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千真万确,徐大人说所有的粮食都是提前发,一次上工是一个月,你要报名了,就当天给你这一个月的粮食,等你干完一个月再给你这个月的工钱。”
  能提前给粮食?居然还有这等好事儿,他们以前服劳役都是白干,饿死、累死也没人管,哪有什么粮食和工钱。
  被问的衙役看着周边围上来的百姓,也知道他们不信,别说他们不信,刚开始他也不信。“徐大人是京都派来的官员,这事儿是他主办,别的我不敢说,但是仓库里的粮食和银子都是真的。”
  王大壮心动了,他砸吧砸吧嘴又问道,“干得好,给布帛也是真的吗?”
  “真的,徐大人说,认真干满六个月的都算干得好,其他的就比如你发现了哪个地方有不妥或者可以改进的,被官府采纳了,也会给布帛当奖励。”
  渔阳招劳役的消息很快的传到了千家万户,徐京墨给的条件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最好的,没有之一。无偿给予粮食和银钱,不能让百姓安心,也不能重塑他们对朝廷的信心,所以他选择了这样的方法。
  等到登记那日,左边是登记处,右边是领粮食的地方。每个登记报名的人,都可以拿着官府给的一个小牌子去领粮食。这个牌子写着每个人的名字,日后领工钱,也是凭借这个牌子。
  为了预防有人冒领,左右通路之间都安排衙役守着。
  好多人都没有直接来登记,都在四周观望着,等他们看见那些来登记的人,都领到了粮食,渐渐的在劳役登记那处排起了长队。
  徐京墨也在,他换了一身深色的长袍,隐没在人群中。今儿很重要,取信于民才能再谈以后。
  情况比他预期的好的多,虽然可能只是为了粮食,但是总归是好的开始。人手到位、钱粮到位,接下来就是修建粮仓了。
  徐京墨有些歉意地说,“抱歉,我最近还是会很忙。”
  他想和她一起陪着儿子长大,只是眼下确实分身乏术。他不会理所应当地觉得,养育子女是妻子一个人的事情。
  “他还小,每日里睡着的时候更多,而且人也乖巧,并不算辛苦。你忙你的,渔阳的百姓苦了太久了,总要让他们以后的日子更有盼头。”
  南宫云辞也是从府城回来不久,不过是码头拍卖,她本没打算亲自前去,奈何唐老爷子相邀,她也只能走上一趟。说起来,她也比他好到哪去,这些日子多亏了母亲。
  “唐家是打算到北边来拓展生意了吗?”
  算下来,九州北边的地可比南边多,唐老爷子可能是想通过南宫云辞与徐京墨搭上线,直接收朝廷的粮食,大批大量的粮食不比他们自己去收要容易吗。
  “北边的粮食终归是要流动起来,他们愿意来也是好事。”比起那些只会压低收粮价格的商人,南宫云辞更喜欢唐家这种有底线的人家。
  听她这意思是赞同唐家等人来渔阳,“你不担心有人恶性竞争吗。”
  “南宫家不畏惧任何竞争,何况真有人恶意压价或者涨价,不还有你这位知府大人吗。”
  徐京墨无奈地笑笑,她总是这样运筹帷幄。
  “借我些人?”
  南宫云辞不明所以地问道,“掌柜?”
