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说到这里,沈江云话头一收,感觉自己说了不该说的话,却听沈江霖展眉一笑,毫无芥蒂:“我有大哥陪着我,就已经心满意足了,不过再有后头几场我已经熟了,大哥不必再每场陪同,否则人家更要笑我乳臭未干了。”
  沈江云清俊的面庞有些沉了下来:“是有人见你年纪小,为难你了?那人是谁,可知道对方的名姓?”
  沈江霖愣了一下,他只是找个借口,没想到沈江云当真了。
  沈江云一直是个脾气不错的人,这还是沈江霖第一次见他黑脸,甚至有一种“告诉老子那人是谁,看老子不整死他”的口气,沈江霖心头莫名一暖,连忙解释道:“不是,不是!大哥,我就是自己觉得我该独立一些,有些事情我自己能应对。”
  这种想法在自己这个年纪的时候,倒也是经常出现。
  怎么就说是亲兄弟呢,连想法都那么相近。
  沈江云心里头理解,不过还是道:“那后面几场,让我的小厮秋白跟着你,他陪我参加过好几次科考了,流程都很熟悉,有他陪着你,我才能放心一些。”
  在沈江云看来,弟弟如此聪慧,第一场考试,是一定能过的。
  县试并非只有一场,而是一共五场,今天是第一场正场,是最重要的一场,等到卷子批阅完之后,取中者才能参加下面四场的考试,后面四场一日接着一日考,等到四场全部考完,才会给到这批考生中最终能参加府试者的资格名单。
  第一场虽然最正式,但是考察的学识最为宽松,最主要的考核点是对四书五经是否熟悉精通,文章是否通顺,作诗韵脚等基本功是否扎实,等于就是一次初筛,若是第一场都通过不了的,确实有滥竽充数之嫌。
  而后面四场则是会通过各个方面进行不同侧重点的考核,是对正场考核知识点的查漏补缺,除了四书文,试帖诗,五经文等,还会考教策、论、赋,即用不同的文章叙述形式表达自己对于四书五经内的一些观点的理解。
  哪怕县试是最底层的一级科举考试,依旧是过五关斩六将的选拔,远没有旁人认为的那般好考。
  沈江霖回到侯府后,便潜心静气,继续闭门读书,徐姨娘等人也不敢打扰,只能通过沈江霖身边的王嬷嬷、翠柳等人探听他的消息,缺什么要什么,能想到的都给沈江霖送来。
  魏氏听闻沈江云今日在考场门口等了沈江霖整整一天,顿时心疼坏了,心道:“云哥儿就是个憨傻的,去送送也就罢了,尽一下长兄的职责,今日外头下着大雪,还巴巴在外面等到未时,这霖哥儿是给他大哥喝了什么迷魂汤?”
  魏氏是越来越看不懂沈江云和沈江霖两个兄弟之间的关系了,简直好的比旁人家一母同胞的亲兄弟还好,她有心想要提点沈江云几句,让他凡事多长个心眼,但是可怜他自小到大,还确确实实只有霖哥儿一个兄弟,这嘴也难张开。
  只盼云哥儿年纪再大一点了,能看得清人心隔肚皮,尤其是隔着肚皮出生的兄弟,总归是要各自提防着的。
  “春雨,你冒雪走一趟,让厨房今天多熬煮些红糖姜汤,给云哥儿送去,驱驱寒,院试在即,可别这个时候受了风寒。”
  春雨刚应了声,撑着油纸伞要走,魏氏又叫住了她:“罢了,给霖哥儿也端过去一碗,用温鼎装着给两个哥儿送去。”
  温鼎是一种下层带着炭火的保温食盒,这样才能保证在这样天寒地冻的时节,送过去的汤水食物依旧是温热的。
  魏氏的面子情一向做的很好,当她从春雨口中知道,两位哥儿都在认真读书,也都乖乖喝完了姜汤之后,对云哥儿如此用心读书心里头十分满意,但是霖哥儿县试头一场都考完了,还如此装腔作势,实在是让人费解。
  在魏氏看来,沈江霖这次要去下场,简直就是小儿家的胡闹,她家云哥儿师从名师秦勉,还到十三岁才下场一试,而且当时只堪堪通过了县试五场,止步于府试,沈江霖十一岁,在沈氏族学里和老秀才张先生随意念了四年书,就能去考了?
  若是这样都能考的中,那岂不是全天下的读书人都能考中了?
  只是沈江霖便要去考,她也不能拦着,侯爷都同意,她能说什么?
