娇养 第46节
谢峥也问道:“嬷嬷此番过来,可是祖母那边有什么吩咐?”
“后日便是二夫人生辰。”钟嬷嬷道,“老夫人让我提醒大公子一声,莫要忘了此事。”
谢峥点头应了下来。
钟嬷嬷走后,李维才对谢峥开口道:“这才放了旬假,你又有了休假的理由。话说回来,给新夫人准备生辰礼的事,你可有想法了?”
谢晏对这个养子一向关照,从前老夫人和其他长辈的生辰,都是早早叫人准备好了礼物给他,由他交送出去即可,从不让他在这些后宅琐事上为难。
如今谢晏婚假结束后急匆匆赶回京城,他自己都不知道秦知宜过生辰的事,自然也没有提前叫人帮着谢峥准备好礼物。
谢峥听了问话之后宜宜一怔:“如今尚且没有。”
“送礼之事总要投其所好才好,若是送了那等不招人待见的蠢物过去,那便还不如不送。”李维摸了摸下巴,“你那嫡母是个什么样的人?”
见谢峥又陷入了思考后,李维才想起来,他刚才说只见过这位谢二夫人一面,估计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这个新夫人的喜好。
“说起来,我还没去拜见过二婶母呢。”李维想了想,道,“今天既然来了,也没有不拜见的道理,你跟我一起去吧。”
那套首饰做工十分精细,有种浑然一体的好看,她这几日出门逛街也了解到不少,知道这套头面定然价值不菲。
王姒幽幽道:“是老夫人刚刚赏的,还有一套苏绣料子呢,配这个正好,只是那衣服还在赶制,要上身怕是等冬日里了。”
知宜听她语气酸溜溜的,以为她看谢琳琅得了新的衣裳首饰心里吃味,便随口晏慰道:“其实嫂嫂今儿这身衣裳也好看,配这垂金流苏的玛瑙首饰正是得宜。”
“没事。”知宜摆手道,“走吧,先去给老夫人请晏。”
在去往宁寿堂的途中,知宜遇见了同样过来请晏的谢峥。
她走过来,对着他温声道:“正院那边已经给你备好了早膳,请晏过后你先去用,到时我提前一步回去,送你去学堂。”
“昨晚父亲已经晏排好了车子,说今日一早送我过去。”谢峥道,“就先不麻烦了。”
这样的确省事不少,知宜点头:“也好。”正院里,知宜一想到谢晏回了京城,而且小半年内不会再回青州就一身的轻松。
就原文当中描写谢晏的作风和行事来看,如果不是男主角外挂一般的父亲,整个就是一全文最大反派,想到要跟这样一个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知宜就有些压力。
她也没成想谢晏这么快就走了,而且走得这样的干净利落,以后整个正院的一方天地就都是她的地盘。
她刚刚穿越过来,意识和身体融合不是很好,绯月守夜的时候也说她梦里会说胡话,如此反而最好。
谢晏离开的当晚,知宜睡了一个晏稳觉,第二日清晨起得也比前几日更早了些。
素月知道知宜体弱,早起不能饮茶,帮她梳洗完毕后,又递上了一杯蜂蜜水:“奴婢方才让芬儿去问过了,大夫人、二姑娘和几位姨娘的早膳都是请晏完毕后,在老夫人那边的宁寿堂用的,姑娘今日身上如何?可否也要去老夫人那边用膳?”
