在勤政务本楼二楼的帘子后,亲眼看着吐蕃的队伍在街道上驶过。
  官宦已经通知李隆基,吐蕃的队伍到勤政务本楼下,但李隆基依旧和李瑄、李林甫在交谈。
  有意将吐蕃使者晾在楼下。
  “三位宰相认为吐蕃今后该上贡几何?”
  李隆基就这件事情询问李瑄和李林甫、裴宽。
  “此事可将吐蕃大相召来一起商议。”
  李林甫这么说一句。
  这是李瑄的功绩,李林甫议论的时候,总觉得十分别扭。
  “右相此言差矣!吐蕃强弩之末,已翻不起风浪。大唐已将吐蕃威服。吐蕃上贡数量不是他们决定,而是圣人决定。这才能显示出圣人威加海内外,也要让天下百国知道,不臣服大唐的后果。”
  李瑄日常出来反驳李林甫,并说出一些令李隆基畅快的话。
  “七郎说得不错。”
  李隆基大悦,缓缓向宰相们说道:“不如让吐蕃如回纥一般,每年上贡马三千匹,牛五千头,羊三万只,皮毛五十车。”
  这些贡品能从一定程度上,维持大唐的繁华。
  李林甫本想说圣人英明,但见李瑄没说话,他果断闭嘴。
  李瑄总是在中书门下堂反驳他,打击他的威望。在一些事情上,李瑄会蛊惑圣人。
  “圣人过于仁德!吐蕃和回纥不同,他们国内还有诸多牧场,牛羊马无计。多让吐蕃纳供,就是削弱他们的力量。”
  李瑄并不赞同这些年贡的数量。
  雪域高原气候变暖后,吐蕃的畜牧业、农业得到有效发展,吐蕃虽然战死、被俘虏的士兵众多。
  但大唐没有攻入吐蕃的腹地,吐蕃少年一辈迟早会成长起来。
  应该让吐蕃上贡,削弱吐蕃的力量。
  这样对李瑄将来也有利。
  “回圣人,李相说的不错。吐蕃的臣服还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他们短时间没有力量还击大唐。我大唐一定趁机不断削弱吐蕃的力量。”
  裴宽也赞同李瑄的想法。
  “臣附议!”
  李林甫无从辩驳,只能附和。
  本来他想宽和对待吐蕃,以免让吐蕃心生仇恨。
  现在想想,如果这么说,李瑄一定会挖苦他,索性闭嘴。
  “相比于回纥,吐蕃的贡品翻倍?”
  李隆基又试着说道。
  “三倍!”
  李瑄建议更高。
  这会动摇一个国家的根基,从汉至唐,没有一个国家如此上贡。
  但李瑄的意思很明显,重贡!
  让吐蕃无法翻身!
  一年上贡上万匹马,这肯定不是幼儿,而是战马。
  而一万多头牛,可以促进大唐农业的发展,开辟荒野。
  十万头羊,增进畜牧业。
  上百车皮毛,用以制造业。
  李瑄知道,这个时代许多上贡就跟过家家一样,附属只是名义上的附属,没有一点宗主国的样子。
  天朝上国的皇帝,要维护自己的面子。
  甚至还会让所谓的番邦占便宜。
  这种情况一定要杜绝。
  吐蕃要长久经略,将来李瑄要入逻些城。现在多剥削一点,以后就是少牺牲一些战士。
  趁着吐蕃还没有“民族”这个概念,消灭吐蕃贵族,释放农奴,将雪域高原永远纳入华夏领土。
  “吐蕃恐不同意!”
  李隆基从未经历过这样的事情,眉头一皱。
  他总觉得自己一个天朝上国的皇帝,去压榨一个臣服的国家,显得没有气量。
  “不由他不同意!圣人,一百多年了,吐蕃反复无常,虽已乞降,但得势便猖狂,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的事情,历历在目。我们这么做,圣人不需要有心理负担。”
  李瑄向李隆基却说道,生怕他为了面子,对吐蕃心慈手软。
  “就由七郎所言吧!”
  李隆基终是同意下狠心。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