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人鱼说>书库>穿越重生>捡漏姐姐的亲事后> 捡漏姐姐的亲事后 第192节

捡漏姐姐的亲事后 第192节

  “只能这样了。”胡志微叹了口气,“希望霍将军那边,能尽早跟西越谈成条件,这北戎二王子死因还未查明,北戎不会善罢甘休的。”
  太子眼神微闪,想到霍云霄两天一封折子的上,急吼吼的,不由面色紧绷的回了东宫。
  太子妃一看他面色,便知道事情不顺利,“伯远是不是又上折子了?他还给我写信,说西越已经要安分了,希望快些着吏部将他调至右军,他宁愿不当这个将军了。”
  “糊涂,这个将军有多难走上来,他自己不知道吗?”太子怒拍桌子,白瓷茶碗蹦了好几下,“他还这么年轻,除了当年高--祖身边的李将军,还有谁能跟他比?”
  太子妃柔声道:“当年还是你跟他说,妻子是他唯一的亲人,要好好对待,阿钊,伯远连子嗣都还没有……”
  太子心内苦涩,沉声道:“他若是真的想救她,那就必须和西越谈成,否则,鱼跟熊掌,一个也拿不到。”
  屋内噤若寒蝉,屋外却蝉鸣声声,阳光是公平的,无论是树是人,都在这盛夏里,煎熬的活着。
  肃州府衙。
  温春辉又收到了霍云霄的信件,里面说了北地情况危急,他甚至都不知道为什么,那些上奏的折子,像是石沉大海般没了踪迹。
  肃州与丰州相邻,幸地广人稀暂时无虞,可信件送去也是石沉大海,三妹妹的情况一无所知,他都不知道该怎么给霍云霄回信了。
  付淼看丈夫急得团团转,不由站起身劝道:“你也别太着急了,北地不会有事的,右军都还在呢。”
  温春辉摇头,“右军大部分都是北地人,三妹妹之前来信,说北地的官儿差不多被崔明献搅弄的差不多了,乡里又政务不通,朝廷态度暧昧,恐怕难了,三妹夫熟悉战事,不然也不会这么着急。”
  他猛地抬头,“夫人,给父亲大人去一封信吧,这事儿必须有人站出来,北地不能丢啊,若是北戎踏过了浮山,我们大梁百姓从此永无宁日。”
  付淼有些犹豫,“父亲不便出面提及这事儿,你也知道,付家不参与党争,更不参与帝位之争,况且这么久了,你有说服谁跟你一起上奏吗?”
  温春辉颓然,“你说的是,但我不能放弃啊,北地不能丢,三妹妹还在丰源,或许是我的折子写的不够清楚,我这就重写……”
  “夫君,你听我一句,”付淼挺着肚子,哀求道:“你别掺和了,若不是父亲将你的折子拦下来,你此时焉有命在?皇上老了,性子难以捉摸,这次的事儿,摆明了是在打压太子……”
  温春辉眼尾泛红地看着她,一脸的难以置信,见她紧紧拉住自己的手臂,眼中情绪复杂不已。
  他缓缓将她的手扯了下去,咬牙道:“温家兄弟姊妹,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夫人,三妹妹是我亲妹妹,她一个女子都敢以身入局,我若就这么眼睁睁看着……”
  这次三妹妹不愿离开北地,定是如上次一样,她若是离开,北地就更无药可救,连霍云霄的援军都等不到。
  那些人将北地当作什么?又将北地的百姓视作什么?打压太子,也不能以北地数百万百姓做赌注啊。
  温春辉将妻子的手推开,头也不回决然的踏进了书房,将门反扣。
  这个折子,看来他得亲自去送。
  等到霍云霄踏破西越王城,捷报传回玉京,已经是七月底。
  此时,皇帝想要的行宫,耗费百万终于建成,而北地已孤军奋战月余,粮草耗尽,死伤无数,朝堂上对太子已经颇有微词,太子有苦难言,只能低头认下。
  一场倾盆大雨落下,盛夏热潮中,终于迎来一丝清凉,朝堂上也终于有了不同的声音。
  据传是温家三公子在勤政殿外值守时,星夜默默垂泪,帝王怜悯垂询,又得已任肃州通判的大公子上奏,安平侯面圣哭诉嫁给武安侯的三女不幸陷于北地,皇上听完后,感慨不已。
  当夜便下旨,着二皇子立刻领兵前往北地,抵御北戎,又着太子立即为北地送去粮草军饷,不得贻误。
  太子想请求让霍云霄领兵北援,但被皇上拒绝了,理由也很充分,霍将军征战不休,疲惫不堪,先回玉京述职休息才是紧要,况且西越俘虏和战利品也要他押解回玉京。
  他实在忍不住,没有听从胡大人的劝谏,跑去了勤政殿。
  “父皇,霍云霄的妻子还在北地,就在丰州,他几次上奏想北援,父皇,求您成全他吧,伯远天生就是战场上的将军,只要有他,将来大梁边关几十年平和有望啊……”
  “伯远?”皇帝笑了笑,花白的头发在烛光中闪着银光,“你与他倒是深情厚谊,不过,也要考虑别人的身体,朕听闻他这次受了不轻的伤,回玉京养伤,再去北地也不迟,难道你信不过老二?”
