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应该有用吧!”吃瓜系统也不确定。
有没有用?用了就知道了,江盼鱼给自己洗了把脸,将雪花膏薄薄的涂在了脸上,脖子上,手臂也来了一点点。
看着这段时间有空闲,她就整理了一下自己的随身空间,看看里面还有什么东西。
高营养压缩饼干一份,红糖一斤,营养奶糖一袋,高质量劳保用品一套,虱子药一份,恒温保暖内衣一套,美容美颜的雪花膏一盒,营养冰糖一罐。
东西不少,不过吃的东西大部分都被她自己动过了。
江盼鱼不打算拿这些去换钱,她还是比较看重自己的身体的。
至于虱子药她现在也在用,每天梳头就弄一点在梳子上梳一梳。
也不知道是不是她的错觉,这个虱子药是否含有驱除蚊虫的效果,至少用了虱子药后,再也没被蚊子虫子的咬过。
至于那一整套的劳保用品吧,里面的东西可不老少呢。
劳动鞋,劳保手套,口罩,雨衣,雨靴,有劳动服,只可惜这套劳动服有点太超前了,不好拿出来穿。
其他的她现在都是用得上的,而且都是高质量的,不用担心磨损的问题。
而且还有一套恒温内衣,这个正适合她,而且也不用担心被人看出来。
清点过自己的东西过后,江盼鱼心里也有了数,反正靠着奖励,她是能够过得衣食无忧的。
这就已经很好了,这个在这个年代能够混得上衣食无忧,就是很有能耐的。
至于赚钱什么的,其实也不急呀,过几年开放了,还怕就是很有能耐的。
至于赚钱什么的,其实也不急呀,过几年开放了,还怕没有机会吗?
又何必像年代文小说里的那样入黑市去冒险,实在是没必要,至少江盼鱼自己是没那个必要的。
休息一天过后,大队长就组织人就去交公粮了,交完了公粮,剩下的才是大家一年的口粮。
值得一提的是,连山村拿到今年的先进评比,他们可以优先交公粮。
村里所有的独轮车,板车,牛车,驴车都被拉了出来,上面堆满了粮食袋子。
这可是全村老小一起上阵的 ,知青点的所有知青也都得去帮忙,因为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将事情办好。
所有人都得带干粮出去,几个女知青做了红薯面饼子用笼布包了带上,还有几根大葱。
嚼着饼子配大葱就是一顿饭,没有水壶,渴了的话,粮所大院附近有卖茶的,二分钱一碗,也有卖时令瓜果的,只是大多数人只喝二分一碗的茶水。
所有人几乎都是露天等着交粮的,北省这时候已经冷了下来,站在寒风里排着队等着交粮,那心啊,就跟个寒风一样冷飕飕的。
而且,即便如此是有优先权,可这么多粮食要拿到白条也不容易。
还得是大队长赔着笑脸给质检、过秤、入库的三道手续的人员一人一包烟,人家才会尽心给你办事。
连山村是早上五点就出发,拉着粮食来到了粮所大院的,等到所有粮食入库拿到了白条,完成了今年的交粮任务,天早就黑了。
所有人是顶着寒风摸黑回到了连山村的,不过大家都很兴奋,因为交完了公粮,剩下的就要给大家分粮食了。
所有人都回家睡觉了,但是大队长还要带着金会计等干部,计算今年连山村的粮食,钱和工分。
好在今年是个丰年,交完了公粮,剩下的粮食算一算,基本上能满足村里的七成的温饱了。
剩下的三成就得靠村民的自留地,以及自家的房前屋后的犄角旮旯,种出来粮食瓜菜来满足了。
江盼鱼听说这样,还算是很不错的年景了,只要精打细算,混合着春日里的野菜蘑菇山货,一家子基本上是能吃饱的。
不过,江盼鱼他们这一批知青刚下乡不到两个月,有的知青赚的那点工分扣除了之前借的粮食,剩下的一点工分是没办法让自己吃饱的。
村里讨论过后,允许知青们拿钱顶工分,再用工分换粮食。
其实这样是很划算的,很良心的,对初来乍到的知青们算是格外优待了,
毕竟要是去粮站买粮,你还得有粮票才能买粮。
拿钱抵工分换粮又不要粮票,只要不是特别傻的人都不会拒绝,所以,知青们就这样用钱换到了足够的粮食。
江盼鱼算了算自己的工分,她不算勤快,毕竟她的身体亏空,如果太过劳累不利于她调养身体。
