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想她虽是生在长孙家,却在出生没多久便全家被流放,分明是女儿身,却以当成男儿来养,为的便是保存家中男丁血脉。
为了家族兴旺,她倒是无怨无悔,只是……
孙岑收了思绪,如今孙家的处境十分艰难,眼下哪还顾得了别的?
想到这里,孙岑便收起了思绪,开口道:“不知世子能否接受在下的投诚呢?”
长孙清明收了折扇,缓缓点了点头:“不如我们先合作一次,若是在第一次合作中孙公子能成为我的得力干将,那么以后的合作好商量。”
口说无凭,他们的蛊兵是不是真像他们所说的那么厉害,还要在战场上见分晓。
孙岑没有异议,抱拳道:“静侯世子吩咐!”
直到孙岑走了,周疏宁才探头探脑的走了出来,问道:“什么时候来的客?也不跟我说一声,好尴尬啊哈哈哈啊哈哈哈……”
周疏宁后面越笑越干,被长孙清明一盯,瞬间笑不出来了,心虚道:“我刚刚没有嘲笑你的意思,我就是跟你开个玩笑……”
却被长孙清明直接搂进了怀里,吻上他的嘴唇,一副要将他拆吞入腹的模样。
周疏宁被吻的喘不过气来,直到长孙清明发泄完,周疏宁才微喘着问他:“你这是怎么了?……等等,清明,你是不是害羞了?”
周疏宁的眼睛亮晶晶的,双手拂上长孙清明的脸颊,现在他信长孙清明也是处男之身了。
突然就有一种捡到宝的感觉,贴着他的鼻尖问道:“所以你真的没有进过烟花之地,也没有看过情爱闲书,更不曾胡乱睡过那个侍女丫鬟?”
长孙清明就有些无语:“从前课业很忙,监国后便更忙了。再说我对这些真的没兴趣,觉得麻烦,觉得……浪费时间和精力。但我现在想来,可能是因为老天爷有更好的安排,所以才让我从前对此道并不上心吧?如今我有了你,脑中所思所想的便全是你。这些事,我也只想同你做。”
两人挨的很近,呼吸间都是彼此身上的味道。
其实事到如今,长孙清明觉得自己已经对周疏宁爱到了骨子里。
控制不住的想对他掏心掏肺,把那个唯一的小秘密说出来。
却又觉得这家伙仗着自己喜欢他,从不主动上前一步,心里多少有点过不去。
对面的周疏宁也是脸颊红红,倚进长孙清明的怀里,心脏扑通扑通,弱弱的问道:“你刚刚是在对我告白吗?”
长孙清明嗯了一声:“算是吧?我从前不懂,如果我做的不够好,你完全可以提出来。”
周疏宁摇头:“你已经做的非常好了,清明,我也喜欢你。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不见白头相携老,只许与君共天明。”
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恋爱的酸臭味,周疏宁也没想到,自己也有对别人念告白诗的一天,那个人还是个男人。
自从他知道系统在为他遮掩男子身份的时候,便明白如果自己不亲口说出实情,长孙清明是绝对不可能发现自己的男儿身的。
他其实很想告诉他,却又不想把自己的感情,与全族人的性命搭在一起。
不论如何,等他拿到免死金牌后再坦白吧!
官驿,卢老夫人看着喝的烂醉如泥的儿子恨铁不成钢道:“作孽,作孽啊!你如果能有你妹妹一半的安分,我何必大老远拼着一把老骨头跑到这荒芜的北疆来?明日你便回京城去,再也不许跑出来了。”
醉熏熏的卢卓却嚷嚷道:“我不去!我死也不回去!回去了,再让我爹把我拘在书院里吗?我是男人,男人志在天下,我要颠覆这大晏江山!”
卢老夫人只当儿子是疯了,示意女儿去把门关上。
卢群立即关了门,回来看到母亲在那里唉声叹气:“你爹一世英明,怕是要毁在这个逆子手上了。群儿,你与萧王世子的婚事不论如何也要促成。否则你爹一旦致仕归乡,我们卢家至此便走到头了。”
卢群却十分不情愿的说道:“可是萧王已经有了周疏窈,虽说她甘愿为妾,难道女儿真要与她共侍一夫不成?”
卢老夫人看着扶不起的儿子,唯独把希望寄托到了女儿身上,十分坚定的摇头道:“不,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周疏窈不行!”
第185章 出乎意料之外的惊喜
卢群不是很明白的问道:“为什么啊母亲?”