  太子斟酌道:“伯远有大将之才,可他性子却急躁,父皇,武安侯府只他这一脉了,他又与他夫人伉俪情深,父皇……”
  皇帝叹了口气,深不见底的眸子望向太子,“北戎二王子怎么死的?”
  太子瞳孔骤缩,好在他一样是个老狐狸,不过一瞬也就恢复了。
  “父皇,他是暴毙而亡,北戎使者也亲眼所见。”
  皇帝拿着笔,含糊不清的笑道:“钊儿,这事儿就不必再说了,回去吧,好好休息几日,你监国也辛苦了。”
  举重若轻,又了如指掌的态度,威压尽显。
  太子心头巨震,有心想说什么,但莫名心生恐惧,让他一个字都说不出口,只能僵硬着退出殿外,半晌都没恢复过来。
  他以前不觉,是从未受到父皇如此对待,如今才知什么是帝王威仪,深不可测,父与子的身份,更添了许多掣肘。
  夏夜依旧闷热,微风袭来,却更加燥热。
  丰源城中,屋舍错落有致,此时只有间或几家燃着烛火,与战前暂时没有大差别,只是街面上的人少了很多,也瘦了许多。
  得益于运河,又是瓜果蔬菜、野草也茂盛的夏日,丰源百姓尚能苟活,甚至还挤出粮食给前线将士。
  周尧看着运河两边的粥棚,满脸发愁,“虽说水路运粮方便,可也不能全指着您,东家,不能再继续了,周大人那边您不好说,我去说……”
  温竹君闻言很是沉默,“那只能把粥弄的再稀一点了,多加瓜果蔬菜,野菜也行,让百姓们都去找……”
  周尧还是摇头,“粥已经稀成水了,丰源那么点兵,压根镇不住,东家,不能再留了,您先走吧?”
  “我走了,谁还会管这里的人呢?半途而废,更招骂啊。”温竹君摇摇头,“再说走又能去哪儿?”
  若是那些人没有抬着仅剩的粮食说要捐给前线将士,她说不定还真的走了,可望着那一双双清澈的眼睛,她怎么都迈不动腿,普通人的真情,更让人难以承受。
  哎,她就这个要命的缺点了。
  周大人
  提着一背篓野菜,在星夜下,终于寻到了温竹君,如今丰源百姓就没有不认识她的。
  他感激的唤道:“竹夫人,竹夫人?”
  圆月高悬,溶于运河中,悠悠荡荡的如同银河玉带流向远方。
  周三姑娘接下他手里的野菜篓子,“爹,你这么忙就别干这些活儿了……”
  周大人摸摸女儿的头,“竹夫人运来了那么多粮食,她都在干,我怎么能偷懒?听说你今日手上又起了水泡……”
  温竹君笑看父女俩斗嘴,半晌才插进去一句,“周大人,你怎么来了?是不是玉京来了消息?”
  第140章 捡漏的第一百四十天你叫我什么?……
  周三姑娘立时目光灼灼的看着亲爹,满眼期盼。
  周大人也不卖关子,立刻点头,“不错,玉京来了消息,已经派了二皇子前来督战……”
  “为什么是二皇子?霍侯爷呢?”周三姑娘等不及,“怎么不是霍侯爷来?从西边往这赶,跟玉京往这赶,也差不了多少啊,再说了,霍侯爷才是……”
  “闭嘴。”周大人瞪了女儿一眼,“朝廷大事,哪里是你能议论的?小心被人听到,到时候你就哭吧。”
  周三姑娘顿时闭嘴,她可真是怕了乱说话的结果。
  温竹君也好奇,“那霍云霄呢?他还在西越那边吗?”
