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养女儿 第108节
照相师傅让他们背对教室排排站好,周校长一定要邀请他们几个站中间,几人连连推拒,都带着孩子站在两边,没办法,周校长不能强迫市里的贵人啊,于是就带着两个老师这么挨着他们站着了。:
孩子们好多都是第一次拍照的,很紧张,嘴唇抿得紧紧地,眼睛直勾勾地看着镜头,照相师傅喊“来,大家看镜头,一二三,笑!”,这才僵硬地扯出一抹笑,都拍完了,还站着不敢动,被旁边的同学拉着才回过神来。
周校长想留他们一起吃饭,但是谁都不肯,他们不愿意增加这个学校的任何负担,坚持要走,“周校长不用破费了,我们来这一趟本来是想的直接把东西放下就走的,现在见了学生们也是意外之喜,但是饭就确实不用了,我们下午都还有事,就先走了。”苏耀华出面拒绝。
这边大人在说话,几个孩子也没闲着,来这一遭,几人都有点沉默了,他们开始掏东西,书包里装的是他们特意为了今天去买的玩具或者文具,娇娇则是直接把东西拿了下来,她准备的就是一个书包。
苏安君买了两个礼物,其余每人买了一个,苏安君带头找到周校长,“周校长,这是我们特别准备的一点小礼物,不能每个人都领到,我们想送给每个年级排名第一的同学可以吗?他可以自己来选想要什么。”
周校长看着眼前无一不精致的东西,周校长很是感慨了一番他们的赤子之心,他转身去叫人。
教室里现在闹哄哄的,都在讨论领到的东西,每一样东西都舍不得开始用,那个水彩笔有好多个颜色,钢笔好漂亮,奶油面包和饼干闻起来就好香,新衣服有一股新服装特有的味道,说不出来,但是很好闻,这一天,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被幸福的味道包围了。
随着周校长把第一名叫走,教室里的讨论声更大了,都想知道第一名是不是能得到更好的东西。
校长带着六个孩子过来,路上已经跟他们说了,那些小同学要第一名礼物的事情,所以大家都很开心。苏安君笑着说,“各位同学你们好,我和我的弟弟妹妹们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礼物,希望你们可以继续好好学习。”
他们把礼物放在刚才用过的空箱子,整整齐齐地摆好了,上面有钢笔,有文具盒,有一对亮晶晶的发卡,一本新华字典,一本《十万个为什么》书包太大被娇娇拿着,“这个书包也是礼物,是可以选的哦。”
来的六个学生正好三男三女,周校长做主让一年级的小姑娘先选,随后按年纪先后依次去选,一年级的女同学选了漂亮的发卡,二年级的男同学选了文具盒,三年级的男同学选了那个新书包,四年级的女同学选了新华字典,五年级的男同学选了钢笔,六年级的女同学最后只能拿那本《十万个为什么》。娇娇怕她不喜欢,便问“姐姐,你喜欢这本书吗?不喜欢的话我们下次给你换一个礼物。”
女同学连忙摆手“不用了妹妹,我很喜欢,谢谢你。”说完紧紧地抱着那本书,腼腆地笑了,她看起来是纯粹的开心,于是娇娇便也没再说什么。
再次道谢后,周校长便让他们自己回教室去,把东西都收好,别弄掉了。
几个学生走后,周校长看着苏耀华他们准备要走了,一咬牙,厚着脸皮,“苏同志,刘同志,两位赵同志,是这样的,刚才那个六年级的女同学,她叫白荷,白荷是从一年级开始就一直是班级第一名,又聪明又勤奋,领悟力又强,真的是读书的好苗子。但是因为她妈前两年偷偷生了个儿子,交了罚款之后,家里本来就不好过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这孩子很快就不能读书了,所以她选到那本书才会那么开心。”
看几人没什么不耐烦的表情,他才继续说道“我有个不情之请,如果几位愿意的话,能不能资助她上学,这个孩子很聪明的,她不上学真的是可惜了啊。”
刘莉莉问他“这么小的孩子,不上学能干什么呢?她又不能出去赚钱。”
第171章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周校长叹口气,“能干的就多了,在家看孩子,洗衣做饭,打猪草喂猪,农忙还能下地干活,你别看才十三四岁的孩子,但是干起活来,这孩子跟个大人也差不了多少了。她不上学了,家里多个劳动力,家里的日子就能好过一点,等她长到到十八岁,就能嫁人了,得一笔彩礼,家里就又多一笔钱。”
这一辈子就这么定了。
刘莉莉噎得慌,这明明是一个从小第一名的孩子,明明读书可能会改变她自己甚至是她家人的命运,她问“周校长跟她的家长沟通过吗?他们是一点不愿意这孩子继续上学了吗?”
