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可不是嘛!所有人都不自觉的点了点头,一脸的赞同!
江盼鱼就接着讲:“后来呀,那个男的就拿着那个姐姐的钱在城里搞到了一个工人的职位呢。
那男的就在县里当上工人了,然后他们一家子就搬到城里去住了。
结果这好日子过了不到半年,那男的就死了。
等那男的死了之后,那个姐姐才发现,家里值钱的东西都被那男的给了他妈和他的两个孩子了。
那个男人留下的工作也没有留给那个姐姐呢,那个姐姐自己是一分钱都得到呢!
那个姐姐她不甘心,就想要去告他们家,结果你们知道吗?那个姐姐竟然被他们暗地里给卖了。
听说卖到了山沟沟里,等被救出来的时候,人都已经被折磨疯了,而且还哑巴了呢!
后来,那个姐姐就把人送回了家,结果那个姐姐半夜发疯跑到河边,掉进河里就没了。”
谭雁露不由得道:“这也太可怜了,那个男的一家怎么样啦?”
江盼鱼喝了一口水后,才慢慢悠悠的说:“那男的一家过得可好了呢,因为那个姐姐没有和那个男的打结婚证,当初嫁过去的时候,也没有啥证婚人啥的。
所以那个男的死的时候,人家就不承认有这么一个儿媳妇,而且听说他们那个地方欺负外乡人呢,那个姐姐就讨不到公道了嘛!
听说也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是那男的一家把那个姐姐卖了,所以呀,那个姐姐就这样被毁了。
我出来的时候啊,我们福利院的院子可是千叮咛万嘱咐让我啊,可千万不能随随便便就在乡下找人嫁了呢!”
这个魔改版的扶贫倒贴小后妈八卦故事,是江盼鱼故意讲出来,给谭雁露敲边鼓用的。
这要是能够引起她的警觉自然是好。
哪怕谭雁露现在没有上心,等到以后遇到高少林的事情,能多一份警惕心那也是好的呀。
反正是不能强行断开谭燕路和高少林之间的孽缘,但是潜移默化地,让谭雁露慢慢改变,江盼鱼觉得还是可以做到的。
谭雁露也没有辜负江盼鱼费尽心思讲的这个故事,她点头赞同:“说的没错呢,我们还年轻呢,再过几年结婚也不晚呢。”
江盼鱼自然点头。
因为之前和他们闹掰了的沈诗蕾也小鸡啄米似的点头。
因为江盼鱼讲了这个小故事,拉近了几人之间的距离,沈诗蕾最后也和他们说上了话。
只不过比不得江盼鱼和谭雁露、段正几人亲密罢了。
他们四个人再加上两个大婶就对着江盼鱼杜撰出来的姐姐发起了讨论。
杨桂英表示:“要我说呀,女娃娃就是见识的不多,胆子也太小了,都被小流氓欺负上门了,怎么不去找公社呀。
还傻了吧唧的把自己嫁了,嫁人之前也不了解了解能不能嫁。”
“确实啊,那姑娘挺傻的,那男的家里条件别说城里姑娘了,就是农村姑娘也不愿嫁呀,傻不愣登的,被人一吓唬就急匆匆把自己嫁了。
也不是说我看不起你们城里姑娘,你们读书是挺厉害的,我有时候就感觉你们书读的太多了,把脑子都给读傻了。
满脑子啥情情爱爱的,被人家一把糖一朵花就哄的不知道东南西北的,可这玩意他也不能当饭吃啊。”说这句话的是陈腊梅,看得出来她很有感触,不知道这又是谁的故事。
第14章 知青点
江盼鱼几人都没有反驳,毕竟故事里的姐姐的确是有点蠢。
“婶子,你们见多识广哪里是我们能比的。
婶子,你们这是回家,可我们却是离家千里去了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我们心里正慌着呢,婶子你们是本地人,您跟我说说村子里有哪些人不能得罪的呗。”江盼鱼故意的讨好这两位大婶。
这要是能从这两个当地人嘴里套出一些对高家不好的言论,让谭雁露对高少林有了坏印象岂不是更妙!
