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682节

大唐天将军 第682节

  一袭常服,满面微笑的李隆基,亲自下楼,接受李瑄的拜见。
  “臣拜见圣人,祝圣人千秋万世,寿与天齐。”
  李瑄向李隆基拜道。
  “七郎是功臣,不必太多礼节。”
  李隆基上前几步,将李瑄扶正后道:“三载未见七郎,更为成熟有气概。你率领我大唐儿郎,鹰扬国威,将大唐的军旗插在里海以南,让天下百姓都知道有里海这个地方,明晓西边的辽阔,不愧是胡人口口相传的天将军!”
  前半生的煌煌文治,后半生的赫赫武功。
  指麾八荒定,怀柔万国夷。
  太宗皇帝,都做不到今天的成就。
  李隆基认为自己所做的中兴,比开国君主创立基业更难。
  自古以来,开国之君有不少;真正的中兴之主,却只有他一个。
  “天将军是臣,天可汗是君。臣在君之下,在远方的河中和波斯,胡人更敬佩圣人的事迹,他们认为长安开满鲜花,像是人间的天堂,圣人如同神仙,高高在上。”
  李瑄笑着向李隆基说道。他知道李隆基想听什么话。
  最后一段时间,他还会如从前那般。
  以便于顺利地将妻子和霜儿,带离长安。
  “哈哈!”
  李隆基听后仰头一笑,他信以为真,心中大悦。
  殊不知,现在河中和波斯的胡人,因为敬畏天将军,才虔诚地将奇珍异宝送到长安。
  “七郎随宴,今日尽欢,不醉不归!”
  李隆基带着李瑄,进入花萼相辉楼的二楼宴堂之中。
  在大殿的主座处,玉案胡床。杨玉环穿着华丽的锦绣长裙,云鬓步摇,虽是端坐,但翘首以盼。
  她注视着宴会堂的正门。
  直到女官们排列,监礼官宣读圣人再入。
  杨玉环看到李瑄慢李隆基一步,进入大殿之中,她也缓缓起身。
  正值年华的李瑄,一袭剪裁得体的红色圆领长袍,配合英武不凡的气质,显得非常有魅力。
  一次西征之战,以及心中难以抑制的决断,使李瑄的眼眸中,微微有些锋芒。
  杨玉环知道自己无数次午夜梦回,都是因为眼前这个男子。
  但她是一个无德之人,只能幻想,不敢奢望。
  甚至还不能表现出,这几年,她几乎从未在李隆基面前提过李瑄,以免让圣人发现端倪。
  以至于让袁思艺这种新得宠的大宦官,以为贵妃娘娘不再宠信李瑄。
  此时此刻,杨玉环也是一样,含蓄地看了李瑄第一眼后,妩媚而清正的目光就再落在李隆基身上。
  她不知道自己还有几年的风华可言,情愿将一切寄托于一场梦,像是李七郎唯美而深情的词一样。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宴会厅中,还有诸王皇子公主、皇孙驸马。
  他们随着杨玉环一起起身,向李隆基问礼:“拜见圣人!”
  “免礼!”
  李隆基抬手示意众人平身。
  他最喜欢宴会,因为这是他显露大唐气象的时候。
  他拉着李瑄,一直到达大殿的最深处,显然要让李瑄伴座。
  李瑄到达座位前,等李隆基先落座以后,李瑄向杨玉环一礼后,在右下方坐下。
  文武大臣对此见怪不怪,有李瑄在,他们总感觉杨国忠差点什么。
  现在他们明白了,是威望!
  真正的威望,杨国忠与李瑄相比,相差甚远。
  在功绩上,杨国忠无法望李瑄项背。
  这种威望,影响着人心,以至于人们认为杨国忠弱李瑄一大截。
  杨国忠也只能强装镇定,与周围的下属把酒言欢,看歌舞表演。
  只要不去看李瑄,看那五颜六色的彩带飞舞,就会带走一些不痛快。
  宴会之时,虢国夫人、秦国夫人、韩国夫人,是达官贵人们巴结的对象。
  连皇子皇孙,也得向她们敬酒说奉承的话。
  整个大殿,依旧是一片浮华,无尽的美酒,宫廷歌姬载歌载舞,不在意长安和京兆地区的变化。
  高台上,李隆基与李瑄大聊天下,基本都是李隆基自吹自擂,炫耀自己的功绩。
  李隆基在位时间虽长,但他从来没去过江南、岭南,根本不清楚那里的情况。
  甚至到了天宝年间以后,他的活动范围只剩下咸阳、骊山这一带,连洛阳都不去了,也不知晓两京古道的百姓生活。
  武功有了不假,但他认为国家越来越繁荣,纯属臆断。
  随着李瑄罢相,杨国忠拜相后,豪强大族不甘心常平新法的实施,已经变成巧取豪夺了。
  常平新兵几乎已经成地方上的“郡兵县卒”,杨国忠虽然顾虑杨玉环,没有罢免常平新兵指挥使廖峥嵘。
  但他选择削弱常平新兵,使他们失去监察地方官吏的权力,也使得豪强大族肆无忌惮。
  将几年前的压抑,全部释放。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可是这两年出现的。
  “七郎在西面,那里的山河和大唐有何不同?”