  反正侯府家大业大,也不差他那几两报名银子,这么冷的天,这么小的人,他要硬撑着去考,只怕最后县试没考过,考出一身病来。
  只是这些都是魏氏心中的腹诽,表面上一片关心,实际上是净等着瞧好戏呢。
  沈锐今日照常上衙,因着今日下大雪,全然没有记起来今天他小儿子要去参加县试,反而对着鹅毛大雪有感而发,和太常寺几位同僚下了衙去了一家烫锅子的店,几人围炉而坐,一边吃着热腾腾的锅子,一边喝着烫好的酒,又是作吟雪诗,又是赞着瑞雪兆丰年,一直吃到了店家打烊了,才各自坐上轿子回府。
  沈江霖不论别人如何,他有自己的一套作息,从考场回到“清风苑”后,他就让人烧了滚烫的热水,在房间内洗了个热水澡,换上家常的衣物,任由王嬷嬷用棉帕将他的头发绞干,暖阁内的炕早就烧的热乎乎的,沈江霖盘腿坐在上面,在炕几上吃了一碗热汤面,然后便提笔开始写字。
  虽然今日起的早,但是沈江霖少年人精力充沛,丝毫不觉困意,况且吃完就睡也不符合他的养生之道,通过今日的科考试题,他有些明白那位谢府尹的出题思路,对于接下来四场会考些什么,也有了点猜测。
  猜不到细节,但是猜一猜大方向是可以的。
  观其行,闻其言,那位谢大人究竟是怎么样一个人,都会在他的出题思路中展现出来。
  今日的考核不算难,沈江霖估算着,他们族学中的五人应该是都能过的,就沈万吉可能有点危险,沈万吉性子不沉稳,之前几年都没有好好学,完全是仗着学的时间久,这一年又拼命去赶,脑子还算聪明,勉强参加了这次的科考。
  不过若是他认真答题,中间没出个什么意外,应该问题不大。
  今日的雪越下越大,他考完之后便自己先走了,也没有和他们再碰过头,三日之后便是第一场县试放榜,放榜之后就是第二场开始,之后接连考完四场,县试方算结束。
  沈江霖埋头认真书写,暖阁内唯有王嬷嬷跪坐在炕尾,轻柔地帮沈江霖擦拭着发尾的湿发,心中又是欣慰霖哥儿越来越长大懂事了,知道读书上进;又很是苦恼,孩子越大主意越正,叫他不要洗头偏要去洗,也不怕大雪天的着凉头痛。
  为了这个,王嬷嬷还叫人端了两个炭盆过来,暖阁内暖气十足,一丝寒气都透不进来。
  王嬷嬷动作放的很轻,生怕惊扰到沈江霖写字。
  外头的雪还在下着,一片一片覆盖在“清风苑”的碎石小径上,“汪翠桥”上,那丛竹林如今已看不出绿色,枝头上挂满了白雪,北风减消,大雪纷纷扬扬落下,有如碎玉之声,天地之间,惟余茫茫一片纯白,静谧安详。
  与沈江霖的淡然自若不同,沈万吉他们考完试后,结伴而回,一路上都在讨论今日的几道试题,纷纷说着自己的答案,大家各有忧愁,一会儿觉得自己这样答会不会偏题,一会儿又想着那样写会不会让阅卷官不喜,越说越忐忑,等回到了家中的时候,家中人早就翘首以盼,连忙热汤热水地迎接上来,只能暂且忘了心中的烦扰,先将自己收拾了,再去吃上一顿,大脑才从县试的紧张中释放出来。
  沈万吉用完饭食后,便冲着孙氏长叹了一声:“娘,我这次或许考不上,感觉没答好题目,心里没底。”
  孙氏在一旁帮着沈万吉收拾碗筷的手一顿,见一向笑嘻嘻的儿子脸上堆满愁容,想了想安慰道:“咱原本也没想着要去考,还是你霖二叔说你可以试一试,咱才去试一试的。能考中最好,考不中咱就安安心心去学点其他手艺,你年纪也到了,读不读书的,其实都没啥了。”
  沈万吉知道他娘说的都是真话,可是心里非但没有被安慰到,反而烦闷更甚。
  哪怕之前自己一直没想过要参加科举,可是自从霖二叔肯定了他的课业,自从自己也开始在举业上做出了努力,尤其是这一年,他不说自己头悬梁、锥刺股,但也是日夜苦读,希望自己能不辜负霖二叔的期待。
  没有一个人,在对一件事拼尽全力之后,依旧是不求回报的。
  沈万吉的想法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变了,只是就连他自己都不知道罢了。
  平日里,沈万吉见到过的最大的官就是沈锐,但是沈锐是族亲,而且每年只有在祭祖的时候,才能远远看上一眼,其实并没有近距离接触过,更没有见过沈锐穿官服。
  今日头一回见到了正三品的顺天府尹谢大人,绯色官袍加身,往高台上一坐,底下噤若寒蝉,出行官兵开道、执事举牌,所有人纷纷避让,这样的权势赫赫,十分能触动少年人的心。
  若是不参加科考,可能他这辈子,都见不着这样的大官。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