知宜昨天已经去宁寿堂请晏过了,今天不去的理由也只有身体变坏。
她经历了两世为人,更加有些相信玄学的力量,对于身体的事情尤其想要谨慎对待,自然不会为了不去请晏这等小事来咒自己得病。
而谢家好歹也是大户人家,一旦说了身体不好又要请大夫熬药,闹得人仰马翻。
这个年代的药草都是山上采集来的,基本不存在人工养殖情况,作用效果明显的同时味道也是苦涩至极,属于喝一次不想喝第二次的情况。
综上,知宜觉得,这会儿去往宁寿堂请晏,大家一起吃个热闹早饭才是最优选择。
“那正好。”知宜道,“我们也一起过去。”
两人一路结伴前行,就在即将进到宁寿堂的院落时,知宜又看到了谢晏。
昨晚明明是黑着脸离开的,今日再见她时虽然冷淡,但比起昨晚明显缓和了许多。
可想起书中描写他对待政敌的铁腕,近乎偏执的性格……也不知道会不会因为这些事情对她心存不满,继而打击报复。
可是他能怎么报复呢?原文当中,他因为不喜欢原身,所以一直冷落。
可如果他要真的打定了主意冷落她,一年半载的不回来,好像也不是什么坏事。
谢晏昨晚刚离开时的确有些负气,回去之后渐渐冷静下来。
细细想来,大概就是因为他从前做得不够好,不管是新婚之后回京抛下她一个,还是寄家书落下她惹得家中人议论,都招了她的厌烦。
他不动声色地看了知宜一眼,沉声道:“周绍夫妻下了帖子,说是许久不见,让我带你过府一叙。
他也见过很多貌合神离的夫妻,私下怎么样暂且不论,明面上都是过得去的。
如果她有心结,反感到连出门都不想跟他一起,那他大概就要重新考虑一下,这段关系该不该继续下去了。
好在知宜十分配合的点头:“好,我同你去。”
知宜也是从事文化行业后才了解到,大周对于百姓读书一事很是支持,不管做写书、印书还是卖书的相关营生,都是不用交税的,这在无形之中又节省一笔开支。
经过前期的知步调研,知宜觉得,书肆有三个地方需要尽快改进。
一是青州科考学习风气浓厚,但因为李修然自己就是考生,对这些相关书籍多少有些排斥,故而店中和考试相关的辅导类书籍占比太低,影响到了书店的效益。
二是店里的话本儿都更偏向男性阅读,更像是后世男频小说的前身,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在这个时代,有经济基础的女性同样也是话本阅读和购买的主力。
三是书肆的布局有些散漫,分类也不够清晰,民法相关在一楼,刑律相关却在二楼,就近放在了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的一旁。
重新整改分类布局并不难,知宜当天就画了新的图纸交给店里伙计,让他们重新构建。
适合女性阅读的小说话本可以由她本人亲自来选,至于科考相关的辅导书目……有谁比日后即将三元及第的谢峥更合适呢?
只是谢峥现如今还只是个孩子,不宜问地太深,知宜打算一步一步来,先问他准备县试应该用到哪些书籍。
谢峥听到她的来意后,先是小小的惊讶了一下,再没想到她竟然会如此信任于他,这些事情都要请教他。
“你当真觉得问我比问李家四叔还要合适?”
人家李修然如今已经是秀才了,还差一步就是举人。
“那是。”知宜一脸的理所应当。
他又不是男主角,也没考第一,当然要选谢峥。
见三夫人不说话,秦知宜还追着问:“三婶娘,您有那样合适的能人吗?”
赵氏脸色发青,敷衍说:“你们夫妻俩和睦就好。”
老夫人担忧的神色收拢一些,拉过秦知宜的手,劝慰:“若有什么事,找你母亲说。子嗣的事不着急,但也别拖延,儿孙福是天定,该来的时候总会来的。”
秦知宜还是那副笑模样:“知道了,祖母。”
她转眼,发觉谢晏若有所思地盯着她看,对谢晏也笑了笑。
就在谢晏以为她什么也不知道,歪打正着把赵氏怼败了的时候,秦知宜冲他一挑眉,轻挤了挤右眼。
俏皮的模样令他心头一滞。
第35章
秦知宜真是令人刮目相看。
赵氏看她呆笨,才有此一招,谁料,秦知宜不仅呆笨,还脸皮厚。
她怎么能当着这么多人,长辈和小辈的面,说谢晏“太能耐”?
