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梅执礼:“岂止?如今寰宇内外,我大宋甲兵强锐,风行万里,四方皆来交好,百年失地尽复,如此功绩,理应称为中兴之君。”
“对对对,太上皇圣哲乘机,救国朝于危溺,八柱倾而复正,思维驰而更张。功绩可比汉之光武、唐之宪宗。中兴之治必留名青史。”
几人口若悬河将赵佶夸得魂飞天外,胖乎乎的脑袋靠在轮椅里不住点啊点,对对,朕就是这样一位有才能的中兴君主,说的全是事实,一点水分都没掺!
他们一顿君臣配合是舒服了,却把冷眼旁观的众人恶心得不轻,李纲自从跟了赵芫这么个暴脾气君主,便自我反省,改掉了嘴毒暴躁的习惯,此时此刻却是怒从心中起恶从胆中来,忍不住讥讽道:“八柱倾而复正,思维驰而更张”,既然知道借用魏徵之言,何不全数借来?太上皇在位时,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直至二圣北狩,半壁江山沦于战火。如此功绩竟不感到羞耻,反而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真叫我等大开眼界。“你一个辣鸡当皇帝的时候骄奢淫逸剥削百姓、出卖家国,还有脸谈中兴,面皮比城墙还厚!
周围被捆缚的其他大臣纷纷向他投来崇拜的目光,不愧是殿中御史出身的宰执,太会骂人了,骂的真脏啊!快再多骂点!
李纲的战力远不止这些,在把赵佶骂的目瞪口呆浑身颤抖之际,他仍在继续输出:“太上皇尚为端王时轻佻,不可君天下,为圣人时任用群小,盘游无度,土木之功穷极奢侈,连金人都盛赞宣和君主素无君德,骄奢亡国。
而武德帝姬临危受命、阵前登基,退敌于国门外,以弓矢定四方,收百年之失地,施仁德复民心。以我看,当今可堪顺天革命,隆兴百年,贻厥子孙,没有半点可以挑剔的地方。
即使这样,却依旧受到您的鞭笞,为一己私欲乱大宋社稷,您的行径叫臣总结下来,便是一错再错、错上加错,错得有始无终。
若不及时醒悟,痛改前非,明日必定大祸临头,臣良言止于此。”
这波输出简直在指着赵佶的鼻子骂他是彻彻底底的大废物大垃圾,唯一的优点就是生了天命之主武德帝姬,现在还敢乱来,当心明天就死到临头。
赵佶听到前几句便整个人抖成筛糠子,白嫩的脸皮涨得紫红紫红,胸口剧烈起伏,一副喘不上来气的模样,话都说不出来,“你?……你敢……”
“臣赞同李相公所言,若非当今官家承天景命,扶我危亡,恐怕在座的诸位如今已成茫茫无根之萍,流亡于江南,望大宋百年基业悔不当初。”同样被捆缚起来的驸马兼吏部尚书韩离素正色说道,“须知不论小人如何巧言令色,这段历史终将记录在册。”
彻底叫赵佶破防的就是韩离素最后这句记录在册,他像乌龟王八一样缩着躲着,又想尽办法颠倒十娘的合法政权,正是为了强行改变记录在册的内容。好晚年挽尊一下。
现在被人戳破了幻想,顿时一口老血喷出,差点气厥过去。
“父亲?”赵构大惊失色,连忙去掐赵佶人中。
“太上皇陛下!”何矯几人本被骂的魂飞天外,此时连忙回神,“太上皇陛下您可不能有事啊,您还要传旨令康王复位呢!”先把反造完再死好吗?
“太医,快传太医——”虽然假造反,但老爹还是老爹啊,赵构吓得小脸面无人色,扭头向赵芫发出求救的目光,“官家不好了,父亲他吐血啦,您快来看看,令太医来诊治。”
“???”一样着急忙慌做急救的何矯几人呆住,看向身侧焦急万分的造反主力军康王殿下,满脑门问号,“康王殿下,武德帝姬已伏法,咱们自己宣太医吧。太上皇陛下应当只是一时急火攻心,对大局没有影响。”
咱们现在造反呢,你认真点。
大殿中央乱成一团,周围被捆起来的朝臣们投来的视线也逐渐诡异:咦?咦咦?康王赵构的姿态......
身处于锁链中间‘无可奈何’‘无力反抗’的赵芫叹了声,演不下去了,沉声:“罢了,闹剧到此为止。”
赵官家声音刚落,大殿里瞬时迫不及待般响起绳索哗啦落地的响声,却是皇城司和禁军们纷纷收回了武器绳索,井然有序地退至大殿两边。
没有任何一名造反的士兵阻拦赵官家走向中央的几人,等赵芫到了近前,见到太上皇赵佶果真吐了一大滩黑血,难以掩饰地露出几分关切的神情:“宣太医来。”
康王赵构愤慨地说:“官家,何矯等奸佞害了太上皇,就把他们交到我皇城司吧!”说着,在何矯等人瞠目结舌的表情里,他嗖的掏出一本小册子,“皇城司早已摸清他们的来历和党羽,详细名单就在这里,您看是不是全部抓进来。”
啊?