  周大人摇头,“霍将军破了西越王城,听说受了些伤,已经被宣召回京,此时应该快到玉京了。”
  温竹君沉默了下来,虽然知道皇命难违,可霍云霄回到玉京,还是让她有些难过,人心诡谲,大势不可违。
  “好在二皇子来了,这是好事,是不是说明粮草也要到了?”
  周大人叹了口气,“暂时还未见粮草,不过,应该是有的吧,毕竟二皇子与太子一母同胞,皇上的亲儿子啊。”
  他感慨道:“希望快点来,别再拖了,北地等不起,将士们也等不起啊。”
  温竹君心里不太乐观,太子还是皇帝的大儿子呢,自小带在身边,以前最器重最心疼最费心培养的太子,如今父子还不是成了这副模样?
  从前子弱父壮,相安无事,如今子壮父弱,权利即将颠倒,怎么可能一样?
  听闻皇帝借修建行宫的名头,偷偷修道观,养道士,炼仙丹,这明显脑子已经糊涂了,都想借助长生之道飞天,大神经一个。
  温竹君为太子感到担忧,从前他励精图治,不惧权威,这叫不辞辛劳,为君分忧,如今他再敢这么能干,怕是立马成了皇帝的眼中钉。
  拿皇帝跟太子相比,她宁愿选择太子。
  虽然不太了解内情,但些许言语透露出来的消息,还是能猜出来的,果真是太阳底下无鲜事,史书已经道尽了封建朝代的种种结局。
  大梁这表面光鲜的盛世,也不例外,这才几年,就露出内里的破败。
  “先别考虑那么多了,昨儿收了不少羊乳牛乳,还有野菜,明天的饭食有着落了,别着急。”
  她也是无奈被卷进来,局中人一个,大梁好好治,还能撑百多年,她还在这活着呢,年轻貌美的,总不能真的叫大梁乱了,她还怎么享受躺平。
  周大人闻言满脸惭愧,“若不是夫人,我真不知该怎么办,崔明献拍拍屁股走了,留下一地狼藉,北地真是雪上加霜。”
  崔明献走的匆忙,车马很多,说是带走了许多张炳之一党贪污的钱,最后马车不够装,便丢下了许多犯人。
  有些是要就地处决的,有些则是原地放归,懒得带回去,温竹君硬是把周大人给换到了放归的这一批,花了不少钱。
  她只有一个念头,花钱的事就不是事,只要达到目的就行。
  周三姑娘眼泪汪汪,“竹君姐姐,要不是你救了我爹,我都活不到今儿了,你是我们家的大恩人……”
  她说着就跪了下去,砰砰两个响头,额头霎时就青了。
  温竹君吓了一跳,“赶紧起来,哎呦,你跪我干什么,是想折我寿呢?快起来……”
  周大人郑重道:“您就让她跪吧,磕个头也是应该的,其实不止我们,丰源的百姓都该给您竹夫人磕头。”
  这个称呼,是百姓们叫的,竹记如今与丰源百姓的身家性命息息相关,大家想不知道都难。
  温竹君摆摆手,“我也只是凑巧,加上也有两个钱,正好能帮帮……别跪了,再跪我真折寿了……”
  她一点都不想出这个名。
  ……
  玉京连着两场大雨,不见清凉,反而越发炎热,知了不知疲倦的叫着,葳蕤繁茂的密林也有些蔫哒哒的。
  中秋将尽,宫中本来会赐宴,但皇帝去了行宫避暑,也不要太子监国,每日着人将奏折送到行宫里处理。
  太子也只能顶着大太阳跟着往返两地。
  这天商量完事情后,皇帝破例将他召进了内室,看着满地一样长短粗细燃着的蜡烛,还有一群神神叨叨的道士,顿时抿紧了唇,等看到父皇坐在八卦阵中,他忍了又忍,才忍住想劝诫的心。
  “父皇,武安侯如今就在玉京城外,等候召见。”
  皇帝淡淡应了声,“你既与他相熟,那就代朕迎他,以大将军之礼,天子仪仗,领百官共迎。”
  太子心头一跳,“父皇,武安侯此次大破西越王城,此一役,不仅扬我大梁国威,还证明了父皇的英明神武,儿臣去迎,将士们会不会心中失望?父皇乃是天命帝王,您去……”
  他听到皇帝在他头顶呵呵笑了起来,顿时一股冷意从跪地的膝盖传来,散入四肢百骸,大夏天热烘烘的殿内,激出了满身的冷汗。
  皇帝笑完后,幽幽道:“武安侯是你一力举荐,这不是证明了你这太子的英明神武吗?你去迎,就是最好的,想必武安侯也高兴。”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