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长孙清明问:“何处?”
  周疏宁答:“山西,对了,你最好向皇上上书,凡地底矿藏,均归国家所有。就算这燕山山脉内的,也要上交给国家。”
  长孙清明意外道:“你今日这是怎么了?往日里对银钱爱如珍宝,恨不得把天下财库全收拢到自己怀中,今日却甘心上交给朝廷了?”
  周疏宁笑了笑:“你听我说啊!虽然要上交给朝廷,但仍要交由我管理。我想用这煤矿,求皇上许我一个皇商的名号。往后商场奔走,也不用再倚仗旁人了。煤矿所得钱财,一半上交国库,一半我留为私用,你觉得如何?”
  在这个架空的时代,除了金银铜铁等金属矿脉,其余矿产都是谁发掘归谁所有。
  周疏宁把煤矿上交给朝廷,无疑是给了皇上一大块肥肉,甚至他都把这肥肉的未来销路给理顺了。
  皇帝肯定会感念他这份心,封一个皇商的虚名罢了,不用出任何实质性的东西便能得到那么多好处,怎么可能不答应?
  长孙清明深深看了他一眼,应道:“我这便上奏皇上,不知你这皇商的名号该如何册封呢?”
  周疏宁回忆着历史上那些有名的皇商,开口道:“便叫光禄大夫吧!只是不知道皇上同不同意给一个女子封官衔呢?”
  长孙清明道:“这些交给我便可,你只管做你想做的。”
  两人对视一眼,这便是正向伴侣间应有的默契。
  周疏宁直想搂住他的脖子亲他一口,长孙清明亦然,只是碍于秋月诗这个电灯泡在这里,只得心照不宣的叹了口气,把这小小的情愫压了下去。
  随着冬月渐近,卢氏母女终于待不住了,临行前见了长孙清明一面。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和卢大人有了书信往来,卢老夫人的态度较往常竟然柔和了不少,没有再一心想着萧王世子这门亲事了。
  而是安安静静的喝了一碗茶,声线和缓的开口道:“虽未成秦晋之好,老身与相邦仍愿助世子一臂之力。此为夫君之意,老身只是代为转达。再最后问世子一句,真的不愿娶我那女儿卢群吗?即使她在整个大晏来看,与世子都是最般配的。哪怕中了皇后的圈套,哪怕宁安县主真的克夫,世子也不再考虑考虑?”
  长孙清明淡笑:“我还是那句话,老夫人的好意,夏卿心领。然,缘份这种事乃由天定。强扭的瓜不甜,老夫人也不想委屈了一双儿女不是。”
  卢老夫人终于叹了口气:“我与相邦晚年才得了一双儿女,当初为了生他们,我险些拼掉一条老命。好在上天有好生之德,这对双生终究是成人了。虽说儿不中用,女又无才,但我当无所求才是。相邦书信已对我说明情理,原是老身深陷其中了。”
  说完她便将老相邦的信交到了长孙清明手上,起身道:“日后不论世子有任何需要帮忙的,大可寄书信前往相邦府,我们定会鼎力相助。”
  长孙清明朝卢老夫人深深一揖,虽然整个过程糟心了点,但这结局也算是他们想看到的。
  只要老相邦没被皇后收归,朝堂上的局势便还能再多撑上一些时日。
  送走了卢老夫人,长孙清明又去见了孙岑。
  他确实信不过孙岑,但这几次的行动来看,不得不说孙岑的三千蛊兵确实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屠狗好刀。
  而长孙清明,也确实需要一把刀。
  刀不需要有感情,能杀人便好。
  这次的任务难上加难,是长孙清明削弱北辽的一步重棋,想不到孙岑竟然真的完成了。
  看着桌案上放着的耶律闵的头颅,长孙清明终于点了点头:“很好,今后你的三千蛊兵便并入我暗卫之下,由你直接率领。”
  孙岑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些许笑意,只是眼中也透出几分暗然,三千蛊兵损兵小半,急需回血练兵。
  这回投名状算是交上去了,也总算能给远在西疆的父兄一个交待。
  孙岑问道:“那我所提出的条件……”
  长孙清明道:“放心,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若是你信不过我,也不会千里迢迢前来投奔我了。毕竟怎么看,都是京城的骁王和四皇子更有把握吧?”
