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770节

大唐天将军 第770节

  “回秦王,河东诸郡没有被叛军占领。现在哥舒翰率领潼关之战溃败的一万河朔军,以及河东诸郡上万兵马,守卫河东郡的郡城。”
  罗兴向李瑄回答道。
  “河东未失?”
  李瑄面露喜色,他很快就捋清其中的因果。
  历史上潼关之战结束后,安禄山将占领长安的任务交给自己的义子安守忠。
  令潼关之战的功臣崔乾佑渡过黄河,进攻河东诸郡,让洛阳周边形成屏障。
  继续向北是非常困难的,众所周知,太行山以西的诸郡,到处都是易守难攻的区域。
  崔乾佑想北上太原,甚至堵住井陉,掏李光弼、郭子仪的屁股,没有一定的兵力和后勤,不可能完成。
  “现风陵渡和蒲津桥等靠近潼关的大渡口被叛军占领,但末将认为,只要能让哥舒翰派兵占领蒲津渡和蒲津桥……”
  罗兴将他得到的情报禀告李瑄。
  “等着,本王为哥舒翰修书一封,立刻派遣探子将本王的书信交给哥舒翰。”
  李瑄说着,将一本未看完的公文推到一边。
  他取出一张白纸,挥笔为哥舒翰写一封信。
  他向哥舒翰表示潼关之失,不是他的过错,不必为此介怀。
  他已经被封为秦王,节制天下兵马,令哥舒翰出兵进攻蒲津大桥,为大唐铁骑开道。
  书信之后,还封哥舒翰为河东郡都督,让他有名义行河东军事。
  最后,李瑄在书信上,盖上秦王印。
  罗兴拿到李瑄的信件,退出政事堂。
  李瑄之前判断河东已失。
  所以根本没想过蒲津大桥还存在。
  这个时代,铁甲、大盾、强弩往桥尽头一布置,千军万马也难过。
  如果说潼关有概率攻破,那蒲津大桥没有一点可能从对面强攻。
  是以,蒲津桥有“蒲关”之称。
  说起蒲津大桥,在后世人尽皆知。
  怀丙和尚捞铁牛的故事可是必修课。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以西的强秦为了进取河东,在蒲州一带修建蒲津桥。
  自此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翻修扩大蒲津桥的规模,使蒲津桥的历史经久不衰。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句话用来比喻世道变迁、盛衰无常。但这句话就来源于蒲津桥所在的黄河两岸。
  到了隋唐时期,政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终于使古老的蒲津竹索浮桥不堪重负。
  开元盛世,长安许多从陆路运输的物资,都要经过蒲津桥。
  是以,蒲津大桥诞生,又被称为“蒲津铁桥”。
  蒲津铁桥的建造,在开元年间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由李隆基亲自过问。
  开元时期的冶铁业发达,两岸数万百姓奉命炼铁铸造,由众多工匠设置桥体。
  历经苦战又铸成铁牛。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
  这是历史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浮桥。
  和普通桥梁不同,想烧毁蒲津铁桥非常困难。
  这座铁桥的意义可想而知,在哥舒翰的掩护下,唐军铁骑可以轻易经过蒲津铁桥,威慑潼关。
  哪怕叛军在河东有一部分兵马,和唐军的铁骑数量相比,差太远了。
  三日后,安西、北庭的铁骑照常出发。
  但目标路线变了,除了华阴只留下三万骑,其余直扑蒲津桥。
  李瑄令兵部尚书封常清亲自出征,调度诸军,令侍郎岑参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行军司马。
  到达河东后,尽可能多地打造船只,为渡河做准备。
  李瑄知道真正的大战还未开始,他要坐镇长安,了解各地消息,统筹调度。
  长安当前只留有一万名天策卫,还有一些新招募的兵卒。
  几日后,李瑄听闻一个坏消息。
  不出他所料,武令珣和田承嗣取得南阳之战的胜利,唐军五万兵马被打败,四处逃窜。
  李瑄得知的战报令他非常不满。
  本来唐军与叛军双方于叶县城北枌河对峙。
  叛军不敢轻易进攻。
  但是在唐军将领的请命下,薛愿听从将领的请求,渡河主动出击。
  唐军中了武令珣的圈套,又被伏击,首尾不能相顾,顷刻大败。
  诸郡组成的杂兵,和临时招募的乡勇。如何能和安禄山的边军对抗呢?
