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869节

大唐天将军 第869节

  如华佗的外科手术,绝对有可行性。
  医者克服疑难杂症,不能闭门造车,需要交流病理。
  济生堂中,不要想着藏着掖着,老师要对学生倾囊相授。
  有朝一日,学生成为大医,老师也无上光荣。
  最后,李瑄着重描述大医的概念,使大医深入人心。
  并当场授与陈藏器大医的称号,封宜君县侯,表彰他的贡献。
  将来还会送上代表大医的玉葫芦。
  医者封侯,古今未有。
  悬壶济世,医人无数;编著《本草拾遗》十卷,加上为济生堂呕心沥血十余年。
  陈藏器当得起大医称号。
  汉人对官爵念想根深蒂固,自古名医,没有几个不当官,且不想当官的。
  只要让医者看到封侯的动力,他们一定能对医术产生突破。
  科技上、天文地理、数学上,也会如此。
  至于王冰还年轻,学术上和贡献上还不足。
  历史上王冰活了九十多岁。
  这个时代,能活九十岁不得了,这是他梦寐以求的岁数。
  李瑄觉得王冰钻研养生之术真有门道,在合理之内,李瑄会向他请教一番。
  学生们专心致志地听从至尊的每一个字,又见证大医陈藏器封侯,他们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奋斗的种子,已在心中种下。
  翌日,李瑄从济生堂离开,陈藏器和王冰带着所有的学生送李瑄。
  身为天子的李瑄,向学生们挥了挥手,登上龙辇。
  学子们无不眼眶湿润,他们能感受到至尊的期望。
  这是真正的受国之垢,是为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
  ……
  离开济生堂,李瑄从长安城北绕过去,到达咸阳。
  他先是前往咸阳的慈幼堂中。
  至尊驾临这种不祥之地,使慈幼堂的小吏猝不及防。
  咸阳的慈幼堂,管理者不过是流外官,他哪敢想面前的男子是当今圣上?
  他陪伴李瑄,观看慈幼堂。
  慈幼堂的工作人员,主要是周围乡里的妇人。
  李瑄看到慈幼堂的孩童,有先天残疾的,也有身体健全的遗孤。
  说句残酷的话,一个慈幼堂,不一定够一县使用。
  好在咸阳属于较为富裕的县,遗弃婴儿的并不多。
  “快……来拜见至尊。”
  慈幼堂的堂主王青山将孤儿聚集在一起,这是出于礼仪。
  在房屋中,还有一些婴儿,或年纪小的,依稀能听到隔窗传来的啼声。
  “在这里,无有皇帝!”
  李瑄轻斥王青山一声。
  看一众小儿小女,最大也不过和他的儿女一样,哪知道什么荣辱与礼节?
  “是写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皇帝吗?”
  一个衣着简便,与孩童们缩在一起的小女孩怯生生地说道。
  本不应该这么胆小,但李瑄身边架势太大了,外面全是气势汹汹的兵马,吓到这些孩童们。
  “正是。”
  李瑄笑道:“小娘子今年几岁?”
  “八岁!”
  小女孩吐出这两个字。
  “和我女儿一个年岁,望你茁壮成长,一样永乐。”
  李瑄走过去半蹲下握了握小女儿的小手。
  他非常怜惜。
  他不想以最大恶意去揣测,希望她们的父母,有的确实有难处,迫不得已将自己的父母遗弃。
  而李瑄的举动,震惊堂主王青山。
  这可是皇帝,在百姓心中胜过李世民的至尊。
  竟能这样屈身。
  真如传说中一样,心怀苍生。
  官吏们知道,至尊一直以来践行仁德。
  哪怕上位不是很光彩,仁德之心依旧在。
  特别是皇宫之中,禁止选秀。
  李瑄的理由很简单:苍生皆苦,色比德重乎?
  意思是百姓还在受苦,君王哪能不去操劳天下事,而藏于明媚后宫呢?
  从三宫六院到宦官,什么宗庙社稷大事,说得冠冕堂皇,无非就是皇帝一己之私罢了!
  “小郎,你叫什么?”
  李瑄又问旁边的一名小男孩,他的脸较为粗糙。
  “至…尊,此孩儿不能听,不能言。草民为他起名为王明。”
  王青山向李瑄说道,语气颤抖紧张,他只是连乡试都不能的穷酸书生。
  官府招募慈幼堂管理者的要求是识字,许多文人因轻贱而不愿,他因养家糊口而来。
  几年下来,历经磨难,也与孩童们产生感情。
  在不忙的时候,用他浅薄的知识,教一些孩童识字。
  “他可感受到我的声音。”
  慈幼堂是一个令李瑄难过的地方,他起身吩咐禁军大将军薛错:“去杀两只羊,炖肉给孩子们吃。”
  “遵旨!”
  薛错退下去吩咐。
  安抚一番小孩儿,他又在王青山的带领下,进入内屋,看望简陋房屋内的婴儿。
  没有母乳,状态不是很好。
  “现慈幼堂有多少孩童,岁数几何?”
  李瑄向王青山问道。
  “回至尊。咸阳慈幼堂自天宝七载建立,彼时已收揽弃婴。历经多年,现慈幼堂有婴孩七十八位,最小者月余,最大者已十岁。”
  王青山向李瑄回答道,
  慈幼堂属于大唐所提倡的“仁”,与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符合。
  李瑄建立慈幼堂,无疑是浪费钱财的。
  但这是阳谋,哪怕与李瑄政见不同,也无法去拒绝,怕被戳脊梁骨。
  杨国忠够自私自利了,他只敢削减慈幼堂资费,不敢取消慈幼堂。
  “婴儿都吃什么?”
  李瑄又问王青山。
  “只有米粥,偶尔请咸阳城中一些奶水充足的妇女喂一次。”
  王青山回答道。
  “营养不足,婴儿夭折不少吧!”
  李瑄听到这话,立刻联想到这一点。
  “三四个孩子,只能一个养大。”
  王青山已亲手掩埋不少婴儿,有些弃婴一送到济生堂,就已无药可救。
  “布局慈幼堂,任重而道远!”
  李瑄缓缓说道。
  他心中的计划,穷其一生,不知能否普及。
  尽快让所有慈幼堂拥有棉衣棉被。
  牛奶通过消毒,制成奶粉,到达慈幼堂,才能使夭折率降低。
  同样,也可应用于普通百姓家中。
  在慈幼堂外转一圈,李瑄看到慈幼堂的耕地。
  一共上百亩,由王青山和雇佣的妇女耕种。
  很一般,需要官府补助。
  等慈幼堂的孩子长大后,还需要分配一些田地。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