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这时又有另一股饭菜的味道传了过来,是金虎也在生火做饭了。
  只见金虎呛的一边咳一边把一碗烧的黑糊糊的东西盛了出来,一边盛一边发出了灵魂质问:“我明明是按照菜谱上做的,怎么就是不对?哪里出错了?”
  长孙清明看着他那一碗黑白相间的不明物体,只淡淡说了三个字:“倒了吧!”
  以后再训练手下,得让他们学着点儿做饭。
  金虎做的哪是饭,分明就是在制毒。
  金虎笑的一脸尴尬,说道:“主子您等着,小的去隔壁买点儿!”
  说着他便披上易容,推门走出院子,朝隔壁走去。
  周疏宁还在那里现场讲解:“炒菜讲究的是火候,油不能多也不能少。现如今我们吃的都是荤油,放汤勺的半勺即可……”
  他话音未落,就听到有人在敲门,抬头便见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端了个碗,朝他笑眯眯的问道:“这位小姐,可否买点吃食?老仆不会做饭,怕是要饿着我家少爷了。”
  周疏宁看了一眼他那个大海碗,心道你家少爷饭量不小哇。
  不过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他招了招手道:“老伯别客气,都是乡里乡亲,恰好今日我们多做了些。您看看挑些合口的,全去吃便是了。”
  金虎一听,立即一瘸一拐的走了进来,一边盛菜一边道:“那怎么好意思呢?真是感念小姐。若是小姐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去隔壁找我们家少爷。少爷自幼习武,别的不敢说,为小姐看家护院还是不成问题的。”
  周疏宁也没多想,只道:“原来是邻居,那敢情好,以后就互相帮衬着了。”
  金虎端了满满一尖碗的菜回到了隔壁,一边流着口水一边招呼自家主子:“主子快来尝尝!殿下这手艺真的绝了!闻着可真香呐!”
  刚刚的一幕,长孙清明扒在墙头上都看到了。
  想不到这周氏嫡女,还真是个慷慨仗义的。
  第13章 邻里之间 常来常往
  原本说着“食物,果腹即可”的长孙清明闻到那让人馋涎欲滴的美食佳肴后也忍不住扔了长剑坐了过来。
  一边接过金虎递过来的筷子,一边听墙另一边周疏宁的介绍:“色、香、味俱全的菜肴,才能算得上上上品。你们觉得怎么样?”
  长孙清明夹起一口煎的焦香软嫩的香煎豆腐,连日来逃亡的疲惫仿佛一扫而光。
  又听墙另一边周疏宁接着道:“好的美食不但可以填饱肚子,还能愉悦身心。民以食为天,你头顶上的天,可不能一直阴云密布。”
  赵大娘和微雨连连称赞,连一墙之隔的金虎都跟跟着鼓起了掌:“主子,太子妃殿下真的兼具才情与质朴,可以说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来日您翻身复位,可万万不能亏待了这位太子妃。”
  此时的长孙清明对这位太子妃仍然无甚好感,其实在赐婚的时候,他对周疏窈就是一副可有可无的态度。
  因为她目的性太强了,他有幸偷听到过她和下人的谈话,大概意思是她从八岁起就对太子妃之位志在必得,如今终于了却心愿。
  本来长孙清明对这位太子妃还是有些期许的,但在听到她说那样的话以后,瞬间就觉得兴致缺缺。
  一个人有野心并不是什么坏事,但算计到他头上了,怎么都不可能产生好感。
  这时一墙之隔的周疏宁又道:“荤油虽香,却也不是上佳。改天我们再收些花生回来,我来教大家做植物油。”
  长孙清明觉得自己可能狭隘了,这女人虽然野心极强,倒也似野草一般,在这西北苦寒之地也能扎根生长。
  若是那番野心也用到筹谋生计上,倒也不失为用对了地方。
  长孙清明继续吃着菜,问金虎:“有饭吗?”
  金虎立即道:“有有有,在灶上,小的去给您盛。”
  说着金虎便去给长孙清明盛了黍米饭,又拿了一大块盐水牛肉,切了一半给他下饭。
  长孙清明看了一眼那块牛肉,说道:“剩下一半,给隔壁送去吧!吃了别人的菜,总不能来而无往。”
  金虎一听,立即别有深意的笑了起来:“是是是,小的这就去!”
