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其实,根本就没发生过连续三次罢黜,官员之间总有往来,除非是官员犯了大错直接被罢官,否则,一次下等评价后,第二次至少似乎个中等评价。人情往来是逃不开的,无论考功司、或是文选司,家里总有人在外做官,你去“为难”别人,那自然也有其他人来为难你家的人。
  谢三爷的话很委婉,但不妨碍徐京墨听懂这言下之意,正如他所想的那样,“主观”的考核,是很难做到公正的。为着人情世故,官员的淘汰制度也就成了一种摆设,。
  对于有功的官员的奖赏,其实也很随意,因为晋升的前提是有空位,若是只有一个空位,数人符合标准,那么谁人晋升呢,自然是朝中有关系的那位。
  “子期,四品以上的官员的考核、升降都是要经由陛下裁决的,但是也是要经由内阁同意。”
  徐京墨的眼眸淡了下来,所以阁老才是朋党之源。他想到了齐承帝担心的功勋们,也许不止是功勋们文武兼得,更有阁臣与武将的勾结。
  皇帝的差事不好干,但是要干好。他思量一番后,又问道,“恩荫制呢?”
  “文官从一品至七品,皆得荫,四品以下一子得用,四品以上则两子得用。”不同的品阶,恩荫所获的官职有区别,儿子得封的官职一般与父亲相差四品。就比如正一品之子,可得正五品的官职;从五品之子,可得从九品之位。
  六七品的官员之子,则是于未入流职内叙用。别看不起这“未入流”,这类的官虽然只是小官,但是依旧是个官,可以等待职位空缺时进行补选,若是运作得当,升到七品以上也不是不可能的。
  “一人为官,一族为官。”
  谢三爷笑而不语,可不就是如此吗。若以才有无数的士子卷科举,这条路才是真的改换门厅之路。
  “恩荫制的年龄限制是25岁以上,武官的恩荫比起文官更为宽容,四品以上的父子品阶只差两阶,而四品以下的官职是世袭制。”
  四品以上的那些人会不为自己孩子筹谋吗,升回原职不过是时间的问题。武将四品以下的官职,不仅是父死子继,更是兄终弟及。而且武官的恩荫制的年龄限制是15岁以上,这几乎意味着武官的官职是属于这个家族的。
  功勋们不满意的不是官职,而是晋升,因为没有战功就没法让自己的儿子从四品升回到一品。所以四品以上的人家,一般是让一个儿子走武官的路,另一个儿子走文官的路。
  文武移易的路子走通也是在齐武帝年间,齐武帝挥霍无度导致国库空虚,默许用银子实现文武互改。虽说要经过“考核”,并且对应的品级要下降一等,但是这些形式性的东西能碍着武官什么事儿,正一品都督之子转身就是正四品的文官。
  看着徐京墨越来越严肃的脸色,谢三爷反倒是笑了,“不是每个武将都愿意转去做文官的,至少目前这些都还算可控。”
  徐京墨又抱了一堆的文书回去翰林院。翰林院的人看着忙的时间说话的徐京墨,不少人是羡慕的,清贵的翰林们是自己不想忙的有价值吗,不是的,是他们没有这样的机会。
  石守信这个寒门出来的探花也不能免俗,“子期,真羡慕你有这样的舅舅和老师。”
  这话说的好像徐京墨如今的成就全赖亲长一样,他冷笑一声,“朝臣皆有子侄,你要羡慕的人怕是太多了。”
  那么多有亲长照看的人,又有几个能被皇帝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徐京墨走到如今,是有亲长之故,但是更主要的是人本人的本事。
  看不透的人,只知道嫉妒、羡慕,那这一生也只能在这样的情绪中熬过去了。不远处的白大人恰好看见这一幕,徐京墨这人骨子里是有几分桀骜的。
  期待这样的利剑,斩断世间的虚妄。
  花费了数个月,徐京墨几人总算是定下官员考核之制。几人递上折子后,就被齐承帝宣去了养心殿。
  “臣等参加陛下。”
  “免礼,赐座。”
  齐承帝知道他们几人的动向,本以为还要些时间,没想到现如今都写好了,“几位爱卿辛苦了,给朕讲讲你们编制的官员考核之制。”
  徐京墨本想着自己最后说,结果这两人都是盯着他不说话,无奈之下,只得开口道,“陛下,我等重设的官员考核的标准,增加定量的考核办法,以此减少上官的主观影响。修改官员致仕的年级,并新增退休金之制。严控恩荫制,杜绝文武移易之法。此外,建议朝廷兴办官学,用以安置更多的士子,同时教化于民。”
  齐承帝看着眼前这个不足二十的年轻人,说“细细展开来,告诉朕,这些法子是怎么解决冗官问题的。”
  关于原有的考核八法,并没有准确的评定标准,比如八法所提到“浮躁”,要如何判定一个官员是性情急躁的,是看有没有当众发怒,还是当众打人,还是你的上官感觉你浮躁?
