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967节

大唐天将军 第967节

  工匠们怎么会不努力呢?
  只要有一点奇思妙想,都会拿到工匠司。
  地方上的匠人,可以禀告地方官吏,由地方官吏上呈。
  发掘“工匠”,如果工匠封爵,也视为地方官吏升迁的依据。
  再不济,地方官府也得给这些匠人盘缠,让他们来长安试一试。
  “朕已知晓。待朕去工匠司时,一并观看成就。”
  李瑄回答道。
  种下的种子开花结果,李瑄惊喜不已。
  哪怕只是平常之物,甚至没有丝毫用处,李瑄也会鼓励其继续发挥奇思妙想。
  “启奏陛下,自开元十九年以来,设立太公尚父庙,以周代军师吕尚为主祭,汉代留侯张良为副祭,还有十位名将配享。”
  “陛下西收河中,复波斯;北灭回纥;西南灭吐蕃;南抚南诏;北东灭渤海、室韦、靺鞨,降契丹、奚、铁勒,又平定安贼叛乱,万国朝拜……臣认为当前国家武备已足,当建立武庙,重新列周代以来的名将。主祭与副祭依旧,原十名将为十哲,再增六十四名将祭祀。”
  颜真卿站出来,向李瑄上奏道。
  文人想法很多。
  大唐不应该只有文庙,还要有武庙。
  原本的太公尚父庙中左列为秦武安君白起,汉淮阴侯韩信,蜀汉武乡侯诸葛亮,唐卫国公李靖,唐英国公李勣。
  右列为汉留侯张良。齐大司马田穰苴,吴将军孙武,楚令尹吴起,赵望诸君乐毅。
  在这个时代,这十位是文臣武将心中最佩服的名将,所以为“武庙十哲”。
  颜真卿想除了选一些古代的名将以外。
  随至尊“从龙之功”的将领,也要挑选几位,榜上有名。
  当然,祭祀香火只有死了才能享受。
  武庙可设七十二名,先加六十四名。逐渐增补……
  第461章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武庙在华夏历史上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和文化意义。
  如文庙一般,历代大臣都以进入文庙为殊荣。
  精神的传承,也尤为重要。
  “侍中深得朕心,武庙之事,可以推行。”
  “除太公、留候、十哲外,现阶段选择六十四将。哲,为武将的楷模,不要计较品行的瑕疵。古今六十四将,也以将略为优,不计德行。由政事堂、兵部、天策府、集贤殿,一同选拔自王忠嗣前六十四将,前至周代。”
  “届时,由朕亲自过目。”
  “我朝为中兴之朝,将领多有功绩,堪过古人。此代将帅,当选拔八人,列于武庙之中。于寿终正寝后,与古将同祭祀,共添武庙七十二将。”
  “自此以后,凡有大功,为将帅表率者,由朝堂共举,可以入武庙。”
  李瑄同意颜真卿所奏立武庙之事。
  也提出自己的要求。
  武庙六十四将,不能搀杂政治因素。
  吴起杀妻求将也好,白起屠杀俘虏也罢。
  那是古人的事情,今人可以批判他们失德。但不能否定他们在军事上的巨大建树。
  当学习他们的统兵、治军、兵法、战略。
  而大唐现在的新兵制度,是为更远大的目标而奋斗。定要约束军纪。
  由于历史上的武庙,并不能令人心服口服。
  李瑄言以王忠嗣之前,是想将王忠嗣也列为武庙将领。
  他一生无败仗,有将帅气象,绝对够这个资格。
  至于当今八个武将,现在还不是选择的时候。
  即便没有战斗,还可以从其他方面,获得彪炳青史的成就。
  “臣等遵旨!”
  “启奏陛下。孔子为文宣王。按照礼制,陛下当为主祭太公,封武王名号。以示武庙之正统。”
  颜真卿再奏。
  在军事上,没有人比李瑄更适合封武庙。
  古今帝王将相,更无堪比李瑄的赫赫武功。
  然李瑄是帝王,武庙只供奉臣子。
  “孔子为宣,太公为成。今追封吕尚为武成王。望大唐将士向吕尚学习,既可为为社稷征战的太公,也可以为匡扶国家的尚父。”
  李瑄给出姜太公的封号。
  “陛下英明!”
  文武百官没有过多的意见。
  今日的朝会,也正式结束。
  在结束前,李瑄宣布休朝七日,待李隆基大敛以后,再重新开朝。
  李瑄下朝会召宰相们到政事堂,与宰相们讨论当前国事,与规划事宜。
  计划在今年,长安城诸坊诸市道路,全部铺设成水泥路。
  于明年之时,开始正式铺设两京古道的水泥路。
  更多的百姓选择加入水泥、沙石的制作。
  ……
  李瑄出政治堂后,见李适之,然后与李适之又到兴庆宫,祭拜李隆基。
  刘单已经开始为李隆基主持祭祀仪式。
  李瑄向刘单交代关于李隆基陵墓的修建之事。
  要求七个月以内完成,不必太过壮丽,以节约为本,可以使用水泥,加固陵墓内部。
  陶俑可以名匠烧制。
  金银珠宝、丝绸的陪葬,适当即可。毕竟李隆基享福的时间可不少。
  不是李瑄苛刻,即便李适之死亡,亦是如此。
  如果他死了,他会留下遗诏,将他在青山中掩埋,不必立碑,永久长眠。
  省得被一群摸金校尉光顾。
  “对了,杨贵妃得知先帝逝去以后,作何反应?”
  最后,李瑄向刘单询问这件事情。
  刘单既然任商部尚书,也一直兼任着兴庆宫使。
  管理着兴庆宫的事物。
  “回至尊,据太真观中的女道士汇报,贵妃在得知先帝亡故,只是对着道祖祈福,一夜未眠,无法猜透她的感想。不过想来也不会有什么了。贵妃经历恩怨情仇、荣华富贵,又家破人亡后,似乎已真心向道。”
  刘单向李瑄回答道。
  “她没有提出祭拜先帝吗?”
  李瑄疑惑。
  “并无!自入太真观后,贵妃清茶寡淡,素衣不妆,未踏出太真观一步。”
  刘单向李瑄回答道。
  “盛世牡丹,终将过去。不必多监视了。”
  李瑄吩咐一声。
  杨玉环和李隆基一样,也非常复杂。
  天宝之年,是和杨氏连在一起的年代。
  杨玉环是杨氏最重要的人物。
  因她的存在,杨氏一发不可收拾。如果只是奢靡无度,国家也不会崩溃的那么快。
  然而连卖官鬻爵,都能肆无忌惮。
  两次南诏之战的失败,因隐瞒败绩,冤魂无法归来。
  从上到下,都已腐烂,所以李瑄借助安禄山叛乱,轻轻一推,李隆基时代倒塌。
  “至尊,先帝后宫佳丽颇多,是否按照制度行事?”
  刘单不得不向李瑄询问这个问题。
  “变革已如火如荼,你觉得皇权更大,还是百姓更大?”
  李瑄反问刘单一句。
  “臣下知道该如何去做?”
  刘单赶紧回应。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历史上的杜甫曾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写到“先帝侍女八千人”。
  实际上李隆基在长安、洛阳两地,各皇宫、行宫的宫女远远不止八千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