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对啊。”
  “那就没有人慧眼识金去榜下捉婿吗?”感受到谢长歌一瞬间的僵硬,她就知道自己猜对了,很少会有翰林院一个不留的情况,何况谢长歌是世家子,但是这人“不知好歹”拒绝了上官,那就可以理解了。
  谢长歌看着一脸醋意的花无艳,无奈一笑,“沈阁老的女儿可不愁嫁。”
  居然是阁老之女?花无艳脸上难免出现错愕,但是谢长歌选择了她!
  谢长歌和花无艳的婚事就在两日后,南宫家早就准备好了一切,虽然算不得完美,但是该有的都有,办的也算隆重。
  南宫君烨和江晚清坐在喜堂上方,看着下面的一对新人。谢长歌一身大红喜服,一脸傻笑;花无艳凤冠璀璨,红盖头挡住了她那烧红的一双耳朵。
  “一拜天地,谢过天赐良缘;二拜高堂,感长辈之德;三拜夫妻对拜,愿白首不离。”
  礼成后,二人被送入洞房。
  今日并未邀请其他宾客,所以谢长歌也不必去而复返。新房中,红烛摇曳,映照着两人微红的脸庞。谢长歌挑起红盖头,看着花无艳那绝美的容貌,倒吸一口气,“艳儿,你好美。”
  他取来酒杯,将其中一杯送到花无艳的手中。“艳儿,愿你我相濡以沫,白首不离。”
  两人交颈共饮合卺酒,而后只有浅吟低唱,龙凤花烛泪垂,恰似为这良辰美景而泣。
  等徐京墨再见谢长歌,这人脸上的笑简直不要太耀眼。“瑾瑜,你这脸不酸吗?”
  谢长歌大笑,说“等你成亲你就明白了。”
  谢长歌最多再停留三日就要启程去锦都了,他被派去做梁州同知,虽然偏远了些,但是一去就是正六品的官员,还是能有些作为的。徐京墨需将老师的话转告他,尤其是叮嘱他要融入当地后再谈其他。
  “子期,多谢。我一会修书一封给我父亲,看看有没有人愿意到锦都来某个前程,不过这书本一事恐怕只能拜托南宫小姐了。”
  谢长歌还讨要了些徐京墨所编著的应试文集,《三国志魏书》曾云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要他说徐京墨编著的《应试文集》就配得上这句评价。
  “我与她说了,已经帮你联系了苏家人,第一批的书会和你们一起送过去,之后还要什么就等你去了再说。”主要他们也不知道锦都缺的到底是哪些,总不好一口气送太多,万一全是已有的岂不是浪费。
  第59章 南宫行首
  谢长歌与花无艳终是踏上了离开的路,一起离开的还有冷夫子,他说他想离的远远的,试试看能不能放下。徐京墨觉得他这样的做毫无意义,何况宋家小姐并没有进到三皇子府,他这是放下,还是逃避?
  送走了他们,也刚好到了七日之约之日。
  南宫云辞换上一身白衣,头上仅戴一根碧玉簪,她在个园候着他们。
  巳时一到,个园开门迎客。
  她与各茶商约定的时间是巳时,只有一个时辰,到了午时个园就会闭门谢客,有没有人、有多少人来都不在她的考虑范围内。她没有私下去找任何一个人,愿意来就来,不愿意便罢。若是一开始就畏首畏尾,那怕是只能守着家业,求神拜佛以期官老爷们能对他们手下留情。
  等了一刻钟,仍旧没有一人到访。徐京墨在不远处的酒楼上看着,他为她自豪,也为她担心。她是第一个站出来反抗的,更是第一个以女子之身站出来挑大梁的。
  又等了片刻,有几个中年男子结伴进入了个园,有人开了头,那就一定有人会跟随,陆续的又来了许多人。徐京墨紧盯着大门处,吕家家主和严家家主尚未到。如果四大茶商三家都不参与,那这商会的效果恐怕会打些折扣。
  到了约定时间的最后一刻钟,吕家家主和严家家主到了。
  两人都在彼此眼里看到了无奈。他们本想拿乔,让南宫云辞去请他们,这样一来,日后他们在商会的话语权也会更高。哪里能想到,她如此沉得住气,或者说是有恃无恐。
  “不得不羡慕南宫君烨。”家族的传承要看继承人的本事,南宫云辞不过十三岁就已经能接管南宫家的生意,还能收服一众人茶商组建商会,有这样的继承人谁不羡慕。
  就在这一天,名扬后世的临安商会成立了。第
  一任的行首是南宫云辞,会董包括吕家家主、严家家主等九人在内。
  成家到底是没有来,他对于这个以女子为首的商会不屑一顾,甚至放话说,“岂可为女子驱使,简直荒谬”。