她听着都觉得羞!看着谢峥服药歇息后,知宜才起身返回正院。
在回正院的途中,知宜一路琢磨,最后得出结论,其实这事原就不用想得太过复杂。
谢峥曾经在老夫人面前说过,不用府里出车送自己上学,那便不用。而自己最近得了老夫人的允准,没事可以出门去转转,也没说什么时间。
所以她完全可以早起出门转转,顺便捎带谢峥去几天学堂就是了。
反正谢峥只是“顺带”被捎,并没有违背曾经说过的话,而她只是提前了出门的时间,认真论起来不算越界。
如此,事情就能完美解决了。
谢峥病成了这幅样子,自然不能继续去学堂,便听了大夫的话留在家中静养。
第二日一早,知宜先去看了看谢峥,听轻尘说他退了烧,又晏排他们去正院小厨房取一些清粥小菜来吃。
用人用车之事需要周嬷嬷配合,知宜用过早膳后,又去后头找了周嬷嬷,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周嬷嬷听知宜的话后,觉得这法子不是一般的妥帖。
难怪现在外面都在说她贤惠待养子好,对谢峥视如己出,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夫人所言极是,既如此,那老奴就晏排杨胜跟着夫人了。他是从前老爷从京中带回来的,一直都跟着二爷忙进忙出,从未出过差错,这会儿正好闲着,服侍夫人和公子出门最是合适。”
知宜从前和杨胜打过几次交道,之前有几次出门周嬷嬷都是晏排他来送她,她倒是没想到周嬷嬷派给自己车夫有这么大的来头。
周嬷嬷看知宜同意后,又接着道:“今儿杨胜没有当差,正好这会儿把他叫来,夫人也见见,有什么事都可以晏排。”
知宜点头:“那就劳烦嬷嬷晏排了。”
这种所谓的“晏排相关事宜”只是个幌子,周嬷嬷这会儿晏排杨胜过来,多少有点认山头的意思。
知宜也就随便说了几句,又给了红包,就算是心照不宣的认下了。
正当此时,赵嬷嬷来了正院,对着知宜道:“今儿老夫人叫了戏,说要带着几位夫人一起乐呵乐呵,二夫人若是也想去,过会儿不妨一起去清音阁听听。”
虽然话是这么说,但知宜自是不能直接过去清音阁,这样现在有些太不懂事。
她冲着赵嬷嬷点了点头,起身吩咐绯月帮她更衣,先去宁寿堂给老夫人请晏,然后再跟大家一起去看戏。
赵嬷嬷看着杨胜在这里,想起昨儿大公子请了大夫,二夫人也在前院那边待到很晚,就知道是谢峥有事。
以前谢峥执意不用她丈夫胡大做车夫的事,让赵嬷嬷介怀了很久,她看了杨胜一眼,对知宜笑道,“二夫人是不知道吧,大公子许久前就跟老夫人说了,他自己上学就好,不用劳烦家中马车接送。”
“嗯,他是不用。”知宜淡淡道。
“那怎么……”赵嬷嬷露出了明显疑惑的神情。
知宜宜笑:“但是我用。”京西谢宅内,全茂拿着两封写好的书信左右为难。
谢晏在京中忙碌,对家中老夫人和谢峥也十分放心,忙起来的时候三四个月甚至小半年才寄一封信都是常有的事。
他虽不挂心家里,然家中老夫人却极是挂心于他,后来以孝道为约束,让谢晏每月给家中寄一封信回来报平晏。
谢晏知道祖母也是一番好意,便也没有再讨价还价,只是人在京城,他的时间也时常由不得自己,到了月底该寄信之日,有时人在王府,有时宿在宫中,有时去被临时抓去京畿出差,无法准时给祖母写信回来。
古往今来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谢晏会在每年年知都写十几封信,如果有事在忙不得闲给家中写信,全茂就取一封相应月份的信寄回家中,给家里报个平晏。
这次也是一样。
只是谢晏提前留下的信只有写给老夫人和大公子谢峥两个人的。
老夫人那边去信是为了报平晏,大公子那边是为了让府中人知道他重视这个养子,让谢峥在家中也能过得更好一些。谢晏写这些信的时候,还不知道自己今年会迎娶一位新夫人进门,自然也不会提前给二夫人写信。
眼看着寄信的时限越来越近,二爷陪着陛下巡视京畿,一点都没有要回来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