卢夫人叹气道:“我的傻女儿,你这些年在后宅被娘保护的太好了。拿你小叔的例子来说,他娶了你前头的小婶,又被二字郡王的亲妹妹看上了。那位妹妹口口声声说甘愿为妾,与你小婶共同侍奉夫婿公婆。没错,她是做了妾,你可曾见过身上有诰命的妾室?那位郡王怕妹妹受委屈,跑去用军功给妹妹要了封号。虽只是个五品,可比起你出身六品小官家的小婶不知道高了多少级。她把持着你小叔,处处压着你小婶,夫妻名存实亡,没几年便郁郁而终。那周疏窈身上可是有封号的,若是以后卢家式微,她以二品县主的封号压着你。再加上那萧王世子宠着她,还能有你的好日子过?”
古代后宅里的女人们,经常斗来斗去,不比前堂男人们要花的心思少。
她们只是被拘在了一方天地里,若是有更宽广的世界,取得的建树未必比男子差,时势也只能注定她们在后宅中折腾。
在男人手上讨生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摊上明主,雨露均分,日子也能过得。
摊上不辩是非的,也只能认命,要么委屈求全,要么就要斗出一番天地。
卢群确实没受过什么委屈,但也知道,后宅女人若是被压了一头,这辈子都要过的憋屈窝囊。
那周疏窈窕在京城的时候就不好相与,与她共侍一夫,怕是这辈子也没自己的好日子过了。
她有些焦急的看向自家母亲:“那怎么办?女儿……也不想与她共侍一夫。”
卢夫人唇角上扬,开口道:“女儿莫怕,为娘怎么可能让你与别的女子共侍一夫?”
这边卢夫人计上心头,那边周疏宁已经吩咐手下开始收玉米了。
北疆已入秋,自上次铁门关大捷后,北疆已连续月余无战事。
这样的太平生活,对北疆百姓来说是十分难得的。
十几亩玉米收割颇为麻烦,北疆没有收割机,全部的粮食都需要人为手动收割。
好在周疏宁眼下不缺人了,不少无家可归的流民全都归附到了他的手下。
如今他在西风村附近起的房子已经连成了片,单层的不够住,不少都盖起了双层三层。
中间那条大街被取名宁安大街,因为都是宁安字号的买卖而得名。
说起宁安字号的买卖,如今可不得了,不光京城的达官贵人们过来采购,就连江南都有人慕名而来。
更不用说那些每天盯着俏货张望的胡人,醋和花生油都成了他们趋之若鹜单品。
那位山西来的老陈,如今已是宁安记山西陈醋的掌柜,管着偌大一个酿醋场。
从前周疏宁收留老陈一家的时候不少人觉得不理解,如今眼睁睁看着落魄的老陈发达了,又纷纷赞周疏宁慧眼识人才。
但像老陈这样的实属凤毛麟角,多的是被周疏宁收留以后只能做力气活儿的。
大家都只想吃饱饭,能活下去,在他们眼里,周疏宁便是他们的救命恩人。
再加上周疏宁每隔几日便进行的培训班,在世观音的名声早已在北疆远播。
今日玉米大丰收,周疏宁先让人收了一亩,虽然亩产量并未达到他所期待的,但由于佃农们管理得当,每亩的收成也有五百斤之多。
十几亩地,收了足有七八千斤的玉米。
看着堆满的粮仓,周疏宁突然有一种热泪盈眶的感觉,他看着那满仓黄澄澄的玉米粒有感而发道:“有了粮食,人就不用担心饿肚子的问题。再加上我们第二茬的土豆,这个冬天,你们至少在我的庇护之下不用担心吃饭的问题。”
周疏宁的整个宁安记已有伙计三千余名,除了这些玉米土豆,还有满仓的小麦和黍米,以及各种杂豆,还有那满圈的牲畜家禽。
身后的伙计们也跟着抹眼泪,从前在北疆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如今跟着宁安县主,终于不用挨饿受冻了。
这是宁安号伙计们的感受,除了这些伙计们,周疏宁还有上万名合作伙伴。
听起来吓人,他自己也没想到,自己在北疆竟有了一万名商户与他合作。
做的全是些小本生意,卖豆腐的,卖麦芽糖的,卖糖炒栗子的,开面馆的,开小吃摊的,卖土豆粉的等等。
除此之外,还有数不尽的供货商以及食材供应商,全都在周疏宁这里获了利,养活了一家老小。
如今再往北疆大街上看,往来虽然仍有衣衫褴褛之人,却远没有一年前多了。
一起帮忙晒粮食的长孙清明也忍不住感叹,这大概就是太子妃所说的,只有所有人都过上好日子了,生意才会越来越红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