  “张师傅说要买草木灰、竹席放在坑底防潮;还要买许多的木材和砖石。衙门里的人,我不放心,银子不能完全交给他们掌管,采买也不行。”
  只是吃点回扣他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采买一堆不能用的东西,这粮仓的粮食可就全要遭殃了,这是他绝对不能接受的。
  “没问题,不过防潮有个关键材料,是银子买不来的。”
  南宫云辞说的是青膏泥,这种泥是用几种东西混合而成,可以防潮和防虫,是每个匠人的看家本领,绝不会对外说具体的材料和比例的。常规的做法,就是现将壁面拍打紧实,然后涂抹一层青膏泥,之后在青膏泥上铺设一层麻布或苇席。
  “张师傅会做青膏泥,他给我的采买清单里包括了所需要的材料。”古代的匠人当真不可小觑,能出类拔萃的,那肯定是有些看家本领压身的。
  渔阳的基建就这样轰轰烈烈地开始了,徐京墨另辟蹊径地做了一个招商大会,渔阳要买的东西的多,自然也该货比三家。不过他不准备搞什么“低价中标”,一分价钱一分货,他要的是物美价廉。
  各地的商人都听说了渔阳要找商人来供应东西,他们要的东西还真不少,不过官府的公文可是说了,他们要求带着样品、报价去竞争。若是日后提供的东西与样品不一样,那么官府会追责,要求商家十倍赔偿,并且这户商家的子孙三代不得参加科举。
  这处罚不可谓不重,有小心思的商人也的要掂量一二。
  徐京墨并不打算用距离太远的商人,日后有问题,他找人都不好找。
  来参加“招标大会”的人,还真不算少,除了九州的、还有金陵和京都的商人。徐京墨纳闷儿,怎么这么多人来参加。
  京都的商人直接说,“徐大人开了先例,日后其他地方也许都会如此。我等总要先摸清楚门道,才好做这生意,我们不会做亏本买卖,也不敢挑衅朝廷的权威,能不能做成自然还看缘分。”
  徐京墨要的就是这种商人。
  这次的招标大会,备受关注,最后徐京墨对采购量超过一万两的东西,定下两个商家,三七分。一万两以下的,则只选了一个商家。
  每个被选中的商家,都与官府签了很详细的契子,对所提供的商品有非常明确的描述。官府则是与他们约定阶段性付款,在完工以后还会预留一成的质保金,一年后不出问题,才会结清所有的账款。
  有的中标的商人看到这一系列要求,当即反悔。
  徐京墨让人记下这些商家,然后从未中选的商户中按排名去选。别以为他就这么算了,临到跟前反悔,只能说明他们心里有鬼,所以他专程将这些人的所作所为送去了他们原籍所在的官府。
  这一年的渔阳,所有人都在辛勤劳动中度过。没有大事,但是小事不断。
  “大人,渔阳的耕地颇多,眼下又有许多的壮丁在服劳役,秋耕之事恐怕力有不逮。”
  泗阳县的知县潘大人专程来找他,就是为了这事,潘大人也是寒门出门,之前在洛城当知县,得了机会自请到九州。他笃定九州为官,只要肯干一定有前途。
  徐京墨也发愁,缺人怎么办,“潘大人,可有什么想法?”
  “徐大人,若是有耕牛,此事不难。”一头耕牛相当于七到九个人力,九州是地多、牛少。
  徐京墨心里盘算了一下,一头耕牛六十两银子,一般能活15-20年,等于一年三四两银子,其实也算不得贵。但是渔阳的老百姓是真的穷,别说一户人家买不起一头牛,便是一个村也不见得能凑出来一头牛。
  若是官府出钱买牛,要怎么分呢?
  徐京墨永远不觉得平均主义是什么好主意。若是不劳而获,那么时日久了,他们就不会再珍惜,更有甚至会觉得一切都是理所当然。
  渔阳的土地终究还是会有一部分属于老百姓自己,那么那个时候这耕牛的使用又要怎么分配呢。他想让每个人都过的轻松些,但是他知道这几乎是一件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他看潘大人那似有不解的眼神,只能多解释一句,“潘大人,朝廷拨的银子,足够修建粮仓,但是修路却是有些捉襟见肘的。若是再拨大笔的银子去买牛,恐怕是不行的。”
  “徐大人,咱们渔阳的耕地可都是朝廷的,官府出钱买牛并无不可,要是钱不够少买一点想来也是有大用的。
  “潘大人误会了,本官说的是买耕牛的银子有限,不是不买耕牛。不过耕牛买多少、怎么分尚需仔细考虑一下。渔阳下辖十四个县,每个县又有数个村,一村一头倒是好分,就是不好用。”
  潘大人心里一琢磨,是这个理,一个头牛给谁
  用?他又想到这次拍卖码头筹集银子的事情,试探着问了一句,“咱们渔阳也有不少空地……”
  “但是渔阳没有码头。”徐京墨顶着压力修路,为的就是改变渔阳的经济环境,他要让这里的东西流动起来。多些小生意,就能多些进项,先有小生意,以后说不定就变成大生意了呢。
  他的想法,也只有南宫云辞能看明白,其他人只以为他是为了政绩。比起费口舌的解释,不如等到日后让今日质疑的人亲眼看看,渔阳一定会发展起来。
  耕牛,说到底还是缺人、缺钱,不过以后渔阳缓过来了,人口肯定也会增多的,那时就不会发愁没人种地,只会发愁人多地不够分。
  “潘大人,一事不烦二人,本官想请你去统计一下到底需要多少耕牛。”
  “下官明日就办。”
  “不,潘大人,我要的数据不是一个简单的汇总数据,而是有效的汇总数据。”最重要的两个数据,一是,正常情况下,渔阳的耕地需要多少人,渔阳是地多人少,本就有劳动力缺口;二是,征去修路的人有多少。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