  说完他把那牛肉用油纸一包,便去了隔壁。
  周疏宁炒完了几道菜,见刚刚讨菜的老伯又回来了,立即好奇道:“老伯还有事?是不是不够吃?我这里还有,可以再拿些回去。”
  金虎理着花白的假胡须,笑出一脸褶子道:“没有没有,姑娘厨艺了得,我家少爷吃了甚是喜欢。这里是一斤牛肉,少爷让我拿来谢过姑娘。”
  周疏宁十分意外,也没有推辞,示意微雨收了,又道:“令公子客气了,邻里之间自当常来常往,代我谢过。”
  金虎点头哈腰的应承着,便转身回了自己和太子的临时落脚点。
  微雨把牛肉取回来,脸上透着笑意,说道:“小姐,这就是你说的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吧?”
  周疏宁摆了摆手道:“这叫对方会做事,这牛肉看着不错。晚些姜放过来,给他切了做下酒菜。再切一块给赵大娘,拿给小孙儿解解馋。”
  赵大娘立即拒绝道:“我有这满满一大碗肉菜就够了,小孩子能吃多少?姑娘你留着,给姜少爷下酒吧!”
  周疏宁也没坚持,便道:“那您也早点回去休息吧!豆子还在家等您呢。”
  赵大娘把孙子托付给了邻居照料,她打算回家把这一碗菜分一半给邻居尝尝。
  西风村大多都这样,你家有事我家帮忙,我家有新鲜的给你尝尝。
  当然,也有例外的,比如三姐一家。
  张鑫昌见娶不到周疏宁,便又开始在别处找目标。
  见回来盯梢的手下回,说是周疏宁处有个小娘子长的颇为貌美,当即起了心思。
  那位小娘子正是三姐的小姑子,十七八岁的年纪,正是说媒的时候。
  三姐也不是不知道张鑫昌的名声,可她见钱眼开,媒婆说要给一百两纹银。
  一百两,在那个普通人家算是天文数字了。
  周疏宁七八个人忙活一天卖豆腐所得一千文,一千文便是一吊,等于一两银。
  一百两,约等于七八个人忙活三四个月,这还不算成本和人工费用。
  刨除这些,七八个人忙活半年,如果效果一直这么好的话,才能赚来一百两。
  三姐家男人死了,她一个人带着个孩子,多一个小姑子在家只能是吃闲饭。
  她早就想把小姑子嫁了,奈何这些年北疆战事不断,适龄的男人死的死伤的伤,还有的被征进军营里,也是提着脑袋过日子。
  张鑫昌确实不是人,但终究是没抵过那百两纹银的诱惑。
  三姐便收了银子,把小姑子推进了火坑。
  赵大娘回去的时候,恰好看到三姐抱着一匹粉红绸缎往家走,脸上竟还透着喜色。
  一见赵大娘还挑拨的两句:“大娘,我看您也别跟着那个罪太子妃了,保不齐哪天受牵累。张财主可说了,那罪太子妃得罪了骁王,且等着掉脑袋吧!”
  赵大娘可不管什么骁王郡王,她只是看不惯三姐的所做所为,但也只问了一句:“大勇走前让你照顾好他妹妹,你就是这么照顾的?”
  三姐的脸色变了变,狡辩道:“怎么照顾的?二丫能嫁给张大财主,那是她的福气。在外面三天饿九顿,进了张府有她的好日子过。”
  赵大娘想说,那张鑫昌都能当她爷爷了,而且他家里有十一个小妾,就算没被他折磨死,那后宅里的日子能好过?
  你这个当嫂嫂的,是把小姑子往火坑里推。
  但左右这是别人的家事,赵大娘脸色不好看的就要往家走。
  却又被三姐给叫住,问道:“哟,大娘伙食好啊?”
  赵大娘手里左手拎着一斤五花肉,右手端着一大碗荤菜,也有显摆的意思:“今儿姑娘去集上卖豆腐,卖了一千多文,村子里都传遍了,你不知道?”
  三姐顿住,随即嗤笑了一声:“大娘,你就吹吧!一千多文,你怎么不说一千多两呢?我昨儿不是没试过,她那活儿,可是不轻快。”
  第14章 小伙计和赁铺子
  其实三姐这话也没说错,古人三大苦,撑船打铁卖豆腐。
  主要卖豆腐三更睡五更起,赚来的钱却仅能糊口。
  周疏宁却觉得,古人之所以这么累,是因为分工不明确。
  往后他这豆腐坊有了人手,他便让人做好分工,做豆腐的不早起,早起卖豆腐的不用熬夜。
  这样一来,不但能大大的增加豆腐的产量,人也不用那么辛苦。
  赵大娘懒得跟三姐理论,便转身回了家,切了一半肉倒了半碗菜,给隔壁自己的老姐妹送了过去。
  老姐妹一见她这么慷慨,当即就不敢收,这在北疆贫瘠之地来说太贵重了。
  赶忙推辞道:“一年到头也见不着块油花花,你这出手就是这么多。可不行,你还是留着自己吃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