  孙岑点头:“皇后不可信,连长孙清明都能背刺,可见不是好的合作伙伴。至于骁王,属下不想多说。”
  提到这位傻弟弟,所有人都是大摇其头。
  偏生傻人有傻福,在母妃的庇护之下,过的逍遥又快活。
  说起来,这位骁王最近还算消停,那是因为皇帝把他拘在了御书房,有意让他协理朝政。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四方皆传皇上有意要立骁王为太子。
  毕竟现在大晏在这位守业皇帝的励精图治下,虽然没能开疆扩土,却也守得了一片繁荣安宁。
  整体算来,无过便是功,其实也是有些小功绩的。
  只是大晏接连三代没有出过虎狼之帝了,四方小国蠢蠢欲动,万一武魁他落,最坏的结局便是天下再次大乱,洗牌重组。
  第201章 谁能抱个野男人回去
  第一场雪下下来的时候,皇帝便收到了萧王世子送来的奏书。
  把周疏宁如何意外发现煤矿,如何引经据典加实验煤矿的可燃性,如何又利用其可燃性做出了采暖炉设备的过程扬扬洒洒写了出来呈给了皇帝。
  皇帝看后便了一阵朗笑,喃声念道:“光禄大夫,皇商,有趣有趣。”
  年迈的相邦大人已经须发皆白,如今已年近七十。
  古人的寿命是很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所以七十岁的高龄怎么都算少见。
  相邦大人不光才学八斗,三朝元老的人生经验更是让他的仕途走的无比坦荡。
  且这位相邦大人很聪明,是个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老油条。
  一听皇上这样说,便猜到了奏折里的七七八八,开口问道:“可是那位宁安县主又有什么新动向了?”
  皇帝和缓的点了点头,把那封奏书递给了相邦卢定坤。
  老相邦双手接过奏书,看过后心内对这位宁安县主也是产生了钦佩之情:“想不到小小女子竟有如此眼光和远见,实属难得。老夫也对宁安县主这一年来的事变略有耳闻,确实是个奇女子。不过,女子为官是否不妥?”
  皇帝看向老相邦,问道:“哦?相邦大人怎么想?”
  卢老相邦捋了捋胡子,说道:“皇上别误会,臣并不是反对。自古女子位列朝堂的并不多见,但也不是没有。而且世子殿下附了一张清单过来,单单是入冬的这十几天,煤矿已经卖出了二十万吨的煤,其中京城便消耗掉了十三万吨,可见这个东西的需求量确实大。这还只是刚刚发掘出来,以后传扬开了,用煤的人只会多不会少。如此巨大的银钱入账国库,于国于民都是天大的好事。封宁安县主一个虚职,倒也没什么不好。只是宁安县主毕竟是女子,不如便让她封官不入朝,只在每年宴请百官时上京受赏,皇上以为如何?”
  老相邦不愧是老相邦,一下子就解决了皇帝的后顾之忧。
  封女子为一品士大夫,文武百官定会阻挠反对。
  但若只封她一个虚职,且不列朝堂,这样众臣便没有反对的理由了。
  于是这件事顺理成章的便成了,没过多久,周疏宁便差人从北疆押了十万雪花银进京入了国库。
  有了钱皇帝高兴,大臣们申请资金方便了也高兴,百姓们从中获得了减税的利好政策更高兴,农民们得到了一批用这笔资金制做的水车更是高兴中的高兴。
  唯有一人不高兴,那便是中宫那位皇后。
  得到消息的皇后将满桌的器皿扫了一地,大宫女都不敢上前劝了,她发现最近皇后的脾气越来越暴躁,动不动就因为一点小事而怒摔东西。
  众宫人也只敢跪在地上,一言不发的等皇后把火气撒出来。
  好在很快赵国舅便过来了,看着满地的狼藉叹气道:“长姐,你发这些脾气有什么用?说白了,那周疏窈也不过是个赝品。你别忘了,真正的周疏窈可是在咱们手上呢。任他折腾的再厉害,等到他身份被揭穿,还不是落得个一无所有的下场?”
  皇后的怒意渐渐被压制住,突然笑道:“说的对,假的不会变成真的。他如今爬得越高,我便让他摔得越惨。”
  赵国舅不解道:“长姐,那周疏宁不过是个边缘人物,你何必一直把心思放到他身上?如今最重要的难道不是对付骁王?皇上已经让他参与朝政了,那二愣子还兼上了大昭狱狱卿,那可是当初长孙清明一手创立的。皇上对他如此器重,长姐你该上点心才是。”
  皇后的态度却十分闲适道:“怕什么?就那个草包,就算皇上同意立他为储,文武百官也不答应,老相邦那一关便过不了。”
  赵国舅却并不这样认为:“你可知道,皇上派骁王去四境巡查?长孙清明监国后的第一件事,便是代皇帝去四境巡查。这代表了什么,长姐不会不知道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