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贾政看这个女孩虽然脸上也有泪痕,但神情却很坚毅。这应该就是探春三姑娘了,小小年纪就能看出日后品格。
  只是宝玉呢?怎么没来?也许是年纪太小,贾母怕来这边受了刺激吧,他想到。
  不待再想宝玉的事情,贾政要先稳住这一屋子的亲人,再想办法怎么治好贾珠。
  他一手牵起探春的小手,一手轻轻摩挲着王夫人的左肩,想给妻女些力量。
  “探春说的对,夫人莫要太伤心,会有办法的。”他柔声说道。
  “我们一起撑下去,我加入你们,改变你们的命运,也改变我自己。”这句话他只是心内默念,没有说出来。此刻他坚定了那个决心:我来到这里,一定要做些什么,哪怕最后是一个梦,也足以证明我的存在。
  放下那些复杂的情绪,贾政打起精神,走到外间,与正在写药方的常太医说起话来“太医,你看我儿的病,还有的治吗?”
  这个问题常太医那会儿已经回答过贾母一众了。
  他又斟酌了一下,向贾政说道“政老爷,珠大爷的病不是一时的,是他自小一直有的。也许是胎里带的,也许是从小没有好好保养,太过劳累。要是一直用名贵药材保养着,性命也可无虞。但万不可劳神劳身。去年突然晕厥那回我就为他诊治过,说过这个事情,只是他自己心里憋着一口气,和自己较劲,但身体却撑不住,去年到现在也没好生保养,再犯是迟早的事。”
  常太医顿了顿,犹豫了一下,不知道接下来的话该不该说。贾政看出他的犹豫,柔和了语气,温言说道“太医有什么尽管说来,无碍的。”
  常太医闻言,便一口气说“珠大爷已经服过参汤,再过会儿应该可以醒来了。我想他不到一年,两次犯病,还是因为肝气郁结,长期保养不当。如果这次可以与他说通,让他放下执念,日后也没什么大碍,好生养着就行,只是,科举读书怕是不行了。”
  贾政听罢,又想到:常太医在贾母面前说的和对我说的,却不是一回事。之前对贾母她们说的很严重,也许是知道贾珠的心结在我。只有我才能解开。而老太太以为情况危急,也许先会开解我,让我不再难为贾珠。那么,这个问题也就可以解决了。不愧是太医,说话考虑的也太周到齐全了。
  想到此,贾珠拱拱手,又道“常太医,小儿若这次好了,日后的保养之法也多靠您了,贾政在此先行谢过。”
  常太医见此情况,也知晓贾政想通了关节所在,很是欣慰。随后留下方子,说宫中有事,先行告辞了,并让贾政代自己与老太太辞别,他就不进去了。
  贾政送走了常太医,又叫来一个小丫鬟问了一下贾珠晕倒的具体经过,见和方才小厮所说的并无不同,也就再没问什么。
  贾政在外间桌旁稍微坐了一会儿,想要认真理清思路。
  现在的首要任务是治好贾珠,如今也是他的长子。贾珠此人聪慧沉稳,比起贾宝玉来说,贾珠更适合做这样大家族的接班人。
  贾家如今处在家族末世,子弟们也都比不上繁盛时期的素质,只有一个贾珠比较出挑,可惜却早早亡故了。想必原著中王夫人吃斋念佛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宁府的几个男丁都不中用。贾敬虽考中进士却修道去了,将族长之位传给了儿子贾珍。贾珍却和贾赦差不多,心思只在吃喝玩乐上,丝毫不想着仕途进取。
  荣府大房贾赦那边只有一个贾琏,如今帮着料理外面的事,算得上能干,如今也由他支撑起门户。
  贾政刚想到这里,就听到里间屋子传来声音“老太太,太太,珠大爷醒来了!”
  第2章 细心观察贾政规划保住贾珠的性命,规……
  听到这话,贾政心里的担忧先落了地。
  醒来就有办法好转,哪怕落了病根,贾府这种人家,一应药材还是供得起的,日后也不多这么一个富贵闲人。现在能多保住一个有用的,就不会像日后那样人丁凋零。
  贾政舒了口气,稳住心神,掀起帘子,又进了里屋。
  此时,贾珠床前,王夫人为他擦汗,李纨拿了药碗一口口喂着他喝。还有王熙凤,贾珍夫人尤氏和一些女眷都在旁边与贾母说着吉祥话。
  “我就说珠大哥是个福大命大的,这不,参汤喝了一会儿就醒来了。老太太这下可以把心放到肚子里了。”王熙凤轻晃着贾母手臂,笑着说道。
  贾母只是笑着环住她,又说“你这个凤丫头啊!”食指还在王熙凤额头点了一下。
  “是呢,太太平日里吃斋念佛,为珠大爷念的那些佛经,都应验了呢。”说这话的是周瑞媳妇,王夫人的陪房。
  王夫人听到这话倒是轻笑了下,仍低声对贾珠说着话。
  贾政又走到贾珠床前,见他虽醒过来,精神却不好,喝药也很为难。
  贾政握住贾珠的手,略使劲攥了攥,看他吃力想起身,便抬手制止了他,对他说道“珠儿醒来了就好好养着,莫再想一点读书的事情。父亲知道你的志向,一切等你好起来了再商议。你想过没有,不顾性命的读书,你倒是一个人走了,留下妻儿,我和你母亲,还有祖母,要怎么办呢?”
