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徐京墨知道他这是因为一下没了目标,“仲达兄,你也该开启自己新的人生了。无论是仕途或者是家庭,你总能找到一个努力的方向的。”
杜领航点点头,他要好好想想再说。“老师给我说了些事情,我觉得你们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
三皇子的贪墨、谋反之事证据确凿,但是这事并没有结束。新皇登基,总不好立马把老臣杀个干净,但是那些或多或少参与了的人肯定都是要被换掉的。会有一堆空出来的位置,能不能抓住机会才是关键。
有些太过机密的事情陈启也没有告诉杜领航,只是喊他好好表现。需知这样的情况,越级晋升的机会是有很多的,若是错过了,以后依旧只能按部就班的晋升。
左言问他,“听说陈大人也要高升了?”
“是有机会,新皇重视能臣,这次科举以后,不少位置会有变动。”不过升职没下,一切都可能有变数。
“子期这是秦学士过往的一些文章,他本就是一甲出身,学识渊博,五经皆通。”
每次考官定下后,他过往的文章就会一纸难求,左言送的这本文集现在有银子都买不到的。
“多谢士衡兄。我在临安曾与秦大人有过一面之缘,若是秦阁老致仕,他的位置恐怕远不至于此。”徐京墨对秦卓轩的感官非常好,不是那种只会掉书袋的官员,他虽然是在翰林院任职,但是明显对民生有真知灼见,许是家学渊源吧。
说起来,左言如今可是皇亲国戚,他的嫡长姐是齐承帝的妃子,怪不得文信侯会将嫡女嫁给他,这都是冲着齐承帝去的。也不知道他们这些世家是怎么搭的线,借着姻亲关系都成皇帝的人。
九皇子能登基绝非偶然,朝中多少的人都是他的人,能得到这些人的拥戴可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成的。尤其是那些关键的位置,徐京墨甚至怀疑是九皇子将他们推到那些位置上的。
徐京墨虽然只是个举人,但是关注他的可不再少数,齐承帝都在关注他,“浩然,你那侄子可是到京都了,你都不请人到家里来吗?”
“我见了他,无论他是不是真才实学,最后考中都会被人说成是因为我的关系。”所以,考完之前,他绝不会见他的。
齐承帝对徐京墨挺感兴趣的,他让人找了他之前的文章来看,是个无视的人,
学识也扎实。“你倒是耐得住性子,人都到跟前了,也能忍住。”
“他吃了不少苦,我又何必再给他添些麻烦呢。”徐天赐最想见的是姐姐,可惜她没有一道过来。他想到宣平侯,眼里狠色一闪而过,这种人迟早要付出代价。
君臣两个你一言我一语的,其实还是为了这吏制的事情。借着三皇子贪墨案,必要清理掉那些蛀虫。但是这冗余的官员,暂时恐怕还是无解。
秦阁老这些日子一直忙公务,齐承帝念他年迈,今日放他早些回家休息。
这新帝和齐武帝的风格截然相反,新帝看重实务,对那些规矩或是赞扬全然不在意。秦阁老觉得忙完手上的事,他也就能功成身退了,把儿子叫到书房来,看他一脸喜色,“你是遇到什么好事儿了吗?”
“父亲,可还记得我去临安当主考官的事情。”
“你是说那几份言之有物的卷子?那些考生全都下场了不成。”
秦卓轩笑着摇头,“他们一个都没来,不过他们的老师来了。”
秦阁老也反应过来了,“徐京墨?”
