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725节

大唐天将军 第725节

  一个月后。
  李瑄派遣密使,将亲手信件分别送到神策军使南霁云和副使李晟、张万福、武宁军使荔非元礼、绥戎军使段秀实、定戎军使曲环、白水军使杨景辉、河源军使安重璋、金天军使钳耳大福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希望他们能祝他一臂之力。
  历史上的南霁云是大唐忠臣,为大唐死节。
  但这一世南霁云是李瑄一手提拔,并接受李瑄的思想。
  八年来,他面对皑皑雪山,今毅然决然地接受李瑄的邀请。
  段秀实内心纠结,他不懂李瑄面临了什么,在这几年内,突生变化。
  他从小就是孝童,正如他曾立下的豪言壮语:搜章摘句,凭这本事不能立功。
  李瑄很少任命文人为将,段秀实是例外。作为李瑄青睐的儒将,段秀实在军营中静坐一夜后,终于对李瑄的使者有答复。
  他选择相信李瑄!
  他深深的明白,自李瑄踏入玉门关,收河西兵以后。就没有人能阻挡李瑄向长安进发。
  其他的将领,有的出于对李瑄的敬拜;有的认为李瑄不可阻挡。在得到李瑄传信后,他们纷纷回信,誓死追随,休戚与共。
  陇右军更不用说,许多将士都想重新跟着李帅效力,如果选择抵抗李帅,很可能被手下取走项上人头。
  只是陇右诸军已经收到颖王李璬的命令,让他们在金城一带,依靠黄河天险建筑防线,抵御李瑄的前进。
  连在柏海的神策军、定戎军、绥戎军都被李璬征召,可见李璬的病急乱投医。
  同时,还传令吐谷浑、党项、苏毗、通颊等部,以及直接归属于大唐的青海九曲吐蕃诸部来金城支援。
  此时玛祥·仲巴杰如果有胆子进攻柏海,将不费吹灰之力。
  至于白兰羌,已经和“大唐”决裂。
  莫门军将李适之、李奕保护起来,退往白兰羌。
  而白兰羌又不交人,让李璬很无奈。
  看着陇右诸军将领的履历,李璬心虚得很。
  他们身上的印记,可比河西诸将重多了。
  谁知道诸军使中,还有没有莫门军使高锴这样的死忠?
  好在李璬召集诸军前来的时候,主将们答应。
  吕重贲觉得蹊跷,让李璬做好提防。
  河陇这地方邪乎的很,本想招募乡勇,但百姓一听是抵抗反贼李瑄,应募者寥寥无几。
  地方郡守各怀鬼胎,李璬下达的强征命令,被他们忽视。
  李瑄随时会杀过黄河,总要留一条退路。
  他们的担心不是多余的,李瑄派遣探马,翻越大雪山,从孔道过,轻而易举地来到陇右威戎军。
  这里是以前吐蕃的新城,安重璋曾在这里常年任威戎军使。
  过威戎军,可以轻易到达鄯州城、湟水城,也可以渡过湟水,通过日月山,到达青海、九曲。
  李瑄虽在凉州城,但派遣的探马数以百计,随时可以与陇右诸将取得联系。
  他们按照李瑄的吩咐,向金城行军。
  另外,李瑄也与廖峥嵘建立联系。
  让他通过长安留下的探子,将长安的风吹草动通知他。
  李瑄感觉时机差不多后,会直接收网。
  ……
  洛阳,正月初一。
  安禄山拿下洛阳后,变得更加膨胀。
  由于他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范阳起兵之后视力渐渐模糊。
  这让安禄山气恼,他在洛阳看到巍峨壮丽的宫殿后,想当皇帝的心思,再也难以遏制。
  安禄山让狗头军师高尚暗中逼迫洛阳的年迈老人,和一些僧人、道士,劝谏他荣登大宝。
  安禄山连像模像样的推辞都没有,当即就召集文武大臣,将早已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身上,在洛阳称帝。
  安禄山在燕地起事,定国号为“燕”,自称大燕雄武皇帝,改元圣武元年。
  他将达奚珣等投降,且有威望的大臣拜为名义上的丞相,表达自己器重汉族士人和正统之心。
  实际上的政务由严庄、高尚、张通儒等人把持。
  是以,安禄山开始制定雄心勃勃,征服天下的计划。
  他派遣崔乾佑和儿子安庆绪一起,进攻潼关。
  安禄山称帝的消息在数日后传至长安。
  彼时,李隆基刚得知李瑄叛乱的消息,又听到安禄山称帝,再也无法遏制住愤怒,用鞭挞宫人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戾气。
  这个时候,除了杨玉环和高力士,谁也不敢靠近李隆基。
  好在不久后李隆基终于收到好消息。
  安庆绪进攻潼关,被哥舒翰的守军轻易击退。
  半月后,崔乾佑再攻潼关,死伤数千人,依旧不能攻破。
  潼关自古位置不同,往往要看黄河改道。
