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擎 第144节
我没回头,只往水里走,嘴里喊道:“江里有东西,我去看看。”
“水看着透底,其实很深,你小心点儿!”他喊了一句,估计不放心,让一工程人员下来接应查看。
不等那工程人员到来,我已经勾着手将布条给捞了起来。
捞起来的瞬间,我觉得手感不对,再拿到眼前细看,一瞧纹理,不禁大呼:“不好!”这布料抓在手里之感有些像麻,但特别细,这种质感按理说会比较耐磨有韧性,然而十分违和的是,整块布呈现出筛子状,完整和破碎交织在一起。布料上面隐约有些织绣的痕迹,由于有很多破洞,所以看不出绣品的完整形态,但似乎是某种动物的爪子,造型古朴。
这不是现代布料,应该是古代布帛,从上游被冲下来的。
但我们的一、二、三号挖掘点,都在靠东的位置,而这条巴蛇江,则是从东北边过来的。
难道是从上游带下来的?抓着布思考间,那工程人员到了,估计是听到我刚才发出的声音,便急着问我:“卫老师,出什么事儿了?”
我转头看他,是个三十来岁的大哥,穿着褐色工作服,我想了想,抓着手里的布,对他道:“我怀疑上游,可能还有没被发现的墓葬,而且极有可能遭到了这场雨水的破坏。现在咱们基底还剩多少人可以调?”
大哥回答说:“五六个,其余人都在二号点抢修。”
我道:“二号点的安全要摆在第一位,不用惊动他们,走,咱们收拾些东西,你们跟我去上游看看。”
这大哥没意见,在挖掘活动中,工程队主要听考古人员的调配,葛姐等人不在,剩下的几个人都比较给我面子。听我说明情况后,便按照我的吩咐,迅速收拾了些铲子、探灯一类的物件,一人带了个包,便迅速往上游去。
由于棚里不能没人,川子没法跟过来,在基底留守。
我带着五个工程人员,一路沿江而上,在江边的石滩上行动,好在是秋季,青苔枯萎,石滩不是特别湿滑,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的负担。‘
沿江我们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我看见前面山头有处滑坡,倒了一些树,江水有一半从那里掠过。
工程人员老吴说:“肯定是那儿来的。”
我道:“走,上坡看看。”
老吴用带着川音的普通话,嘱咐众人:“土松咯,大家伙都注意点儿,放机灵些,莫呆矬矬滴。”
我们一行六人,小心翼翼上了滑坡边的一处高地,我拿着望远镜细细的看过去,发现不对劲:那地儿怎么有个洞?我脑子转的飞快,对老吴指了指洞口,说:“我得过去看看,那儿有个洞。”
老吴没使望远镜,看的不真切,所以说道:“可能是狐狸洞嘛,莫些过去,太危险咯。”
我将望远镜递给他,道:“你看看。”
他拿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儿,惊讶道:“不是狐狸掏滴,是铲子挖滴,是个新洞。”这下他不劝我了,只说我一个人过去他冒险,他得一起去。
当下我和老吴便轻装过去,其余四人在土坡上留守,为了防止出事儿,我俩身上栓了保险绳。
小心翼翼到那洞边时,我打着探灯往里一看,外面做过加固,勉强还没塌,但里头塌了一半,还有雨水灌了进去,湿乎乎的泥巴里,隐约能见到一些小生命在蠕动。
我道:“是个盗洞。”
老吴骇然:“这下面也有墓嗦?”
我道:“应该是,看样子,这地方是个墓葬群,洞还很新,应该就这两天的事儿。”
老吴刚要说话,忽然,他神情一变,将耳朵贴到洞口,仔细倾听,片刻后,对我道:“好像……好像有人,不晓得是不是我听错了,你来听一下。”
我跟着凑上去,听了半晌,洞里,似乎真有人的声音,仿佛在很深的位置,似乎在喊叫,但叫的什么又听不出来。
老吴自言自语:“该不会是,挖洞的人还在里面?被困住了?那他们喊个屁,越喊下面塌的越快。”
“……救……命……谁……来人……”这一声我听清楚了,还真有人。
我倒抽一口凉气,看着周围的滑坡情况,脑海里天人交战。
该怎么办?救人?人手不够,总不能把二号点的人调过来。
可是就我们六个人,风险太大。
相反,不救会简单很多,塌就塌,等明后天干燥一些,再重新挖。
可这样,里面的人……或者说盗掘分子,会被活埋在里面。
第39章 救人(上)
我旁边的老吴搓了搓手,问我:“要不要去二号点,把情况汇报给领导?”