  酒酣耳热的时候,李隆基向李瑄询问西域之事。
  “回圣人,相比于大唐,那里肯定是贫瘠的。无法诞生像圣人一样的明君。臣在西征的时候获得一些金银珠宝,他们的宝物也奇形怪状,没有我大唐的雅致,只是现在还在运输至长安的路上。”
  李瑄向李隆基回道,顺便说起战利品的事情,让李隆基心里有底。
  “七郎有心了,我也想看看最西面的宝物也何不同!”
  李隆基对天下贡献的奇珍异宝一向有兴趣。
  “臣不会让圣人失望,今后会为圣人带回更多宝物。”
  李瑄拱手说道。
  “昨日袁思艺是不是对七郎无礼了?”
  李隆基又突然问出这句话。
  “昨日的中官,确实有些出言不逊,臣也不知是何缘由。”
  李瑄佯装不知情地回答。
  “边令诚贿赂袁思艺,让他挑拨我与七郎的关系。说是没有亲自迎接七郎,让七郎不悦。”
  “七郎如何看待?”
  说出这句话,说明李隆基心有疑虑,明明是袁思艺挑拨离间,但一觉醒来,李隆基却耿耿于怀。
  旁边一直默不作声倾听的杨玉环心中一紧。
  但她没有立刻说话,从容地为李隆基和李瑄斟满酒。
  “臣读《左传》的时候,每每读到《天王狩猎河阳》,都非常气愤。按照礼制,大夫有朝见周天子的职责,怎么能让天子屈尊,前往诸侯国会见诸侯呢?”
  “圣人的龙辇,前往的是泰山和华山,臣功绩再大,也不敢冒犯天颜,也希望圣人至大至长,从此不为功臣接驾。那些诬告臣的话,一定是居心叵测。”
  李瑄几乎没有犹豫,向李隆基回答道,语气表情痛心疾首。
  天王狩猎河阳,是古代非常著名的事件,是礼乐崩坏的象征。
  天王,指得是周襄王,他前往河阳见到威名赫赫的晋文公重耳。
  虽然晋文公想觐见周襄王,增加他的威望。但晋文公没想到的是,周襄王竟然来河阳。这下其意义全变了,不是晋文公觐见周襄王,而是周襄王“觐见”晋文公。堂堂的周天子被一个诸侯王呼来唤去实在有失体统。
  这也成为晋文公的污点。
  而天王狩猎河阳中的“狩猎”,是孔子在编著《春秋》的时候,为挽回周襄王的面子罢了。
  即便所有人都知道其中的意义。
  李瑄引此故事,就是表明他遵循礼制,一颗赤诚之心,从未有冒犯圣人的意思。
  现在,甚至以后的流言蜚语,很可能是欲加之罪。
  “边令诚和七郎有什么矛盾?他为何诬陷你?”
  李隆基对李瑄的回答很满意,合乎他心意。
  能对天王狩猎河阳愤怒的臣子,一定是忠臣。
  他现在想知道边令诚和李瑄的矛盾。
  “臣得知边令诚在龟兹、焉耆等地有良田千顷,又收向诸国王索要众多宝物。臣想回来向圣人禀告,没想到他先行一步,更倒打一耙。”
  李瑄不得不改变方案,先把边令诚弄死再说。
  边令诚的“存款”还在安西,他的万贯家财,都将进入李瑄的腰包。
  “边令诚这狗奴,我一定杀了他。”
  李隆基此时相信李瑄的话,怒形于色。
  一切都豁然开朗。
  还是那句话,秩序混乱的天宝后期的贪污不可怕,只要受李隆基宠信。
  李隆基不会容忍挑拨君臣关系、欺君罔上的监军。
  这是在撼动他的权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