  贾珠听到此话,再也忍不住泪水,这是他第一次在父母和妻子面前流泪。“父亲,儿子知道了,之前,是儿子执念太深了。”贾珠说罢,摸索着握住李纨的手,满眼悔恨和酸涩。李纨也是悲喜交织,仍未从刚才的惊吓中回过神来。
  看到这一番场景,贾政想到了常太医的话,只要醒过来了,便有救。只是这心结如何解,却不适合在今天继续谈。应当等贾珠身体健好了,再与他详谈一次。
  “珠大哥哥醒来了要好好养病呢,探春以后日日来看大哥和嫂子,只能卧床养病,那些书可不许再看了!。”探春年纪虽小,但说的话却周到,看得出她与贾珠兄妹关系亲密,也实在知道贾珠生病的症结,还不忘提醒他。
  “探丫头年纪小,还真会体贴人呢”王熙凤笑赞道。
  “只是咱们这一大群人待在这里,又吵闹,珠大哥也不得清净。还是散了吧,再去老太太屋里热闹一会子,让珠大哥好生养着。”王熙凤说罢,贾母也赞同,就准备起身。一群人也都附和着,与王夫人,李纨,贾珠说了些宽慰的话,也都各自走了。
  一会儿,屋内只有贾政夫妇,贾珠夫妇,探春和几个下人了。
  贾政没有离开,但觉得自己待在这里也有些局促,他们母子也不放松,于是他牵了探春的手出来,与她一起坐到了外间榻上。
  探春坐在贾政身旁,略显紧张。她虽有些饿,也不太敢拿了点心吃。贾政看她一副乖巧拘谨的样子,想必她素来与父亲接触不多,平日里也只是尊重着,想亲近又不敢太亲近。
  探春是姨娘生的,从小在太太身边养着,具备了世家大族小姐的端庄气派。但对于这个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她虽则满是孺慕亲近之意,也有几分畏惧之情。
  贾政想了想,书中写贾家的悲剧收场主要问题就在于后继无人,结交外官,以及浮华过甚,惹怒了皇帝。
  那么如何教育好下一代就成了现在的重要任务。这些富贵人家的儿女们年纪都还小,现在好好管教,以后也会有很大改观。起码要让他们知道些人间疾苦,有自立自强的意识。想到此,贾政坚定了要掰正下一代的信念,就先从这些小的开始。
  “探春可识得字?”贾政摸了下探春的小脑袋,温和问道。
  “老爷,我平日里和姐妹们一起上学,也认了几个字。”探春乖巧回道。
  贾政看探春说话有条有理,想必不只是认识几个字这么简单。先
  前的贾政那么重视长子的读书进展,对其他子女想必也有督促,最起码,也都早早开蒙。小探春看贾政这么喜欢读书人,肯定自己私下里也学了不少。
  贾政鼓励道“虽然女儿家读书识字不能去考功名,但多读些书,学些为人处事的道理,也是好的。”
  探春点头回道“老爷说的是,女孩子也应该多读些书,学些道理。”
  这边贾政又问了探春一些生活上的事情,才知道除了探春,还有迎春和惜春也养在王夫人跟前。她们三个住在王夫人院后的抱厦中。
  迎春年纪比宝玉和探春大一些,自小没了母亲,王夫人就接了过来养。惜春年纪最小,亲身父亲又出家了,也就养在王夫人处,和两个姐姐一起长大。
  王夫人的长女元春前两年进了宫做女官,还有一个亲生的小儿子宝玉却养在贾母那里。
  这么想,王夫人体贴迎春探春惜春三个孩子,不仅是当家夫人的责任使然,还有一种补偿的心理。她自己的三个孩子,一个大的,已经娶妻生子,一个进了宫,见不上几次,一个小的,自己也不能常常管教。
  看来,王夫人对待小辈还是很关爱的。贾政对王夫人的印象更好了一些。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