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敦煌,我在大漠种田经商 第31节
秦翊也跟过去,默默坐在最下首。
张山月见状,只得从耳罐子内舀出滚水泡了一壶罗叶茶端去给客人,正好第二笼包子也出锅,又捡了二十个白胖包子放在箅子上端送去。
“诸位先尝尝蒸饼,刚出锅的。”她将箅子放在众人之间的席子上,便回到灶房继续包包子上笼。
五十多岁的张里长在沈昂的谦让下拿起一只包子送进嘴里咬一口,顿时觉得鲜香无比。
“咦?这是什么馅儿?为何老夫从未见过?”
沈昂又请众人都拿了一个,才解释道:“西域的萝卜做的陷,估计内子还放了膏油与大酱。”
“西域萝卜?那是什么?”其中一人问。
沈昂抱歉笑笑:“胡商只说叫萝卜,其余在下也不清楚。”
一人又问:“沈亭君家里可有种子?也不知如何种植?”
沈昂咬着包子道:“暂时没有种子。”
秦翊也拿了一只包子在吃,默默想着心事。
上辈子他可没听人谈论过西域萝卜,沈家也没跟胡商做过买卖。
可自打沈昭跟自己退亲后,这辈子好多事都发生了改变。
最让他恼火的是,这种改变没给自己带来丁点好处,反而沈家的日子越过越顺。
短短十数日,沈家人忽然支楞起来,不仅售卖寒衣,还做起豆腐生意。
据阿豕家邻居说,做豆腐的方子是阿昭想出来的,豆腐生意也非常火爆,他们一个集就赚了近千钱。
一想到此,秦翊就有些恼火。
沈昭既然会做豆腐,前世她为何不给秦家做?难道一直留着一手防着秦家?
好个恶毒自私的女人,为了跟自己置气,竟使出这等下作手段,让母亲与小妹过了多年的辛苦日子!
他忿忿咬一口包子,看向沈昂的眼神不觉带上阴狠。
沈昂似有所觉,抬眸与之对视。
秦翊一激灵,赶紧垂下眼皮。
众人吃完一箅子包子,还有点意犹未尽。
但主人家没有再添上,自己也不好主动索食。
于是几人闲聊起来,从赋税聊到来年播种。
里长问沈昂:“二郎,你家阿循啥时候回来?”
“快了,应该就这几天。”沈昂端起茶碗喝一口。
长子所在的玉门关离此地约二百多里,若步行回家,则要走十来日。
倘若运气好,搭乘商队的马车或有同袍相送,估计四五天便能到家。
里长扫一眼秦翊,低声问:“我听说你想给阿循更役,可是真的?”
沈昂放下茶碗:“有此打算。”
“啧!那可得不少钱呐。”里长捋须道:“即便阿循已经服役半年,可若没有一万钱,依旧不能免役。”
另一人也道:“一万钱不是小数目,亭君何必多出这笔冤枉钱?不如等满期再说?”
沈昂打个哈哈:“到时再说,我也只是有此打算,万事等阿循回来再定夺。”
“对对!是要听听阿循的意见。”众人都知道沈循要回来成亲,结果还未到家,新妇忽然改嫁旁人,搁谁身上都要大闹一场。
也不知沈循回来会不会跟曹家拼命?估计沈昂就是怕儿子闹出乱子,才准备给他更役的吧?
这时,沈昭已经买好两大包旧棉衣,将其全部拆开取出后,才拿了几件出门。
她将几件最短小的棉衣送至正堂,便回到灶房包包子。
不一会儿,里长几人从正堂出来,朝沈昂拱拱手:“老夫这就告辞了,秦小郎购货的事便由你们自行商榷,还望沈亭长摒弃前嫌与秦家小郎和睦相处,都是一个邻里的人,做不成亲家也没啥,以后总归抬头不见低头见的。”
沈昂假笑道:“好说好说!”
待里长几人离去,他才转头看向秦翊,似笑非笑道:“秦小郎想买几件冬衣尽管报上数来,只要我家有必然出售给你,但沈某丑话说在前头,那些东西都是我女儿的私房,因此概不赊账。”
秦翊神色微僵,抱拳施礼:“多谢沈大叔不计前嫌,晚辈这便回去跟母亲商议一番。”
“可!快回去商议吧。”沈昂一眼都不想瞧见这家伙,巴不得他商议不成。
秦翊又朝沈昂行一礼,这才出了院门。
沈昭从灶房探出脑袋:“爹,包子又蒸好一锅,快来卸笼。”
沈昂大跨步进了灶房,小声问:“阿昭,为何这次的棉衣这般小?”