周校长摇摇头“这最后的半学期都是我极力争取来的,我说孩子念了这么多年书,好歹让她把小学念完,去了一趟又一趟,这才把孩子接回学校。”
刘莉莉问“如果她妈前两年生的是个女儿呢?”
周校长不知道她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但是还是回答道“如果是女儿,可能这孩子还能继续念书,因为她成绩好,父母也盼着她读书能出人头地。”
“那为什么生了个儿子,就不能继续让大女儿读书,盼着她出人头地了呢?”刘莉莉憋着气。
周校长张了张嘴,最后只能无奈地叹了口气。
苏耀华走上前妻捏了捏刘莉莉的胳膊,示意她别说了,自己上前说道“周校长,我们理解你的意思,如果这个孩子能考上初中,我们不会不管的。”
赵小军适时递出自己的名片,“周校长,到时候你联系这上面的电话,到时候我们一定会处理的。”
苏耀华感激地看他一眼,赵小军这是想着他的工作不好在其他人面前表明身份,所以这才拿出了自己的名片。
赵小军表示,都是朋友,别客气。
周校长每一根头发丝都写着开心,开开心心地把他们送走,等车已经完全看不见了,他才乐颠颠地回去了。他要告诉白荷这个好消息,让白荷好好学习,努力考个好成绩,去个好初中,有贵人愿意资助她上学了!
回程的路上,除了赵家人,其他人都很沉默,他们没去这样的学校,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情,让他们一时缓不过神来。
娇娇在赵素芬的车上,她问赵素芬,“姑姑,我想今年回家的时候给老家的朋友们送这些礼物可以吗?”
小玉默默点头,小梅大声道“妈妈,我也要我也要。”
赵素芬没拒绝也没答应,只是说道,“你们放心吧,我们能在这儿给这些小朋友送温暖,那老家的小朋友我们肯定也不会忘了的。”
三姐妹对视一眼,齐齐欢呼“好哎!”
结果刚刚喊出来,就被车子颠得左右乱晃,差点儿摔下座位去,赵素芬立马喊道“快点把安全带系上!”
苏耀华的车里,一家三口都有点沉默,刘莉莉还气呼呼地,瞪着前面的路,好似要把路给炸了似的。
苏耀华和苏安君父子俩对视一眼,好吧,都不敢说话,这时候说话容易被无形武器伤害。刘莉莉气了半路了,突然问苏耀华,“如果我当初生的是女儿,你会让我继续生吗?”
苏耀华:.........
就,挺无妄之灾的。苏耀华无奈摇头,“老婆你说什么呢?咱们两家没有这样的事儿。”
刘莉莉哼了一声,不高兴极了,她也说不清自己现在是什么心态,反正就是不高兴,非常非常地不高兴!
苏家的车上,低气压了一路,苏安君见到那些小朋友的愁绪都少了许多。
赵小军的车上倒是还好,主
要是高登宝这小子就是不爱多想的,初见小学的时候他是挺震惊,但是他觉得自己也做了自己能做的事情,倒还挺开心地。就是自己平时把零花钱花掉了,出的钱比其他小伙伴少,所以有些不好意思,暗自下定决心,以后的零花钱要省着点花才行。他忘不掉自己把东西递出去,那些小同学亮晶晶地眼神,和对他展开的笑颜,他希望自己能帮助他们更多。
赵小军看他这样子便知道,今天这一趟对他的触动不小,他问道“登宝,今天看到那些同学,你有什么想法吗?”
高登宝老老实实,“赵叔叔,我觉得自己存的压岁钱太少了,要是我能多存一点零花钱,那他们就能得到更多东西了,那他们上学是不是就不会给家里那么大的经济压力了。”
赵小军空出手撸了撸他的脑袋,“我们登宝是个好孩子,但是你想想,你一个人的零花钱能帮多少人能呢?又能帮多久呢?”