“是他。这人来了京都,只和两个好友小聚了一次,之后一直闭门读书,有人送了贴子给他,也不见他应邀。”秦卓轩不觉得这是不合群,反而觉得这人稳重,每逢会试,总有不少人喜欢借着诗会扬名,希望这名声能帮他们在会试多加几分,可惜诗词一道与治国一道相差甚远。
“能教出那样的学生,他自是不差的。你这是想要与他结交一二?”秦阁老已经准备退下,他退下,儿子才能更进一步,这朝堂之上,还是需要有人携手并进才好前行。
徐京墨是徐天赐唯一的侄儿,徐家如今只剩他们二人,就算徐京墨是个废物,徐天赐也必然会护着他,何况徐京墨是有才学的人。徐天赐是齐承帝的伴读,又有着从龙之功,君臣二人情谊非同一般,徐家平反也是早晚的事情,和徐京墨交好,就是和徐天赐交好。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我看他之前的策问后,便知这人可交。”
“你有打算就随你,不过你是主考官,切莫流露出对他的欣赏,不然可能害了他。”就像徐天赐一直忍着没去见他一样,都是怕影响到他的名声。
“儿子明白。”
秦阁老喊儿子过来,可不是问他交友之事的,“陛下似乎有意借着三皇子谋逆一事,清理朝堂。为父打算致仕了,若是陛下同意,必定会将你调出翰林院。”
“户部大概会交给徐阁老,儿子若是没猜错,恐怕是礼部吧。”
秦阁老也是这般猜想,六部里面方便接手且不会影响朝局的只有礼部,就是不知道会给个什么位置。福王这人,以前觉得不声不响,这次以后却觉得有些看不透了,一个人太干净就会显得很异常。
被人关注的徐京墨,每日就在府里温书、练拳。会试同乡试一样是九天六夜,没个好身体可不行。
不过他也不是个死读书的人,随风经常出去,帮他带些朝廷邸报、坊间消息回来。别觉得这是无用功,今年是恩科,新皇肯定选用新人替换掉一些之前的官员,那么他选的必然要合他心意。
了解时事,不说能猜中考题,至少能猜中答题的方向。
终于到了考试的日子。徐京墨这次提前了些时间到考场,主要是考生太多了,来晚了排队的时间可能更长。看着这满街的举人,有的不过二三十岁,有的却已经半头白发,似乎所有的人走上科举这条路后,都不知道什么叫做放弃。
一根独木桥,千万人在抢,但是有多少能顺利走过这独木桥的呢?
徐京墨在想他这一生的意义,科举只是一个开始,并非是一个结束。这次若是考中,那么他的人生也就翻开了新的篇章,他的未婚妻致力于家族生意和女子地位,那么他呢?
徐家平反是必须要做的,母亲这一生最大的心愿莫过于此;他厌恶这个时代的不公、贫穷,也许他该为此做些事情。
等他进了考场,拿着号牌找到自己的位置后,松了口气,辞姐儿说的对,他总不会每次都倒霉。这号舍位置不错,他如同以往那样打扫一番后,摆放好自己的东西,等着发卷。
第一场的考题就有陷阱,看来这次新皇是打算挑一些三观合他心意的人。
四书的考题中,有一题出自《论语学而》篇,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简单点说,就是父亲还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不在世以后,要他的行为;若是三年(长时间)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准则,那就是尽孝了。
齐朝一样是以孝治天下,一般新帝登基也不会立马改变先帝的政策,但是齐承帝却不一样。齐武帝如今中风,虽然没有离世,但是也不能再管朝政,所以传位给齐承帝,而齐承帝继位后连发六道升职,可以说是完全推翻了齐武帝执政后年的一些政策。
如此,这算是孝还是不孝?这题是陷阱,也是机会。
徐京墨觉得这个齐承帝是个妙人,这人并不是个循规蹈矩的皇帝,反倒可能是个开陈创新的皇帝。承,继承、接受之意,但也许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之意。
他对齐武帝这个满是私心的昏聩皇帝毫无好感,这题写起来更是得心应手。先是按照常规的解释做了一点论述,然后转折到父亲的志向、行为是否是正确的。
父亲吃喝嫖赌,不务正业,做儿子的难道应该学着父亲去吃喝嫖赌吗?父亲犯了错,难道儿子还要错上加错,继续犯错吗?《周易》中亦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若是儿子真的死板地“无改于父之道”,那么这个家族可能也就不复存在了。在父道之前当是天道、人道,于大道无碍,再谈己道。
《四书》的题目对徐京墨来说是得心应手,第一个夜晚,他还有心情看看夜空。没有灯光污染的时代,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璀璨星河的,有句歌词“满天的星星请为我点盏希望的灯火。”
其实希望并不遥远,一颗星只有微弱的一点光,无数的星星汇聚起来,这样的光亮任谁都不能忽略。
等到了五经义题,徐经墨斟酌良久,选了《春秋》来答,因为这些题更贴合他对实政的看法。
第一题问:《左传桓公六年》,季梁对随侯的建议是何,关于神与民,汝之观点。
答案是“夫民,神之主也。是以圣王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春秋时期,鬼神论至上,众人皆认为是主,人民是他的子民。在面对干旱、水涝时,人们做的往往是准备牛、羊、猪三牲去祭祀神,以求宽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