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552节

大唐天将军 第552节

  李隆基迫不及待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就跟着李瑄来到熔炉旁。
  李瑄指着熔炉和花棚,以及器具,向李隆基和杨玉环解释打铁花的原理。
  原本只是道家驱魔辟邪的小手段,大胆改进一下,竟有如今的蔚为壮观。
  李隆基被李瑄的奇思妙想所震撼。
  “先前星火如瀑,尔等是否被烫伤?”
  李隆基又问负责打铁花的金吾卫。
  “回圣人,只要技巧好,将铁液全部放飞高空,并不会被烫伤。若是夏日,我们可赤裸上身打铁花……”
  一名金吾卫的回答惊人。
  但此刻李隆基不得不信。
  这翠云亭前他看得清楚,这些金吾卫士兵一直沐浴在火光之中。
  “铁花之美,如星河倒倾,此应让长安的百姓也看看啊!”
  李隆基拍着手说道。
  他有这种想法,是想让长安的无数百姓,承圣君的恩情。
  让外国使节和西域胡商看到大唐的繁华。
  这是一种炫耀的心思。
  “明年上元节,圣人摆驾回长安城。长安曲江的花灯,与铁花一起,天上都比不过。”
  李瑄笑着向李隆基回答道。
  “是极,是极……”
  “七郎上元夜甚合我意,我要赏赐七郎锦缎五千匹……”
  李隆基认同,明年他一定回长安过元正。
  他也因为此上元夜的布置,对李瑄大赏。
  “臣拜谢圣人……”
  李瑄拱手谢恩。
  李隆基赏赐,他一向不犹豫地收下。
  锦缎就是最华美的进贡蜀锦,价值不菲。
  文武百官方醒悟后,心思各异。
  李林甫沉默不语。
  李瑄的脑袋让他看不懂,想起之前的嘲笑,此时他只想快点离开。
  而李瑄的亲信更赞叹于李瑄的智慧,他们通过了解。
  这花火是用铁水绽放,看似华丽,转瞬即逝。
  但实际上花费不大。
  在曲中求直,省了无数钱财。
  这种敬佩之心,渐渐深入骨髓,今后会有一批文武官吏,将李瑄的话奉为圭臬,将李瑄的行为看成大道,最终成为李瑄的铁杆支持者,坚定不移……
  第301章 天宝九载,重要的抉择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在这花朝季节,杨玉环想曲江花开,李隆基决定提前返回长安城。
  对于华清宫的温暖,李隆基一再回首。
  那一夜的花火不忘,此是他享乐的天堂。
  他觉得自己的后半生,都将会如此,他与他的玉环娘子一起,春在长安,冬在华清。
  唯一的遗憾,就是岁做不饶人。
  在有限的岁月中,李隆基只想享乐。
  他在华清宫的时候,平均七日一朝。
  那时的文武百官认为是天寒地冻,圣人年纪大,不能伤害身体。
  平民百姓也能理解。
  六十多岁了,花甲之年。
  太宗皇帝活了五十二岁,高宗皇帝活了五十六岁,中宗皇帝活了五十四岁,睿宗皇帝活了五十五岁。
  百姓和大臣,都认为李隆基年纪大,颐养天年是常理。
  但回到长安,哪怕是春意洋洋的季节,李隆基也经常数日不朝。
  他可以起早,和杨玉环一起到太液池、曲江赏花。
  然绝对不会去参加早朝。
  此时朝堂不伦不类,首席宰相李林甫没有决策权,李瑄只是第三宰相。
  李隆基认为李林甫老了,但他不想罢去李林甫的右相之位。
  哪怕高力士暗示这样会使矛盾越来越大,李隆基依旧无动于衷。
  如果李隆基勤于朝政还好,但他偏偏只过问一些军政大事。
  他掌控权力,却无心去理枝末。
  这种怠政现象,使两派力量倾斜。
  在明争暗斗中,时间迈入天宝九载三月。
  李隆基并没有兑现他的承诺,今日过年连续下雪,李隆基依旧在华清宫享乐。
  只是再次表演的花火,让他走出华清宫中。
  天宝九载的三月下旬,李隆基从华清宫回到长安城,比以往更晚。
  弹指一晃的天宝八载发生许多大事。
  对李瑄意义最重大的,要当属裴灵溪为李瑄诞生长子。
  去年八月,在李瑄彻夜难眠的等待中,母子平安。
  李瑄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一连数日,都沉浸在喜悦中。
  李隆基按照承诺,在满月的时候,赐李瑄襁褓中的长子为太中大夫。
  这是一个标榜身份的从四品散官,代表着身份尊贵。
  李瑄为长子起名李奕,有着积累、光明的含意,李瑄希望儿子将来能博学多才,光明正大。
  另外让李瑄高兴的是,去年六月,姜月瑶怀有身孕,十月霜儿也有喜。
  李瑄希望她们能在今年顺利诞生子女。
  天宝八载,长安最有资历的大臣,有唐以来可以与李延寿、刘知几齐名的史学家,秘书监吴兢逝世,享年七十九岁。
  李瑄亲自为他题墓志铭,赞叹吴兢是“董狐、太史公”那样的史家。
  曾经张说为宰相的时候,请求吴兢更改几个字,哪怕跪地,依旧被吴兢义正言辞地拒绝:“如果顺从您的请求,那么这部史书的笔法就不能算是正直的了,这怎么能让后世相信呢?”
  所以李瑄才会用董狐直笔赞美吴兢。
  吴兢死后,李瑄用一个月时间,整理史料,发现近几年的史料从战争到民生,以及地方事迹,都有一定隐喻。
  李瑄没有告诉李隆基,而是下令将史料封存,入国史馆典藏。
  同时,八月的时候,永嘉郡太守王忠嗣因病去世。
  年轻时王忠嗣赛高原苦寒,骁勇绝伦,难免留下伤病。
  再加上离开军旅,郁郁寡欢,一病不起。
  这位年仅四十五岁的盛世名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没有人不为他惋惜。
  李隆基得到此消息后,并没有对王忠嗣进行追封。
  本来李瑄想将太公尚父庙,改为武庙,增加武庙六十四将,把王忠嗣位列其中。
  但看到李隆基对王忠嗣的淡漠后,李瑄决定等以后再说。
  历史上的王忠嗣生前是悲剧,死后也是悲剧。
  在唐代宗的时候,增设武庙六十四将,连张齐丘都能进入,但王忠嗣被排除在外。
  作为王忠嗣的老部下,这或许就是李瑄今后要做的事之一。
  李瑄可以想象,王忠嗣去世以后,东北的胡儿弹冠相庆。
  因为王忠嗣是安禄山的大威胁。
  等国家有难的时候,就算李隆基看王忠嗣再不爽,也会重新征用他。
  现王忠嗣一死,军事上只剩下李瑄这一个大敌。
  在天宝九载二月,李瑄的好友王维的母亲去世。
  王维从小丧父,是他的母亲一手将他抚养长大。
  由于王维的母亲信奉佛道,以佛教菩萨维摩诘为名称,起名“维”,字“摩诘”。
  因此,王维辞去所有官职,为母亲守孝三年。
  处理完母亲葬礼后,王维向李瑄告别,表示暂时不能支持李瑄的新法推行。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