这事儿肯定得汇报,即便二号点的人手过不来,要不要救人,也得由领导们说了算,这人命关天的事,我不能自己做主。
于是我道:“行,你汇报,听上头指示。”
老吴从兜里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应该是打给葛姐或者老乔的。
老吴在电话里将情况迅速说了,电话那头似乎是有什么指示,便听老吴练练点头应是,神情逐渐凝重,从他的神情中,我猜测到了结果。
他一挂完电话,我问:“救人?”
老吴迅速道:“是,二号点那边一场大雨后,情况很不妙,所有人都在赶工奋战,过不来,这里只能交给我们办。乔老师说,不管里面是犯罪分子,还是别的什么,人命为重。就算是罪犯,也该救出来之后,交由法律处置。我们作为国家公职人员,即便不是警察,也要将民众的安危,放在心上。”
时间不等人,滑坡随时可能继续,我们刚才来时,只带了简单的挖掘工具,这会儿要下去救人,设备不够。于是便让队伍里两个比较年轻的工程人员,回去取装备。
他们年轻力壮,脚程快,事儿托付下去,二人迅速往基底去,可以说动如脱兔。
还剩下两人,继续牵着我和老吴的安全绳,我和老吴,则一人一把马蹄铲,顺着之前的人挖开的洞,重新开始往里掏,一边掏,一边将土往两边做,尽量压实。在土坡上的两人,按照老吴的吩咐,拔了一些枯草树杈棍一类的扔过来。
我们边掏,边将这些东西往洞周围填。
由于是要救人,和先前的盗洞不一样,因此上面直接被我们全部掀了,但往里的时候掀不了,还是得利用手头上能弄到的现有材料,勉强加固。
别小看这些枯黄的杂草,它们聚在一起后,张力就会变强,看似柔软,实则可以大大提高加固效果,增加泥土的韧性。旧时平民的土墙房里,最常见的就是加稻草,也有加竹篾一类的。
“里边儿透着水呢。”老吴忧心忡忡的说了句。
我道:“你是担心什么?”
老吴道:“太危险了,担心下面会塌,也担心没等我们挖开,里边的人就淹死了。”
我道:“他们应该是陷住了,要不然肯定自己往外爬。”我在这方面没什么经验,想到此处,听里面没什么人声了,便想朝里面喊话。
还没等着张口,就被老吴伸手阻止了,一手的泥糊我嘴上:“别喊,下面都是松的,一喊更容易出事,就像雪崩一样。”我反应过来,只得收声,继续埋头挖。
须臾,去拿装备的二人回来了,马蹄铲换成工兵铲,二人也来帮忙,一行六人,两个在坡上做安防,以防万一,别人没救着,把我们给搭进去。
我和老吴,以及另外两个被称为小刘和小绍的年轻人,齐力干活。
一边挖一边压土做实,再加上还得尽量做外围加固,所以我们使劲了全力,速度也没法太快,足足四十来分钟才到底。
到底后,我趴在坑里,斜打着手电筒往里瞧,一看便觉得不妙:“太窄了,留下的空间不多,还有水。”
小刘抹着头上的汗,眉头皱成疙瘩,对老吴和小绍说:“这情况,你们俩都下不去,你们太壮实了。”顿了顿,他道:“看情况,只有我和卫老师的体型,可以过去。”
我和小刘都属于身材高瘦型,老吴和小绍等人,则属于典型干工程的人,体格健硕,长期体力劳动,练出一身壮实的肌肉。
我看着下面沁水的窄道,隐约能见到一些石块。
事实上,在这种环境下,有石块是优势,至少土质会实在一些,没有石头的土洞,才是最可怕的。
幽暗狭窄的水道,反射着手电筒的光,人对于幽闭环境天然的恐惧,油然而生。
我忍不住喃喃自语:“把里面的人逮出来后,非得给他们点厉害尝尝。”顿了顿,我对小刘道:“我先下去探探情况,如果需要你帮助,我就用安全绳发信号,两急一缓是支援,两缓一急是危险。”
小刘急道:“卫老师,还是我去吧!”