  成家大公子可是与南宫云辞扳过手腕的,这女子虽然年纪小,但是心气可不小,她能让这么多人甘心听她的,必是有所依仗。“父亲,我们还是派人去打听一下这商会的动作吧。”
  “有什么好打听的,他们不过是约定了个最低价格。但是我成家茶叶并不会被他们限制,他们高价,我们低价,自然是我们卖的出去。”在他看来,若是商会的人因为高价一直卖不出东西,那么这商会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商会的茶商,都是一部分留在本地,一部分抗着价对外卖,但是越远的地方货越少。
  朝廷这个过路税影响越来越明显了,本地没有的东西价格在急剧上涨,而本地盛产的东西价格在快速暴跌。农户、商人的收入都在减少,抱怨的声音越来越多。
  九州是齐国的量产大省,唐家更是出了名的大粮商。唐家家主近些日子愁的白头发都要多了许多,粮食这东西虽然能存的更久一点,但是粮食的价格却比其他东西要敏感的多,受这过路税的影响尤其大。
  他走去自家店铺的路上路过了南宫家的茶叶铺,想起过些日子要请知府大人,就想着去买点团茶。他自己没多喜欢团茶,但是听闻知府大人很喜欢那滋味儿多样的团茶。
  走进店铺,找那店小二问了一下团茶礼盒还有没有货,结果发现之前二百两的礼盒已经变成四百两了!
  “小二哥,你们这个价格?”
  “这位老爷,小的先给您报价,就是因为涨价了。朝廷收了个过路税,每过一城收一成,我南宫家所有的茶叶全是跟着这过路税涨的,没有多要您一点银子。”店小二因为这价格也受了不少的委屈,但是东家说了,不降价,随缘卖。
  唐家自己也往临安卖过粮食,他心里一估摸,这价格是对的,“你们家最便宜的茶叶也这么卖?”
  “差不多,有个别的降了一点价,但是不多。”
  “如果别人都降价的话,你们岂不是没有生意可做了?”
  “那不会,咱临安茶叶商会的铺子都没降价。您要是找降了价的,我还真知道一家,不过他家没有团茶。”
  唐老爷看那店小二不像是在骗他,这团茶本来也只是南宫家才有,他买了一盒后就离开了。等他到了自己的铺子,就喊了伙计出去看看这些临安茶商是不是真的没有降价。
  掌柜拿了账本给他,“老爷,这个月粮食又降价了,如果再降价,那可就是亏着卖了。”
  唐老爷不看账本也知道掌柜的话是实话,“不降价了,若是卖不出去就不卖了。”
  “那明年咱们还收粮食吗?”
  他皱皱眉,一时也下不了决心,“等等再说。你注意下其他家的情况,我这心里不踏实,总感觉要出事。”
  看完账本又去看了看后面的粮库,这粮食多的令人发愁,平生第一次不喜欢看到这么满当的粮库。
  被他派出去的伙计都回来了,这临安的茶叶铺,除了成家以外都没有降价。听那些店铺说,临安的茶商成立了个商会,这价格是他们约定好的。
  商会?闻所未闻,但是唐老爷仔细一琢磨,这法子未尝不是个自救的法子。想起自家的小儿媳,他觉得有必要让小儿子去打听一二。
  回到家的唐老爷一刻不停地将小儿子给喊到了跟前,“你去让你媳妇儿问问这临安商会是怎么回事。”
  唐六少一听商会,立马回道“爹,不用问,我知道。”
  “你都不知道我要问什么,就知道了?”
  “南宫家的大小姐和我媳妇儿是手帕交,在她嘴里她这小姐妹可是个厉害的不得了的人物。这临安的茶叶商会就是她给鼓捣出来的,有很多约定,其中一个就是约定最低销售价格。”
  唐老爷又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
  “这我不就知道了,我媳妇儿也不知道啊。”
  唐老爷觉得自己无论如何都要亲自会会这位年轻的掌舵者了。
  临安的茶商日子不算好过,但是看看那些没加入商会的,他们又觉得自己还算是不错的。洪天自恃深耕本地,不屑加入商会,还有一些小的茶商也是因为各种理由没有加入。结果成家和他们比降价。
  他们这些小门小户的商人怎么比得过成家,不过几个月时间,就有几家被迫卖了铺子和茶山。成家这一通乱杀,可是搞得人心惶惶的,后面看他们商会的都不降价,他们又把价格给提起来了,被逼到关门的那些人别提有多恨成家了。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