沈昭悄声道:“我故意捡小的给他们瞧的。”
虽说自己不介意出售棉服给秦翊,但也绝不能让他拿去赚钱,让他再次踩着沈家爬上高位。
果不其然,当秦翊看到那些小童棉衣就犹豫了,估计也觉得花二百五买一件这玩意有点亏。
沈昂笑开,伸手去端蒸笼。
他就说嘛,闺女怎会买一堆小儿棉服?
将蒸笼里的包子倒在匾子里,待热气稍稍散去,沈昭便将其一个个翻面。
香味四散飘溢,引来几个小童在篱笆院子外流连不去。
沈昭便拿了几个走出院子,招呼这些破衣烂衫的孩子:“来,拿去尝尝。”
这几个孩子中还有一个八九岁的女娃娃,她是阿豕的妹妹,来此寻找未归的父兄。
几个孩子很是羞涩,但还是跑来接过包子,小口小口咬着,朝沈昭微笑:“多谢阿姊。”
沈昭冲他们挥挥手,又返回家中。
蒸好包子,沈昭与爹娘又在厢房刨地砌炕墙。
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保不齐哪天就下雪了。
沈昭照着铜镜世界内的砌炕流程,只花了大半天时间就砌好炕围与一个小灶。
大炕砖也买了好几块,趁着老爹在家索性让他帮忙盖上。
之后用黄泥将炕面仔仔细细抹一遍,一个漂亮大火炕新鲜出炉。
“会不会太高了呀?”张山月边往炕洞里填草,边扭头问闺女:“万一睡到半夜掉下来怎么好?”
第44章
黑云滚滚
沈昭失笑:“我又不是三岁小儿,怎会掉下来?”
沈昂也来回打量火炕,嘴里啧啧称奇:“咱们中原的富贵人家也有这种炕,只是咱们不知如何砌,没想到外邦人也使用火炕。”
沈昭信口胡诌:“外邦的北方比这里还冷,冬季若没有这个,估计都活不成。”
张山月用打火机点燃一把草,塞进炕洞内,笑道:“今年咱家不会挨冻了,有了这个火炕,便是不住地窝子也行。”
沈昂掐着下巴道:“这东西肯定费草,若想烧一个冬季,咱家那点秸秆哪里够?”
“要不咱们先去集上买些柴草回来备着,万一下雪想买都买不到。”张山月看着炕洞内的火焰燃烧起来,才将炕洞用方石块塞起来。
沈昂点头:“确实得备点儿草,若是冷的厉害了,就让阿衡与你们睡一屋。”
张山月下意识看向闺女,见其没啥反应,说:“那怎么行?孩子都大了,岂能还睡一起?”
沈昭开口:“咱们可以在大炕上放个炕屏啊,我与阿娘睡这边,二兄就睡那边。”为了节省柴草,一家人睡一张炕也没啥。
而且自己还在屋里砌了个小灶,若是天气太冷,一家人吃喝都在一个屋,还有啥可避讳?
至于灶房,因那墙壁都是稷草杆子绑的,里外只糊了一层黄泥,冬季寒风一吹四处透凉,根本待不住人。
“这样也行。”沈昂道:“等你长兄回来再砌个炕,到时你二兄就跟他一个屋了。”
随后扭头又问闺女:“阿昭,这些炕砖贵吗?得多少钱一块?”
“三十钱一块,一个炕大约要用五十块左右。”沈昭回道。
“这么贵啊?”沈昂挠挠头:“我还想着在亭驿那边也砌个大炕呢。”
他一年有大半时间都住在亭驿,有时也会去外地出差,一走就是十天半月。
若遇到押送粮草或犯人的差事,则离家一两个月都属正常,真让他花一两千钱在亭驿做个大炕,还是舍不得。
沈昭给父亲出主意:“您可以跟亭父几个平摊啊,这样每人只出几百就行。”
“他们才不会平摊。”沈昂无奈道:“那帮吝啬鬼,别说几百钱了,便是几十钱他们
也不会出。”
正说着话,卖豆腐几人回来了。
沈衡一进院子就开始叫唤:“娘!做饭没有?儿子快饿死了!”
张山月赶紧走出厢房,就见几人拉回一板车的粮食,已经累的不行。
“有现成的,还热乎着呢。”张山月走去灶房,打来一盆热水放在地上:“先洗洗沙尘,我拿蒸饼给你们吃。”
说着端来小几,从蒸笼里捡了满满一箅子白胖胖的包子端去外头。
四人虽然劳累,眼睛却神采奕奕。
各自洗了手脸后,直接在小几旁跪坐下。
张山月又盛了几碗黄米粥,招呼秦二叔道:“秦二叔,快过来吃点吧,天都快黑了。”
秦二叔这才放下手中工具,灰头土脸走过来。
沈昭又从酱缸舀了一碗大酱,放在小几上给他们佐粥。
几人稀哩呼噜喝粥吃包子,没一个说话。
沈昂也洗干净手脸,端着粥碗站在灶房门口问:“豆腐买卖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