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6章
好在这俩的酒品向来不错,喝醉了除了话多些外倒也没做什么出格的事。
唯独有一点,他俩想体验军营中睡大通铺的感觉,脱了外袍中衣,只穿周疏宁给他们做的大裤衩子睡了一夜。
第二天醒来的时候长孙清明和姜放都惊呆了,他们肯定知道他俩不可能发生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只是相看两相厌,都不肯承认和对方睡了一夜。
长孙清明抿着嘴,小声道:“大孙子,这件事不能让你表姐知道。”
姜放也道:“皇上,这件事千万不能告诉子秋。”
而大太监带着小太监端着水进来准备给他们洗漱的时候听到的正是这两句话,本来大家并没往那方面想,这下两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
长孙清明和姜放本来就是两个大大咧咧的人,他们谁都没放到心上。
只是有个流言蜚语在京城传开了,说是皇上宠幸了大将军姜放,当晚他们在河清殿内鱼水共欢,到了早晨还互相警告对方,不许让国舅和将军夫人知道。
既然已经到了不能让二位的正牌伴侣知道的份儿上了,那他们肯定没干什么好事儿,哪怕是皇上和大将军也得接受闲言碎语的洗礼。
于是第二天,京城上下都知道了皇上的这段风流韵事。
这件事一来二去便传到了长孙香凝的耳中,她自认为与周疏宁是好朋友,当即便气不打一处来,不顾夫婿的阻拦,写了封信寄去了黔州。
长孙香凝的夫婿正是那位愿意入赘王府的状元郎,他其实一身才华,因情而困于王府,如今只有户部任一七品小吏,但他做的十分出色,皇帝有意提拔。
他无奈的扶着自家媳妇,叹息道:“香凝,你如今身怀六甲,就不要操心别人夫妻间的事了。宁王何其聪明的一个人,哪还用得上你操心?万万不能弄巧成拙,再扰了他们夫妻间的感情。”
长孙香凝却十分自信:“这你就不懂了,我这么做,可不单单是为了给阿宁通风报信,更是为了让皇帝哥哥警醒。我得让他知道,京城里有我做眼线,他绝对不能胡来。若是他真做了什么对不起阿宁的事,我可是不会放过他的。”
状元郎了解自家媳妇的性格,她是萧王独女,更是被捧在手心里长大的掌上明珠,性子是娇惯了些,但她天性是很善良的。
而且她明明是个天之骄女,却愿意为自己洗手做羹汤,哪怕性子娇纵了些又如何,他自是愿意宠着。
便亲自将她写的信送去了驿站,去的时候恰好碰到了翰林院的吴千云。
无独有偶,吴千云的夫人卢群也听说了这件事,竟也意外的写了封信给周疏宁。
他俩互相看了一眼,瞬间都明白了各自的意思,当即会心一笑,一个家有娇纵小公主,一个家有霸气女王,那是一个比一个不好惹的。
周疏宁已经卸任了官职,专门去搞民生了,自己给自己封了一个民生部部长。
现在吴千云是翰林院大学士,官职也已经升到了从二品,主要还是现在大晏正值用人之际,升的快些倒也正常。
卢群也怀孕了,但这仍然留不住她四处讲学的脚步,不光四处讲学,回家还要给吴千云讲学。
吴千云自负自己是个状元,结果每每争辩,都会输给姐姐,只得撒娇给自己台阶下。
好在姐姐也不跟他一般见识,还会在生活起居上给予他很好的照顾,这大概就是娶大姐姐的好处。
再说回那两封信上,像这样的信,他们也并未寄八百里加急,所以拿到周疏宁手上的时候已经是半个月以后的事情了。
半个月的时间,周疏宁已经在小源村周围建了三家医馆,带着四个村子的百姓开垦了四座荒山,建了四个龙脊梯田,种上了优质的稻种。
这周边的村民也终于接受了周疏宁是救世仙人的设定,甚至有人担心他被小源村祠堂的女鬼所害,悄悄在窗外给他贴了许多平安符。
这都是百姓们对他的爱戴,这让周疏宁十分感动。
他拿到信的时候,叫来了施子秋一起看,结果两封信看完,两人都同时爆发出了一阵癫狂的笑声。
第488章 小铁蛋的生命系统(十三)
笑完以后两人勾肩搭背的开始调侃:“小放爬上了长孙清明的床哈哈哈哈哈!”
施子秋笑的趴到了床了:“没事,我也爬上了你的床,咱们扯平了哈哈哈!”
周疏宁满脸的无语:“她俩这回怎么如此有默契?难不成他俩真的做了点什么,或者做了点让人误会的事?”