啊!!
这下子,谁还不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造反不过是一场引蛇出洞的剧本杀,从一开始造反的核心康王,他就是来卧底的啊!
大难临头,何矯等人只觉得天塌了,突然不认识这个世界了。怎么会有造反的亲王和被造反的皇帝联合起来诈骗奸臣的事发生?这世界,还存在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吗?还有天理吗?
而群臣混乱了片刻后,心道剧本杀就剧本杀吧,好歹免了一场祸事。
嗨呀,赵官家虽年少,手段却不简单,瞅瞅康王赵构多听话。
众人颇有种官家如此阴险,我终于放心了的奇怪安心感。
某些‘弃暗投明’的大臣,此时已然站立不稳,有的甚至直接狼狈跌坐在地。哀嚎他们的仕途彻底完蛋了。家族也完蛋了。造反不比平常的罪名,一个家族出了反贼,日后族中子弟再想通过科举当官,基本此生无望。
...............................................
宣武二年十二月初八,宫中会宴,徽宗挟机制造混乱,被武宗平定,康王居首功。此为史书明文记载的首例太上皇造反案。
初八之后,整整一个月,皇城司抓捕在京官员人数总共两百一十七人,抓捕京外官员总共五百五十人。其中一百余人交由大理寺与刑部审查,判流放者居多。其余六百余人尽数为皇城司主审后,即刻问斩。
一时间皇城司康王屠刀人尽皆知,之后风波并未平息,皇城司隐匿于暗中持续追查反贼同党。
而造反的主谋太上皇究竟如何了?
当然——还活着。
汉人以孝治天下,赵官家当然不能砍了亲爹的脑袋,还要好声好气地派太医给他治病。
窝囊是窝囊了点,不过好处是实打实的,又在读书人和百姓当中赚了一波口碑。
“太上皇陛下急火攻心,火毒已经蔓延到了脑部,堵塞了筋脉,药石罔效。现在只能用珍稀药材吊命。”太医对前来探望的赵官家如此说道。
赵芫抹抹眼角,“都怪奸人迷惑太上皇,朕甚是心痛。”一同前来的赵多福和韩离素连忙轻声劝慰,一时间宫殿之内充满了悲伤逆流成河的氛围,好像躺着的赵佶已经gg一样。:
待大孝女赵官家表示‘不忍’再看老父亲的惨状掩面而去,韩离素悲伤的嘴角缓缓拉平,冷眼看着被宫人悉心照料的瘫痪岳父。思忖着,应该让太上皇在哪个恰当的时间领盒饭。
官家做不得的事,作为臣子,理应帮一把手。如今情形,朝中重臣是个人都明白,作死的太上皇的已经活到头了,允他最后多活些时日不过权当弥补他对官家的亏欠。给官家营造个好名声。
赵多福接过宫人手中的药材,亲自为老爹熬药,韩离素伸手拦住,温柔地劝说:“娘子,此处腌臜病气又重,别冲撞了你,这些事交给为夫来吧。”
赵多福年后刚刚把出喜脉,正是小心保胎的时候,闻言悄悄看了看周围的宫人,见他们没听见韩离素嫌弃太上皇病气重的话,稍稍安心。说实话,她也不想来,宫宴时太上皇一点没顾念亲情,连她都捆缚住准备下牢狱。她为十娘不平,为自己不平,为大家不平。
如今那点子孺慕之情已是她很努力才伪装出来的。
韩离素顺理成章地接手了服侍老丈人的工作,但他粗手粗脚的,煎药什么的,时而便一不小心丢失几味药材,导致太上皇赵佶三天两头病危。
外人都听说,太上皇的身体是真不中用了,只不过是官家强令太医抢救过来,现在天天病危,随时会病逝。据说坊间黑市里都有人开盘打赌太上皇究竟哪天会gg。
哦,你说孝道啊?对,官家必须讲孝道,我们不用讲啊。太上皇又不是我爹。我只知道他很坏很毒,还想造反。造这来之不易的安宁的反。
不少百姓甚至官员在家设坛烧香祈福,希望太上皇早点升天。
某日,风清气爽,阳光明媚,热闹的东京城街头,时事报的报童挥舞着手中的报纸兴奋地从接头跑到街尾:号外!号外!太上皇驾崩!太上皇这回真的驾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