谭雁露和段正几个人眼前就是一亮,都纷纷给杨桂英和陈腊梅说好话端茶倒水。
两位大婶被好话捧得飘飘然,还真就说了一些事:“我们村里大队长姓钱,他是个好人,有啥事找上他的话,他基本上都能管。
第二个就是我们村的会计,他姓金,金会计也不是个坏人,不过他有个闺女被他们家给宠坏了。
那丫头可不是个好人,你们要是想安心过日子,就别去得罪那丫头。
我们村还有一户姓赖的人家,那也不是个好人家,一家子懒货,赖家几个儿子都娶不上老婆,就喜欢盯着你们那些年轻的小姑娘看。
你们可别怯场,他们要是敢盯着你们看,你们就骂回去或者是结伴一起走,总之别在他们面前晃荡,你们要是怯场了,他们就敢找麻烦。”
陈腊梅等杨桂英说完就说起了村里的另一些事:“我们村干活都是分小队的,到时候可不是你想选哪队就哪队的,是要抽签的。”
两位大婶你一言我一语的,到给江盼鱼他们讲了不少他们当地村子里的一些事儿。
火车足足行驶了两天一夜后,在傍晚时分,终于到达了北省。
坐了这么久的火车,几个人都是腰酸腿疼的,一动都感觉骨头在作响。
几个人早前就商量过了,几个女孩子先下火车。
然后男生在火车的窗口处把几人的行李搬出来,然后几个人再会合。
出了站台之后,一看时间都已经将近七点多了。
这个年代可是没有路灯这种东西的,天又黑得早,几个人不得不在火车站里先对付一宿。
等到了天蒙蒙亮的时候,一群人才背着行李步行到汽车站。
乘坐汽车下县城,还得再转车到乡镇,再步行找到知青办。
到了知青办,还得知青办的人去通知人来接他们。
这一天折腾下来,一个个都人仰马翻的。
疲劳再加上饥饿的身体带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辗转公交走了一整天,到了知青办的时候,一个个都瘫倒在地,动都动不了了。
就跟隔夜的韭菜一样,蔫蔫巴巴的一点精神都没了。
而杨桂英和陈腊梅两位选择在抵达了镇上之后就和他们分开了,她们是本地人不用的人来接就自行回家了。
几个人稍微歇了一下,然后从知青办里倒了几杯热水,就着自己身上带来的干粮吃过饭,才算是缓过了一点劲。
到了晚上的八点多,总算是来了几个人来接应他们这一批新来的知青。
事实上在知青办等着人来接的,可不单单是江盼鱼他们几个人。
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足足有三四十人呢,在今天晚上都汇聚到了一起。
来接应知青的都是下面的几个村的大队长,因为是事先早就分配好了的,知青们也很快就找到自己要分配去的地方。
江盼鱼他们是被分配到到双林县玉山镇下面的连山村。
连山村的大队长,一副典型的农民打扮 ,看到江盼鱼他们就一指自己身后的板车:“行李放上来,等一下要走回去的。”
不用背着行李,几个人都高兴了一些,纷纷把行李放到了板车上。
又过了一会儿,又有几个人来到了连山大队长这里。
大队长核对过名单之后,就带着知青们离开了知青办,往连山村走去。
因为是摸黑走路,一行人走得慢,在路上,知青们也和大队长说上了话。
众人很快就了解到了连山村的一些情况,比如村里的劳作是分成十个小队的,他们这一批知青到时候会被打散并入到各个小队之中。
大队长说的和杨桂英陈腊梅所说的事情倒是分毫不差。
因为他们是新来的,没有粮食可以吃,村里会先借给他们一部分粮食。
等到年底算工夫分粮了,再从工分里面扣出来。
如果工分还有的话,就可以换成粮食来吃,当然想换钱也可以,这也是一种常规操作了。
不过他们现在要是手里有钱的话,也可以拿钱换工分,工分再来换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班人到了连山村都已经是九点多了,夜幕下的连山村十分地静谧,这里就是整个故事开始的地方。
大队长带着他们去大队办公室做了登记,在这个空档又有人来了,大队长指了指来人:“他叫李高阳,是知青点这个集体户的户长负责人,有什么事找他就行了。
你们都跟他先去知青点 ,你们先安顿睡一觉,明天一早到粮仓那边先领你们的粮食,把该办的事情都办了 ,短了什么,缺了什么就抓紧时间去办好,一旦下地干活了就不能随便请假了,那是要扣工分的。
李高阳这人就教给你了,该怎么安排按照规矩来。”
“知道了,大队长。”李高阳应了一句,就领着新知青一路走到了知青点。
江盼鱼打量了一下,知青点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总共就一排连房,门上挂着不同颜色的门帘,深色的是男生宿舍,浅色的是女生宿舍,门帘是草珠子做的是厨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