高登宝不服气,“不是啊,赵叔叔,我们五个人呢,我们今天帮助了几十个人呢,只要我们能领到零花钱和压岁钱就能一直帮他们啊。”
赵小军点头,“对,你们都是好孩子,那登宝,你有没有想过通过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人呢?”
高登宝皱眉想了想,委屈道“可是赵叔叔,我妈妈不会给我更多的零花钱了。”
赵小军被他逗笑,“登宝你说,如果这个村一直穷着,那他们是不是就世世代代这个样子下去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富起来呢?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他们赚到钱了,村小学就能用砖修,操场也能是水泥地,那些小同学们也能吃饱穿暖,不用为文具买书钱发愁。”
高登宝才不被套路,忍受着颠簸的路,“赵叔,叔~,这些,都是大人该思考的问题,我还是个初中嗝~生呢。”
赵小军哈哈大笑,“那你坐稳了初中生,下次再来你就是高中生了。”
虽然高登宝拒绝回答这个问题,但是心里也在默默地思考。赵小军其实也在想,他想帮自己的家乡富起来,所谓先富带后富,他既然成为了家乡先富起来的那批人,那他就有一定的责任带动其他的人也富起来。
回去之后,苏耀华被刘莉莉拉着去商量之前赵小军他们说的那些资助条件了,之前他们本来觉得没必要,但是现在他们觉得赵小军他们考虑得实在是太充分了。苏安君则被打发去学习了,马上就要中考了,学习万万不能松懈。
最后,苏耀华把和刘莉莉商量出来的资助条件一一记录下来,依着赵小军资助二十人,赵素芬资助二十人,他们夫妻俩资助十人,那就一共是五十人。所谓积少成多,这样一看,他们的举动能够影响五十个孩子甚至是五十个家庭的命运,苏耀华觉得自己责任重大,必须要把这个事情给落实好。
第二天一早他还没出门,高保国就带着高登宝来了,高登宝是来找苏安君的,他是来找苏耀华的。
高保国直切主题,说自己家听说了他们资助贫困学生的事,表示自己家也和赵家一样,愿意资助二十个学生,什么时候谈好了需要他出钱,他这马上就可以出钱。说完正事儿,不等苏耀华再寒暄两句,就急急忙忙地走了,新工地开工,事情太多了。
苏耀华送走高保国就出门了,刘莉莉送他到电梯,“必须把优先资助女孩子的事情说好,其他的他要是不同意也行,但是这一条他必须同意才行。”
苏耀华点头,让她放心,表示自己不会忘的。
结果过了两个小时回来的苏耀华却对刘莉莉摇了摇头,“什么意思?”,刘莉莉皱眉,“不愿意同意我们提的那些条件?”
苏耀华还是摇头,刘莉莉迷茫了“啥意思啊?你赶紧说,别卖关子了。”
苏耀华换好拖鞋,瘫坐在沙发上,“他的意思是,如果我们愿意资助,那就把钱给教育局,他们会将我们捐出去的善款统一保管。然后选拔出来优秀的,需要帮助的学生,一一进行拨款资助,绝不会因为学生的年龄性别区别对待。”
“听着,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你说我们的顾虑了吗?”
“说了啊,但是没用,他就是觉得我们既然要资助学生,那就大大方方给钱就行了,他们教育局会解决好后面的所有事情,这是他们的职责,让我们不要担心钱用不到学生身上。学生的资料他要求全部保密,不能给我们看,不知道我们会对学生做什么事。不过他同意了那个,如果学生成绩严重下滑且教师评语不佳的话,那就停止资助的条件。”苏耀华也不知道怎么形容今天的这件事,怎么觉得自己做好事,还做出问题来了呢?
“啊?我们能对学生做什么事情?”刘莉莉万分不解,他们就是想帮帮那些可怜的孩子们而已。
苏耀华也觉得奇怪,上次去见他的时候,他听到说有人愿意资助学生是非常开心的,恨不能马上把这件事情敲定下来,不像这次,感觉像是在防备他一样。
苏耀华皱眉思考,最近发生了什么事情?