我看了他一眼,没多解释,只决定道:“我去。”我没让小刘当前锋的理由也很简单,这行动有比较大的风险,我担心出事儿。
说实在的,我一个人,到无所谓。
小刘才二十出头,还年轻,他还有家……涉险的事儿,还是我来吧。
当下,我轻装在腰上挂了些必要装备,便叼着手电筒,开始顺着往下爬。
之所以要叼着,是因为里面全是水,手脚都得泡在水里,手电筒就只能靠嘴叼着。
一爬进去,就仿佛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
冷!秋季的地下渗水,冰凉无比,一趴下去,整个人浑身便是一个哆嗦,鸡皮疙瘩冒了一层又一层,寒气直往骨头缝里钻。
外边儿是白天,雨后阳光出来了,刚才掏土掏的满身是汗,如今被冷水一激,我预感自己接下来会收获一场重感冒。
光明和阴暗,只在这瞬间,爬进去后,明明只有两三米的距离,外间的动静却听不到了,大约是洞里的结构隔绝了外面的声音,我动作间,只能听到哗哗的积水声。
身下的泥洞里,泥土被泡烂了,里面似乎还夹杂了一些石头,爬着格外‘刺激’,我小心翼翼感受着周围的结构,以防万一,一但有垮塌的前兆,我必须得迅速撤出。
越往前爬,地势越低,我头顶的空间不变,身下的位置却开始走低。
这让我的身体有了舒展空间,便改全趴为跪趴,又往前几米,便勉强能站直了。
就着手电筒的光芒,我发现一个比较好的现象,这里面的空间虽然逐渐变大,并且被灌了水,但周围却已经能看出墓葬的结构,而且垒了许多石头,这使得这个墓葬,外险内安,没有我们之前推断的那么‘脆弱’。
只要外面的结构不塌,里面一时半会儿应该出不了什么事。
再往前,地势还在低,我用脚探了探,只得改走为‘游’,在积水里往前游,仅有头露在外面,而头顶上方大约隔着两个头的位置,就到了顶。
第40章 救人(下)
我嘴里掉着手电筒,开始顺着走势往前游,目所及处,只能看见水面,以及两侧不到六十厘米的石垒,也因如此,这墓葬的结构完全看不出来,我只能顺着水域往前游。
之前那人还在喊救命,现如今我人到了里面,反到一点儿动静都听不见了。
游了没多久,我双脚踩水,保持身体悬浮,一手握住手电筒,腾出嘴来,先小声问了句:“有人吗?我是来救你的,你还在吗?”声音虽然不大,但在这样的环境中,其实能传的很远。
这让我意识到,之前在外面,我们还能隐约听到求救声,说明对方在奋力大呼,所以,求救的人,很可能还在更深处的位置。
想到此处,我加大了音量又喊了两嗓子,这次,终于传来了回应,隐约能听见一个人回话:“……这里……救……快……”我估算了一下腰上的安全绳,现在的安全绳都是用新型材料,只有小拇指粗,但承重力极强,一般的匕首根本割不开。
也因为缩小了体型,使得安全绳的长度可以极大延伸。
我记得这个是双套七十的绳,必要时候,可以滑绳,使得双绳变为一根,也就是延展道一百四十米。
按照这么算,安全绳的范围还很广,于是我放心的继续往里游,然而,让我意外的是,大约二十来米开外,前方竟然就到头了。
一见这情景,我一懵……难不成在水下?
发现前进的通道,可能被水全部淹没了,我意识到自己的推测或许有误,没准儿被困的人,根本没有离我那么远,或许他跟我之间,只隔着很近的距离,没准儿还不到十米?声音之所以传的那么微弱,可能是因为隔了道水域。
万幸的是,小刘二人回去拿装备时,有拿潜水镜,毕竟灌了水的墓葬里,或许会有潜水需求。
虽说人在水里可以裸眼,但那得是在水质干净的情况下,这墓葬里的水质,如果没有携带潜水护目镜,我就只能转头回程了。
将护目镜摸出来戴上后,我深深吸了口气,握着手电筒,扎入了水中。
水质浑浊,可见度很低,但依然能判断出前方有个低矮的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