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历史军事>大唐天将军> 大唐天将军 第973节

大唐天将军 第973节

  他觉得至尊是圣慧之人,一切都不能逃脱至尊的法眼。
  诸葛兴将倾尽所能去展现。
  李瑄又观看一些物品后,将工匠们聚集在一起。
  “朕以天下为怀,望诸工匠能再接再砺,精益求精。今视察工匠司,收获颇多。诸位也都是栋梁之材,诸多物品令朕耳目一新。”
  “朕再次承诺,不论出如何身,能创新发明者,赏绢钱、金银珠宝、封官职、予宅邸。若器械之便、工艺之精,可富国者、利民者,赐予爵位。朕望诸位竭才尽智,倾囊相授徒弟,使技艺不断精进……”
  李瑄娓娓地向匠人们说道。
  此时此刻,工匠们已知道,如何才能得到爵位。
  以陈三年、夏全这样,依做标准。
  当证实李瑄的诏书不是说说而已,天下的匠人会更加卖力。
  也会有聪明的人,将诸多技艺,当成自己奋斗的目标。
  一番勉励后,李瑄心满意足地离开工匠司。
  隔日,李瑄再次前往牛首山下巡视。
  现在牛首山不但有火药工厂,还有一个火枪厂。
  由大唐名匠公输青子,带领团队研究火枪。
  以铜管的火绳枪为主。
  当前的能力,太先进还无法制造。
  作为神臂弩的发明者,直接让公输青子玩火药,属实有点为难他了。所以李瑄将火绳枪的创意告诉公输青子。
  初代火绳枪没有神臂弩好使,但却是枪械发展绕不过的路程。
  强弩已到尽头,枪械才刚刚起步。
  公输青子很有创造力,也有开拓精神。他在得知火药的妙用后,立刻就被这些黑色的粉末吸引。
  震天雷的威力,将公输青子惊醒。
  他暗自发誓,一定不负至尊的重托,将火绳枪创造出来。
  “轰隆……”
  火炮厂外,一个碗口大小的“青铜管子”射出一发“炮弹”,在百丈外爆炸。
  地动山摇,黑烟滚滚,尘土四溅。
  李瑄满意地点了点头。
  终于将最简单的大炮弄出来了。
  跳过竹筒,直接用金属制造炮筒。
  而青铜制火炮的筒壁的熔点高,耐烧蚀性好,抗压力强,不易炸裂,能够适应因火药性能的改良和装药量的增多而增加的膛压。
  火炮的使用寿命也很长。
  另外,火炮的筒壁打磨地十分光滑,一发炮弹打出去后,十分容易清理。
  火炮出现后,才意味着火药正式走上历史的舞台。
  之前李瑄炸回纥骑兵,包含着一些运气。
  试想,如果有数十门碗口大小的青铜大炮,一起向敌人射击。
  从天而降的爆炸,源源不断,如果敌人初次遇到这种情形,溃乱是必然的。
  火炮、火药技术,大唐会严格保密。
  在这个时代,大唐的敌人,很难有窃取机密的手段。
  大唐的大敌仅剩下大食,如果不出意外,火炮也将用在大食身上。
  回到长安,李瑄立刻签署军令。
  召太原都督郭子仪回京,任命为天策府兵器使,新任太原都督为王思礼。
  平卢都督由原本的副都督刘正臣接任。
  召范阳都督李光弼回京,任命为天策府押蕃使,新任范阳都督为车光倩。
  召灵武都督王难得回京,任命为天策府监察使,新任灵武都督为浑瑊担任。
  浑瑊和车光倩现在草原上统领禁军,待禁军撤回来后,他们可直接携带敕令上任。
  免去武威都督李朱师职位,赐太尉,他年事已高,回长安养老。
  由仆固怀恩担任新的武威都督。
  原本的太原副都督唐朝臣接替浑瑊的荥阳都督。
  原本的蜀郡都督来瑱,换车光倩的北海都督。
  而蜀郡都督由此次在回纥之战立功的赤水军长张光晟担任。
  除了李瑄非常信任的安西都督李嗣业、凤翔都督车神塞、南海都督辛云京和柏海都督南霁云外,其他都督都已完成轮换,兵权重分。
  南霁云要继续整合吐蕃诸部。
  驻扎在关中的凤翔军,基本属于中央军。
  安西兵马则随时出征大食。
  辛云京发展水师,配合交趾修路,暂时不适合调动。
  李瑄又将一些都督府的幕僚、副都督,调任天策府诸房长吏。
  至此,天策府五院三十四房,全部组建完成。
  形成以五院使为主的兵制。
  但五院使又没有兵权,只能在皇帝的命令下,向都督调兵。
  皇帝、天策府、都督府。
  上下三级。
  皇帝一声令下,天策府制定作战计划,五使互相配合。
  财政、军饷、召兵、退役的权力,则在尚书省的兵部手中。
  天策府成为纯粹的征伐机构。
  以后,只有五府固定为上将以上军衔。
  五使之首的枢密使,则是武官的巅峰。
  四月上旬。
  李瑄在甘露殿处理政务的时候,一则噩耗传入耳中。
  大诗人、山水画家鼻祖王维于辋川别业病逝。
  距离李瑄离开辋川别业,一个月不到。
  据驻于辋川别业的秘书省官吏,以及王维的仆人说,王维的遗言是将自己葬于辋川谷的后山,他的诗、画笔录,不必入墓,尽由秘书省处理。
  而秘书监为从一品,也是王维担任过最大的官职。
  李瑄十分悲伤,为此休朝一日。
  并写下一首感人肺腑的诗祭奠。
  于次日,追赠王维为礼部尚书,太子太傅。
  又亲手为王维写神道碑文。
  令颜真卿为王维写墓志铭,记录其生平事迹。
  历史上,王维的诗歌只有四百来首流传下去。
  这对十七岁就写下“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王维来说,太少太少。
  他有太多的诗歌在后世失传。
  李瑄第一时间令秘书省学士依照王维的生平,记录王维所有诗篇。
  并令匠人雕刻雕版,以大唐图书馆的名义出版。
  作为一代文宗,大才子,他的诗集必然畅销。
  只要有几万本流传在大江南北,即便发生大变动,也不会再失传。
  同样的,秘书省、智慧宫、集贤殿、文部,开始修订《全唐诗》。
  记录从唐初到当下诗人,所有诗篇。
  如张若虚,号称“孤篇压全唐”,但他作为“吴中四士”,一生不可能只写下《春江花月夜》和《代答闺梦还》这两首作品。
  还有王之涣,后世仅仅存诗六首。但他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和“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谓妇孺皆知,甚至有许多人认为可以竞争七绝和五绝的压卷之作。
  这样的诗人有不少存诗于世。
  现在要将他们的诗全部找出来,记录下来,作为文化瑰宝传世。
  另外还有唐以前的诸多经文、诗词歌赋、史料,不仅仅要藏于大唐图书馆,还要将其理清,抄录,在各大城市另储。
  一把火将无数知识付之一炬的事情,历史上又不是没发生过。
  是以,在接下来十年内,大唐境内文化的编著到达鼎盛。
  诞生一批又一批的“学者”、“求证者”。
  两京书籍传送,车载斗量,不绝于路,风雨无阻。
  各省各县印刷房、图书馆如雨后春笋一样兴起。
  间接使各级学校快速发展。
  后世人们称李瑄的此项举措为“书文运动”。
  正是因为李瑄不遗余力地保存书籍,正是因为智慧宫的建立,才让华夏文化追根溯源,源远流长。
  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