  武则天天授二年的时候,迁潼关到黄河、渭水河岸,建筑高城绝地,形成现在的潼关天险。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号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聚集潼关的兵马越来越多,叛军纵铁骑无数,想打破潼关却难如登天。
  李隆基也终于松一口气,期望李光弼和郭子仪能早已收服河北,将安禄山这伪皇帝首级传递过来。
  河北现在乱成一锅粥,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玮、邺郡太守王焘等郡正式开始反抗安禄山,他们短时间内聚集乡勇十几万。
  哪怕没有颜真卿和颜杲卿,河北也逐渐拧成一股绳。
  杨国忠看准时机,又令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河北。
  安禄山不得不下令史思明和蔡希德率兵剿灭不臣服的河北诸郡。
  失去凉州城,对李隆基打击愈来愈深,他甚至直呼要御驾亲征,与李瑄一决雌雄。
  好在未传来金城防线失守的消息。
  他一再询问李璬,能否阻挡李瑄渡过黄河,但李璬的回答模棱两可,让李隆基心中无比担忧。
  他也想到陇右诸将会像河西诸将一样反叛。
  但这些将领掌握兵权,一旦下令更换他们,怕是会立刻激起反弹。
  李隆基现只想哥舒翰能战胜叛军,得知哥舒翰病情好转,接连不断向哥舒翰问胜战之策。
  只有战胜安禄山的叛军,才能将彍骑、飞骑,朔方、陇右的兵马调遣至西面抵抗李瑄。
  但哥舒翰却回书李隆基,依潼关而守,等待河北的兵马,和南阳一带的兵马,两面夹击叛军,一年内叛乱可除。
  这个回答令李隆基很不满意。
  三月,潼关。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有一名叫高元荡的将领,向哥舒翰进言道:“启禀大帅,安禄山本来用杀杨国忠的理由起兵,现如留三万兵守潼关,率全部精兵渡过浐水杀死杨国忠,这是汉朝挫败七国叛乱的办法。”
  听到这样的话,哥舒翰摇了摇头。
  他的河西兵一个没来,他不可能有号召力掌控这样的事情。
  安禄山已经称帝,哪怕杀死杨国忠,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结果,还会使战局更加混乱。
  但哥舒翰得知李瑄已经收他的兵马,内心无比纠结。
  殊不知这件事情很快传到杨国忠的耳中。
  杨国忠以居安思危为理由,向李隆基申请招募三千精兵用以自卫,并且派遣剑南的将领统帅。
  众所周知,剑南系是杨国忠的亲信。
  杨国忠又招募了一万兵驻扎在灞上,派心腹杜乾运任主帅。
  这一下,立刻就把哥舒翰惹恼了。
  明眼人都知道驻扎在灞上的兵马是在针对他。
  哥舒翰可不是善茬,他一边上奏李隆基,将灞上的兵马交由他统帅,一边设计将杜乾运召到潼关的军营,将其斩杀。
  这把杨国忠吓得肝胆俱裂,立刻入宫。
  “圣人,哥舒翰没有经过您的命令,就将杜乾运杀死。我看他在潼关不动,是想等待李贼到来,里应外合啊!”
  勤政务本楼前,杨国忠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李隆基哭诉道。
  他再次以哥舒翰为李瑄旧部的消息提醒,使李隆基疑心越来越重。
  “监军说哥舒翰未有过大的异动,国忠是否多想了。”
  纵眉头皱起来,李隆基还是没打算处置哥舒翰。
  长安城中还有王难得、安思顺,但这两人李隆基也不敢用。
  “探马已经来报,叛军攻潼关不下,现在只有薄弱的兵力布置在陕郡。主力已经回援河北,或攻击洛阳南面。几千老弱病残,哥舒翰竟然不出兵,这一定是有异心。”
  “如今西面的危机更大,李贼随时可能渡过黄河。若只是坚守,两三万就足矣,我们十几万兵马在潼关,这是本末倒置啊!”
  杨国忠一通貌似有道理的分析后,李隆基相信杨国忠的话。
  当天,他派遣使者带领数十名羽林军到达潼关,向哥舒翰质问为何不出关进攻叛军?
  如果哥舒翰再言什么理由,一定会被使者处死。
  但哥舒翰看到羽林军后,机智的他明白李隆基要弄死他,遂立刻向使者表示他已经准备好一切,明日就出潼关大破叛军。
  见哥舒翰回答得干脆利落,特使只能回去向李隆基禀告。
  李隆基见哥舒翰出关,便留下哥舒翰一条性命,让他戴罪立功。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