所以干活的时候一直都保持中不溜的水平。
这还得多亏了八卦姐妹天团的大婶们带着她一块干活。
大婶们一群什么样的生物呢?有理没理都可以给你掰扯三分,所以只要是过得去。
记分员也就稍稍松了手,没有那么严格,江盼鱼因此也沾了光,一天也有四五个工分左右。
七月下乡到九月份两个多月的时间,总共是三百四十二个工分。
连山村今年的收成好,一个工分是一毛三分钱!也就是说,江盼鱼的工夫换算下来也有四十四块四毛六。
要是全部换成粮食,让自己吃得饱饱的是没问题的,北省是温寒地带,一年也就一熟。
江盼鱼计算着,自己现在一天差不多要吃一斤的粮食饱腹,
现在秋收过后就要猫冬了,也就是要到了明年的九月份才有新粮食吃。
也就是说她至少需要三百斤左右的粮食再搭一些瓜菜。
春天的时候再挖一些野菜填肚子,俭省一些能撑到明年九月份。
不过,江盼鱼不打算委屈自己,她是真不想春天的时候去挖野菜吃。
在现代有油有盐各种调味料加持下,野菜才显得口感好吃。
搁到现在没油没佐料,你吃三天野菜糊糊试试,保证你的脸会和野菜一样绿。
江盼鱼算过之后,决定用工分换二百斤红薯,五十斤高粱,二百斤玉米,还有三十斤的小米,三十斤的糙米。
总共五百多斤的粮食,也就是今年的收成好,粮仓的粮食多,不然大队长还不让这么换呢!
这工分换了粮食后,江盼鱼分到手里的钱就只有三毛六分钱了。
这点钱又被她换了一些杂豆之类的粗粮,折合来,红薯一斤要七分钱,高粱八分钱一斤,玉米九分钱一斤,小米一毛四分一斤,糙米一毛三一斤。
贵是不贵,但粮仓里的粮食只是简单地进行了粗加工,除了糙米和红薯已经可以直接下锅煮,其他要吃的话,还得拉到磨坊里进行加工。
五百百斤的粮食最后估摸着只能出四百二左右的粮食,剩下的糠皮,一般掺上猪草就是猪饲料了,也可以用来养鸡养鸭。
不过,知青点因为大家的意见不合,所以不养鸡也不养猪,江盼鱼自己倒是想养,可惜现在的条件不允许,只能暂时作罢了。
第41章 寄信
不过这些糠皮也不会浪费,村里用工分向知青们回收,用来给生产队的牛和猪做饲料。
知青们用不上糠皮,自然也都答应了,江盼鱼也不例外。
分了粮食过后,北风一吹,下了一场小雪,万物萧瑟那个味就上来了。
盼鱼也是第一次见到雪,然后她才发现北省的冬天闻起来是有味道的,
尤其是雪后,闻起来像是……柴火味道的薄荷糖!清新的空气特别舒适,雪的冷气让人心旷神怡,清新的清冷的淡淡的甜,让人格外舒服。
连山村的大队办公室旁边就一间大院,场地十分空旷,那些从水坑里捞上来,已经沤好了的麻就储存在这里。
村里的妇女一整个冬天基本上,都是在这里搓麻度过的。
江盼鱼她们也不例外,只不过如何搓麻绳,江盼鱼也没有干过,完全就是生手,需要从头学起。
然后,她才发现搓麻也不比下地轻松多少,先是剥麻成麻坯,然后再捻成径纺成绳子。
而且品种被分得很细,什么“纳鞋底绳”,粗到“老绳(即缆绳)”,还有“辘辘井绳”、“绿豆绳”、“小单绳”、“烟叶绳”、“牲口套棍绳”、“牲畜笼嘴绳”、“货郎八股绳”等。
林林总总看得几个新手眼花缭乱的,等动手学起来才知道搓麻不单单是要动手还要动脚。
尤其是现在是冬天,皮肤干燥,干活干到小腿红肿、手掌出血那几乎都是家常便饭了。
不过这个活倒不是强制性的,你可做也可不做,想做多也好,想做少也好。
虽然辛苦吧,但江盼鱼和谭雁露她们几个还是坚持了下来。
因为她们是属于那种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所以并不像其他的农村妇女一样拼命的干活。
江盼鱼呢就带着谭雁露找到了连山村的八卦姐妹天团,一边干活,一边东家长西家短的聊八卦。
“唉,你们听说了吗?金贝从她姥爷家回来了。”杨桂英一边捻着一根麻绳,一边向大家透露了一个最新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