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宝玉却有些不以为然,说道“哪有什么责任呢?”
  贾珠也不恼怒,又道“如果你一心认为人活着,只需享乐,那么我想你今天也不会苦恼了。”
  “也许是吧”宝玉低声道。
  “所以你心里总还是想做些什么的。既然有这样的想法,你就应当将那些正经事都试一试,再说自己究竟喜欢与否。你不能全凭着一点点的道听途说的了解,就给那些正经事都判了死刑。我说这个,你能明白吗?”贾珠停了下来看宝玉神色。
  “大哥哥你继续说罢,我听着呢。”宝玉道。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他们的才华是何等出众,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然选择了去做正经事,这就说明其中不是你想的那样,全无可取之处。”
  “而如果你完全放任自己,耽于享乐,只怕日后心智成熟了,你也会抱怨少时的自己,为何没有在某一方面多下一些功夫。”
  贾珠说到这里,看宝玉只低头沉思,便又道“拿我做比方吧,我虽然之前立志考学,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走那条路。但十多年求学过程中所读过的经书,思考过的问题,在如今我仍然没有完全放弃。因为那些东西不只是在考学中有用,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想修炼身心,不断地磨练心智,那么也应当去读正经书,做正经事”
  “若是我试过了,仍然不想去做那些事呢?”宝玉又问道。
  “我想假若你真的努力过了,想必父亲也会理解你的。”贾珠笑道。
  “不仅如此,你在这个过程中也就更能理解自己了。”
  宝玉一时间听了这么多往日很排斥的话,更是思绪杂乱,只迫切想找到一个出口,或者被谁点化,便急切道“大哥哥,你告诉我好不好!人人都要经历这样的过程吗?”
  贾珠笑着摇了摇头,答道“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这样的。我方才说的那些话也只是为了你着想。你不要听了这句话就皱眉。你可以去听听那些人到中年的饱学之士的话,或者去问父亲,去问林姑父,看他们如何劝你的。”
  “人在心智不成熟时,总容易固执己见并且判断错误,这是更古不变的道理。”贾珠又补充了一句。
  宝玉忽然也叹口气,喃喃道“也许吧,也许我也去那样试一试,也许我压根不愿意去试呢”
  贾珠看宝玉呆呆的,便双手扳着他的肩膀,直直看着宝玉的眼睛,才正色道“人总是要不断磨练心性的,你如果总是放任天性去做事,以后的路别人都帮不到你。如果以后你也能认为自己毫无遗憾,那我做哥哥的,自然为你高兴。”
  贾珠说罢,便摸了摸宝玉的头,关怀道“不如去太太屋里与姐妹们玩笑一会儿?”之前贾珠和李纨也在王夫人处,看到宝玉不在,他便自告奋勇来找宝玉。
  宝玉摇了摇头,答道“大哥哥你去吧,我还想自己自己待一会儿”
  “若还有想不通的,就随时来找我。”贾珠也不勉强,叮嘱了一句,就离开了。
  当日孩子们齐聚在王夫人处,是因为王熙凤托宝钗将自己带的土产拿了过来。她自己不方便出面,只好让宝钗与王夫人帮忙分发。
  王熙凤虽然一份份写好了单子,但也叮嘱过了另有一些全凭她们的喜好挑选,姑娘们便兴高采烈地挑选着自己喜欢的东西。
  此时黛玉看到本来去找宝玉的贾珠独自回来,心里不免担忧起宝玉来。
  王夫人也道“宝玉怎么没有来呢?”
  “他说有点困了,在屋里睡觉呢!我就没有打扰他。”贾珠解释道。
  “二哥哥的东西一会儿我去给他送过去。”探春挽着王夫人手臂,笑着说道。
  “着什么急,宝玉晚上总要来请安的,到时让他自己带人来拿就是了。”贾政此时坐在炕桌前靠着,就说道。
  贾政说完,看到王夫人并没有什么反应,又道“凤丫头不是拿了英格兰文的书籍来吗?拿出来我也看看。”
  此时,那几册书正在黛玉湘云和英莲手中。黛玉听了,就将自己那本递给了贾政,还笑道“我翻了半天可是一个字都读不懂呢”
  “我读一首给你们听听,怎么样呢?”贾政边翻书边说着。
  湘云立刻凑到贾政身旁,又道“这好极了!老爷快选一首!”