  不仅如此,八法更多的是考核一个官员的品德和行事风格,并不
  足以考核他为官的能力。所以他们将地方官员的考核指标设为五类:财税收入、人口数量、地方治安、文教水平、自身德行。
  五类标准其实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地方必须有良好的生存环境,老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努力生产,这样老百姓手里的钱就多了,钱多了也就能养得起更多的孩子,也能给朝廷交更多的税,自然有能力去读书的人会更多。
  齐承帝觉得这个标准不错,将原有的八法中抽取部分纳入自身德行的考评,如此一来,也不能说他违背祖宗之制。“你们所说的定量又是如何体现的?”
  “陛下,原有的八法评定,就是官员自己、以及上官主观上给出上中下的评价,没有统一标准,若是上官索要贿赂,下官刚正不阿,那么上官就能变罗理由给下官评定个下等。”
  由此可见,量化的重要性。量化不能是一个绝对值或者平均值,他们建议选取过去三年的平均值作为基数,上下浮动一成以内,即为中等评价,浮动超过一成则是上等评价或者下等评价。
  别觉得一成容易,在这种靠天吃饭的年代,除非有大的变故,不然什么都是稳定的。
  “若是遭遇旱灾以及旱灾缓解呢?”
  “陛下,旱灾、虫灾、洪灾都属于特殊情况,遇到这种时候,可以特赦。”极端情况,不是他们能够事先预估的,所以特事特办。灾年、战乱,只看官员的应急能力。
  齐承帝又问,“那留京的官员呢,要如何考核?”
  “以各部职责为基础进行考核,包括处理数量、处理效率、结果反馈、建议被采纳的数量、以及自身德行。”
  比如吏部考功司,一个主事需要核对三百个官员的功绩,是否在要求时间内完成,核对有无错误等。
  京都的官员与地方官员的差别很大,只能根据他们实际的职责拆分考核标准。
  徐京墨看齐承帝已经消化了这些内容,就继续说道,“冗官的问题,在于进出,因为科举是定期举行,所以新的官员会不断的产生。而我朝对官员一向宽厚,并无致仕年级的规定,臣等查阅史料,发现不少官员是六七十才致仕,甚至还有到八十的。”
  将原有的那些考核标准全部废除,重设考核标准,定下五品及以下官员致仕年龄为五十五岁,正二品到四品的官员致仕年龄为六十岁,一品官员致仕年龄为六十五岁。
  若是身体有疾,或是无心仕途可以自请致仕。致仕后,每年可享原有俸禄的一半,此为朝廷恩泽。
  年级大了以后,身体机能、反应速度都会下降,尤其是地方官员要处理出多杂务,年级太大终会有些力有不逮。还有一个原因,年迈的地方官员更喜欢求稳,宁肯不做,也不愿意承担做错的风险,这样一来,地方的发展就会非常的缓慢。
  齐朝的平均寿命约莫是六十左右,当官的人生活条件好,人均寿命大概是六十五到七十左右。让他们早点退下来,才好给其他人安排位置。致仕以后,朝廷给他们发放一定的俸禄,保证这些为朝廷做过贡献的官员能够安享晚年。
  看起来是多了些银子,但是致仕后的俸禄只有原有的一半,比起越来越臃肿的朝廷官员,这法子反倒是能为朝廷剩下不少的银子。
  有了空缺给新人安排位置,读书人肯定也就更有动力,愿意去读书的人也会变多,因为考中、当官的概率会比以往更多。
  齐承帝是个懂的人心的皇帝,这一进一退带来的好处是很明显,流动起来的官员就如同河水之于河道,滚动起来才能带来活力。“不错,那么恩荫制又要如何?”
  恩荫制是朝廷官员的核心利益所在,关于一族的未来,想要变动,这些受益人都会拼死反对,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任性而为。但是帝王,岂会容忍被架空,且军权、政权必须分离。
  “陛下,文武移易本就有违祖宗之法,如今只需要拨乱反正即可,对于之前互易之人,按制考核,连续差评的官员丢官、贬谪也是应该的。”对于功勋的策略是新老划断,已经通过恩萌迈入文官体系的人,有能力就任用,没能力就罢免。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