  幸好只是薛愿一个人的军队败亡。
  岭南节度使何履光、黔中节度使赵国珍、襄阳太守徐浩尚未赶到。
  他们的兵马未与薛愿军汇在一起。
  但是军营之中,有许多购买军资的金银珠宝,在溃败逃跑的时候同军资器械都丢弃在道中,堆积如山,叛军捡钱都捡疯了。
  李瑄第一时间下令,让徐浩放弃周郊,死守南阳城,遏制叛军南下。
  南阳城是天下坚城。
  李瑄不放心徐浩这个大书法家,他觉得这些曾任太守的官吏对军事一窍不通。
  于是,李瑄任命王难得为南阳都督,令他立刻赶往南阳,统领从江南、岭南、黔中赶来的军队,抵抗叛军。
  他要将叛军夹在河南一带,三面围歼。
  李瑄特意叮嘱王难得,如果有太守不听从他的军令,直接拿下,送到长安。
  不过有一点是好,李瑄大概得知南阳、汝南、颍川一带的消息,局势没有恶化到一发不可拾的地步。
  李瑄让探马与廖峥嵘的常平新兵一起向东打探消息。
  他要知道雎阳、江淮一带的动静。
  等河陇劲卒到来,他会派遣一部分精兵,从山南到达南阳,配合王难得。
  李瑄令人尽快收集粮草,用丝绸、珠宝向商人、大族手中和籴粮食,并发动民夫。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虽然河陇劲卒还未到达,可以让运输粮食的队伍出武关,到达山南,在沿途的驿站储存粮食。
  在这关键时刻,哪个郡县敢掉链子,李瑄会毫不留情地宰了他。
  局势明朗后,李瑄的战略已经形成。
  李光弼、郭子仪,在河北诸郡的义军辅助下,剿灭叛乱。
  封常清、车神塞率领在河东,伺机渡过黄河。
  李嗣业率陌刀军和三万骑在华阴,观察潼关动向。
  王难得前往南阳,稳固局势。
  河陇的援军到达后,就开始真正的战斗。
  安禄山的军力也不得不分散。
  河北的史思明、蔡希德已经被郭子仪、李光弼击败一次。
  潼关之战虽大胜,但被李瑄阴了一下,非常憋屈的缩回潼关,等待回纥、吐蕃的动静。
  南阳武令珣、田承嗣在叶县大胜。
  安禄山招兵买马,准备进攻雎阳渠,打通南下江淮之路,占领大唐的赋税。
  李瑄和安禄山都雄心勃勃,想快速干掉对方!
  ……
  河东城。
  “潼关之战,我也有错啊!谢秦王给我将功折罪的机会。”
  哥舒翰收到信件以后,向西面一拜。
  被崔乾佑打败后,他收拢一万溃兵,又在河东诸郡组织一万郡兵、乡勇。
  本以为崔乾佑会进攻河东,他做好死守河东郡城蒲州城的打算。没想到叛军还未渡过黄河,又迅速收兵。
  只是留下一部分士兵,守卫蒲津桥和一些黄河渡口。
  从这些动作哥舒翰判断出发生变故。
  现哥舒翰知道,李瑄王者归来,完成清君侧,把持朝政。
  平定叛乱,由李瑄一手主导。
  作为李瑄曾经的属下,哥舒翰立刻找准人生的方向。
  当天,哥舒翰将此消息告知麾下田良秋和李承光,他决定尊奉秦王的命令,于五月十六日凌晨,进攻驻扎在蒲津大桥东岸的叛军。
  保险起见,他带领全部士兵前去。
  田良秋和李承光立刻表示支持哥舒翰。
  潼关之战大败后,他们已经没有容身之地。
  幸亏李瑄完成政变,现李瑄是他们唯一可以依靠的人。
  五月十五日,哥舒翰用仅剩下的财物买来肉食,犒赏给士卒,养精蓄锐后,两万士卒于子时出蒲州城,奔向蒲津桥。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