  “只是最好读过之后再用我们听得懂的话解释一遍,这才是雅俗共赏呢!”探春也笑道。
  宝钗本来一直安静坐着,此时难免补上一句“只是我们都听不懂,也就不知道姨夫读得对不对了”
  话音刚落,黛玉就拽着宝钗的手臂,向王夫人道“舅妈,宝姐姐没大没小的,快打她的嘴!”说着话,就牵着宝钗带到了王夫人面前。
  “宝丫头不过一时嘴快,哪里就值得打嘴了呢?”王夫人笑了笑,却摸了摸黛玉和宝钗的头,又道“况且是老爷爱惯着你们的,我可不敢管呢!”
  “这话很有道理,”贾政笑着摸摸下巴,又面向王夫人说道“既然是我惯的,若说要罚,也应当先罚我才是。”
  王夫人没忍住红了脸,又不好分辨,便说道“老爷还是快读书吧,孩子们都等不及了!”,说罢,自己掀帘走了出去。
  贾政忽然读了一句英文,众人虽没有听懂,但看他念时一直望着走出去的王夫人背影,也都猜到了三分,反而都不好问了。
  只有英莲一心想弄清楚,便道“姨夫,这是什么意思呢,我可一点都没有听懂。”
  贾政难得红了脸,也觉得自己方才有些冲动,只好用书半遮着缓解尴尬。
  宝钗轻轻拽了拽英莲的袖子,又凑到她耳畔说了句话。
  “都坐过来这边,”贾政翻开书,指着刚才读的一页,解释道“这本书是英格兰的作家
  莎士比亚写的,这一本是他的诗集”
  “之前的威尼斯商人也是他写的!”探春立刻想到了贾政先前抄录的这本书。
  贾政笑道“探春的记性总是这样好!”,又将书放到炕桌上,说道“英格兰流行的诗歌形式是十四行诗,就类似于你们常作的五言绝句或者是七言律诗”
  贾政简单讲了几句莎士比亚诗的题材和特色后,就照着书读了一篇,他所选的是描写夏日的一首。
  读过之后,又用汉语翻译了一遍,以便她们理解。
  “虽然体裁奇怪些,但其中意境却很有趣”湘云听罢,开心笑道“虽然我们也会表达类似的意思,却与他着笔之处完全不同。”
  “美的事物总要凋零,但是你的永恒之夏永不褪色”英莲轻声复述了一句,又赞道“真难为他想的,细品之下,真是另有哲思!”
  “颦儿怎么不点评几句呢?”宝钗看黛玉低头思考,便轻轻推了推她的肩膀。
  “我想林姐姐必然是在口中默读那首诗吧!”探春指了指黛玉,又笑道“莎士比亚的诗歌和小说,可真是各有各的好呢!”
  “姨夫再读一首好不好呢?”英莲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贾政却道“我将这整本书都翻译一遍,这样你就都能看得懂了,如此可好?”
  “再没有更好的了!”湘云立刻拍手赞同,她与英莲是最喜欢诗歌的,其中痴心比起黛玉也不逊色。
  “只是要辛苦姨夫了!”英莲虽很高兴,却有些担心麻烦贾政。
  “父亲最喜欢姨妈家做的一种杨梅点心,你若是每日带一盘来,我想父亲甚至愿意将这几本都翻译一遍呢!”探春所说一半是开玩笑,一半是想让英莲不要有负担。
  贾政听了便点头笑道“每日一盘杨梅酥,我可以翻译两首诗。”说罢,又觉得不够,竖起两根手指,改口道“还是两盘吧,自己吃一盘,一盘送人。”
  一句话又惹得孩子们大笑。
  贾政既然做了承诺,自然很是上心。何况孩子们又都喜欢这些诗,他更拿出了十足的力气,想翻译得更好一些。只是他自己诗词水平一般,原作又是英文诗,翻译起来便总觉得生涩。
  他立刻想到找探春帮忙。贾政每日从衙门回到家,晚间便和探春一起在书房研究怎么翻译诗歌。探春也很喜欢与父亲讨论这些东西,因为贾政总会额外讲一些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或者是其他国家的作家。
  这样一个多月下来,探春自己已经能看得懂一部分的原文了。贾政也不禁感叹,这是何等的聪慧善记,却只能困在小小的荣国府内。
  “探春,你凤姐姐去了一趟泉州,她应该也和你们说过吧!”贾政问道。
  此时探春正誊写方才父女俩敲定的翻译搞,听了贾政的问题,便搁笔回道“凤姐姐说了许多,我也觉得都很有趣。”
  贾政正色道“你想同她一样吗?”
  “父亲说的是做生意吗?”探春问道,又道“我对做生意的兴趣好像并不是很高,凤姐姐却极喜欢这事。”
  “并不是让你学做生意”贾政顿了顿,又认真观察探春的神色,才一字一顿道“我指的是,去游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