苏耀华把这件事情跟另外两家人说了,表示这件事情今天没谈没成,后续他会继续跟进,到时候有什么进展会再跟他们联系。
今天赵小军去买课桌和板凳了,他直接订了一百套,不知道就算了,既然知道了那他就得帮忙,上天让他重活一次,他总得要回报一些东西。他选好好之后让老板星期一再送,自己把钱给了就走了。
按着苏耀华给他的电话打给大队,让接电话的人转告一下周校长,第二天会有一批课桌和板凳到,让他们收一下。
今年高登宝和苏安君就要中考了,高登宝还缠着高保国带他出去玩了一个周末,代价就是后面的每一个周末都必须老老实实跟着苏安君看书做题。苏安君的学习能力有目共睹,有他辅导高登宝的这些时间里,高登宝的成绩已经提高了不少,但是也只是在中上游的位置,因此高家夫妇很是忧心。
高登宝今天来了之后就问了苏安君,昨天赵小军在车上问他的问题,要如何才能帮助到更多的人,以及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他觉得自己有点明白又不是很明白,但是苏安君比他聪明,他肯定能明白。
苏安君也不负他所望,“赵叔叔的意思是,我们这样能帮一时,但是不能一直帮下去,我们帮助了这一届的同学,还要帮助下一届的同学吗?下下一届呢?我们的零花钱就这么多,能帮助的人有限,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干爹是希望我们能思考得更深一些,如何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让他们不再需要我们的帮助。”
“源头就是这个村子的贫穷吗?”
苏安君点头,“对,只要这个村里的人都富裕起来了,条件变好了,那他们当然会给自己的子女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好的学习条件,到时候就不会有买不起文具的同学需要我们帮助了。”
“那要怎么才能帮助他们的村子富起来呢?”
苏安君放下手里的书,“这个我暂时也不知道,不过我们可以问问其他人。”
高登宝双眼亮晶晶,“还有谁可以问啊?问高叔叔吗?”
苏安君扶了扶眼镜,“不,这是个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就要问社会上的所有人。”
高登宝“啊?这怎么问啊?”
“报纸啊,笨蛋!”苏安君立马拿出作业本,开始写字。苏安君的动作很快,当天上午就把稿子寄出去了。
高登宝还问呢,“这样就行了?万一他们不登怎么办啊?”
苏安君则很有信心,“不会的,我投的都是儿童报纸,儿童教育这么重要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坐视不管。”
高登宝不语,只是一味地竖大拇指,自己这兄弟真是牛!
“行了,这事儿就等登出来就行了,你现在还是先跟我去做题去!”说着就扯着高登宝赶紧回家去了。
高登宝“唉,我的脑子要是有你一半好使就好了。”
“登宝你跟我做的卷子一样多了再来说这话。”脑子好使也得努力才会有好成绩的好吧,苏安君表示他是聪明,不是不学就会。
第172章 文章上报纸
一个月后,一篇名为《希望与绝望,山村学生到底该如何走出大山》的文章登上《为了孩子》,瞬间引起了广泛关注,文中并没有写具体的地址,只说自己周末的时候和家人一起去了一个山村学校捐赠学习用品,写出了孩子们的学习环境,还特意写了,即使是年年都得第一的学生,也会因为家里没钱而被迫辍学,彻底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对于山村的孩子们来说,读书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希望,而贫穷让他们不能读书,则是他们的绝望。
整篇文章明明没有用任何煽情的词句,但是读完就是让人难受得想哭。多么残忍的事情啊,给人希望却又让人绝望。这一天报社的电话都被打爆了,都是打电话来问,能不能给这个学校的孩子捐钱,让这个学校的孩子顺利读书,尤其是那个年年第一的孩子,多好的苗子啊。
报社的人只能一遍一遍地说,“抱歉,作者这边并没有留下姓名和联系方式,也没有标注是哪个学校,我们没有办法将捐赠的财物转交,但是请您放心我们已经给作者来信,请他告诉我们学校地址,有消息我会联系您的。”
报社给苏安君的回信里,除了有五块钱的稿费,还有
报社的来信,表示有好心人希望能给那所学校捐赠,并且资助那名学生。苏安君拿到信之后,不知道这件事该怎么解决,于是拿给了苏耀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