施子秋想了想道:“可能是两个男人在家实在无聊了就跑到一起喝了顿大酒,男人么,一喝酒就会疯癫无状。”
可能是又想到了他俩那天闯出来的糗事,俩人又笑成了一团。
周疏宁道:“咱们是不是许久没给他们写信了?今晚多写几封,让八百里加急隔一天送一封回去。倒是忘了,说好了三天写一封,这若是补也得补上一会儿。”
施子秋道:“问题不大,不行就送信物,隔天送一样。最后送无可送了,割一缕头发送过去。”
周疏宁问:“咱们这样会不会太敷衍了?”
施子秋想了想:“那你说怎么办?”
周疏宁顿了顿:“我觉得你说的有道理。”
两人又窝在一处笑了半天,心想老夫老妻了,又不是新婚燕尔,整天粘来粘去反而显得做作。
不过他俩都不是无心之人,当天晚上给家里的两个野汉子准备了一封长信,还附带了他们的一缕青丝,周疏宁还亲手画了一幅q版的小像,第二日便让八百里加急的快马送了回去。
其实他也挺想长孙清明的,毕竟俩人在一起十年了,有些人已经形成了习惯。
也正是因为如此,周疏宁才想多一些的分开时间,世事总是无常的,他们都要习惯没有彼此的生活。
未来的日子还长着呢,总不能一直抵死缠绵。
寄完了信,周疏宁又继续忙起了他的工作,这一忙便是大半年。
说好了了黔州设立百家医馆,周疏宁走的时候,已经实现村村都有医馆,还把所有的梯田种植技术传到了每家每户。
还修了一条从大山直通山外的盘山路,遇山开山,遇水架桥,只是这条路的进度要慢一些,截止到周疏宁离开,只修了不到三分之一,但已经大大方便了黔州人民的生活。
道路两侧便是集市,再也不用翻山越岭去赶集了。
还有周疏宁所招的那些因孝道而有编制的孝子们,也成了黔州的中流砥柱,毕竟善良的人做事也不会差到哪里去,肉眼可见的比那些丧尽天良的要好很多。
那些曾把老人送上山的就是后悔,没有搭上周疏宁的直通车。
但这也是他们的报应,善良的人需要得到奖赏,恶人自然要得到惩罚。
周疏宁在黔州待了将近一年,临走的时候黔州的百姓们都哭了,在那条大道上哭着前来相送。
他们手上拿着各种各样的黔州特产,周疏宁肯定不会收,他们便雇了一辆辆的车装上,专门准备了人手给周疏宁送到京城。
黔州消息闭塞,他们甚至不知道周疏宁其实就是当朝国舅,是皇帝最最深爱的那个人。
他们只知道周疏宁是朝廷派来的钦差,只知道只要跟着他去京城,就能把他们的心意留给他。
哪知道他们到了京城才知道,周疏宁住的是一字并肩王府,那气势和恢弘简直是天宫里才有的豪华奢侈。
到了那里,百姓们瞬间觉得自己的东西不够看,甚至回去的时候还被装满了一车车的绸缎点心和各种器皿。
周疏宁还传授了他们生意经:“这些东西,是我送给百姓们的。但你们看到了,黔州的东西在京城卖的非常好。你们那一车土货,知道在这边卖了多少钱吗?”
百姓们面面相觑,心想他们在黔最大的集上一车也就卖个一千文,还不一定能卖得掉。
毕竟那边的百姓都没有钱,像这样的一车土货,他们卖半个月都不一定能卖掉。
周疏宁却给他们伸出了五根手指,百姓们问:“不……不会是五两银吧?”
周疏宁笑:“五十两!怎么样,是不是很值钱?”
百姓们都惊呆了,心想那一车蘑菇野味儿山笋的就能卖那么多钱吗?
周疏宁又道:“其实我给你们买的这些东西,就是卖掉你们那一车车的土货得来的,能换来那么多丝绸,点心,器皿,还有这些京城的特产。你们看,只要你们付出时间和劳动力,这么一来一回,几百两银子出来了。咱们黔州人杰地灵,就是不缺这些山货。把你们的山货卖到全国各地,再把全国各地的特产带回黔州或者别的地方。行商行商,目的就是让货物流通起来。这样不但你们能赚到钱,全国各地的人也能吃到全国各地的美食。这样一来,大家的生活是不是都能变好了?还有我给你们的玉米种子,只有你们那里才能长出来的最美味的葡萄种子。我相信,只要你们勤劳一点,黔州也能成为富庶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