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八零养女儿 第115节
赵素芬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以前龚勇义不好的时候,她不想搭理,随便他们把日子过成什么样,但是这次龚勇义过来,她觉得大哥是有些改变的,她打算再观察观察,如果没有故态复萌的趋势,她就帮他在县城里开个烤鱼店。
第二天早上,龚勇义一大早就醒了,自己下楼去围着小区溜达了一圈,越看越满意,又上上下下坐了好多趟电梯,搞得自己头晕。
他决定了,他要努力赚钱,去市里买一个这样的房子,县里的房子还是不够好。人只要有了动力,做什么都是干劲满满。
他吃过早饭,把一捆一捆的礼品盒半成品搬上车,提着他们给赵爸赵妈买的东西上车,跟赵小军他们道别,就高高兴兴开着车回家了。
赵小军看着车尾巴逐渐远去,摸了摸下巴,用手肘碰了碰赵素芬的胳膊,“二姐,你觉不觉得,大哥这次来好像很不一样啊。”
赵素芬认同点头,“是啊,感觉整个人都不一样了。”
以前龚勇义看到他们住这样的房子,就算不大吵吧,至少也得阴阳怪气,这次居然风平浪静,什么都没发生。
龚勇义不知道他们的背后蛐蛐,自己哼着歌,开开心心地开车回去了,想想自己以后能住上那样的大房子,心里就充满了干劲。他以前觉得家里人不帮自己,一直等着别人拉自己起来,觉得所有人都在敷衍他,不肯拉他。
但是等自己去试了小军给他提的建议后才发现,别人都是提的好建议,没有人敷衍他,只是他自己拈轻怕重。现在是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他会羡慕别人的成就,但是他不会嫉妒,因为他知道那是人家辛苦奋斗来的,他也能靠自己奋斗得到这些东西。
龚勇义走了,全村人几乎是一边赶工,一边紧张地计算着龚勇义什么时候能回来,这可是关系着全村人赚钱大计的事情。
等龚勇义的车子再笃笃笃地开进村子里的时候,不再是小孩子跟着车跑了,看见的村民都跟着车跑,都关心龚勇义拿了多少钱回来。
一群人跟着卡车后面追,不知情的人说不定还以为是有人开车抢了村民的东西呢。
龚勇义再一次感叹,村里的人修得是真好,泥巴路和水泥路开起来的感觉是真的很不一样。
龚勇义把车开到晒场停了下来,他估计村里大部分都在那儿。果不其然,因为一直都有人断断续续地送肉过来,村支书和会计一直在晒场待着,过关的肉做上记号就能去加工了。
他们老远就听见大车的声音了,都整整齐齐地站着等着了。
龚勇义停下车,看见一双双如狼似虎的眼睛,吞了吞口水,也没什么功夫寒暄,直接把贴身装钱的布袋子拿出来给村支书,“支书,这里是第一批货的钱,一共是23000,你数数,没问题的话就写个收据给我。”
“豁!这么多!”
“我这辈子也没见过这么多钱啊!支书,快打开给我们看看!”
见着这么多双眼睛都盯着,支书也不慌,让人抬张桌子出来,支书把钱从鼓鼓囊囊的钱袋子里把钱拿出来,所有人的视线都跟着支书的手走,看见那一大把花花绿绿的钱,很多人激动得眼睛都红了。
支书在众人绿油油的眼神里,慢悠悠点钱,点完最后一沓,他点头,“没错,是23000,我马上给你写收据。”
支书从兜里掏出一个卷起来的本子和一支钢笔,开始写收据,签上自己的名字,还盖上了自己的印章。又拿出300块钱给龚勇义,“勇义啊,这个钱是你的运费,你拿着。”
龚勇义只收了两百,“叔,我就收200,这是之前就说好的。”说完不等支书再说什么,就又接着说道,“之前的那些箩筐我都带回来了,还有,小军他们自费帮忙做了礼品盒,这里有五百多份,我拿出来给你们,我跟你们讲讲,这个盒子怎么折起来。”
说完就去打开货车门,爬上去把里面的东西一样一样拿出来,村民都自发去下面接着龚勇义递出来的东西。
龚勇义按着赵小军教他的,一步一步教他们怎么把盒子折出来,又告诉他们,腊肉和香肠分开放,一层放腊肉,一层放香肠。而且腊肉和香肠最好是能拿报纸包好了再放进去,不要直接把肉放进去。
把盒子折好一看,村里人都觉得喜欢得不行,盒子正面的图片是赵小军把香肠腊肉煮好切好,整整齐齐地摆在盘子里,换了不同的背景拍了几十张,才选出来两张。
图片上的腊肉和香肠看起来油亮亮的,很有光泽,看着就很好吃,“哎哟,要是我的话,看到这个盒盒我就想买。”
“就是,正好过年,这个红色好喜庆嘛。”
“刚刚是不是说这个盒子有多的啊,我可不可以拿两个回家啊?拿这个装肉送人,那有面子得很嘛。”
村支书咳了咳,真是越说越过分了,人家赵小军自己掏钱帮他们做生意,他们还要把盒子带回家去,真是一群眼皮子浅的。
村支书对着龚勇义说“这个盒子我们不能白要,我们要给钱才得行.....”
不等村支书说完,龚勇义连忙摆头,“不不不,支书,这个你别说了,小军都跟我
说了,今年就这样了,算是他给父老乡亲的一点帮助,就这样,你们忙,我去看看我妈老汉儿。”
第181章 新世纪到来
村支书看龚勇义走了,自己也没办法,心说,这帮助哪是一点啊,单子都是人家谈来的。
看着众人期盼的眼神,村支书一笑,“行了,大家排好队,咱们现在就发钱。”
“龚得福,腊肉一百斤,香肠十五斤,一共一千零五十元”
“赵守珍,腊肉一百五十斤,一共一千三百五十元。”
“龚得贵,腊肉七十斤,香肠二十斤,一共八百三十元。”
............
大家排着队签字零钱,不会签字的就按手印,整个晒场都沉浸在分钱喜悦里。
因为赵家夫妇没有参加这次的“全村大制作”,所以都待在家里,家里的鸡鸭都需要人看着呢,龚勇义来找他们,把赵小军他们买的东西放下,又跟他们聊了聊赵小军他们现在的生活,知道他们在那边都好,老两口就放心了。
龚勇义要走的时候,赵妈抓了只鸡给他,“回家炖汤喝,这鸡我全是喂的好东西,比你们自己养的好。”
龚勇义笑着谢过赵妈,跟赵爸打了招呼就走了,早点回家炖鸡去。
赵妈还跟赵爸说呢,“这老大,我看着开车之后是跟以前不一样了。”
收到后的龚家村村全都充满干劲地继续准备下一批货,这过年前说不定能赚个两三千块钱呢,今年这个年必须得是个肥年啊。
一批批的香肠腊肉出炉,一袋袋的钱拿回来,支书在最后一批货款收到的时候,当着全村人的面把这段时间村里的支出给大家念了,调料钱按照大家之前登记的使用数量来扣,会把钱扣到每户人头上。
大家都表示没有异议,今年赚的这笔钱绝对是他们人生中赚得最轻松的一笔钱了。该出的调料钱和工钱,大家都给的心甘情愿。
有人问村支书“支书,我们明年还能继续做这个生意吗?”
这个问题无疑是在场所有人都关心的,所以一时间所有人都不说话了,都静静等着村支书回话。
村支书扶了扶鼻梁上的眼镜,“这个问题,我会和赵小军同志商量的,有结果会通知大家开会。好了,大家领了钱就回去吧,别在这儿挡着了。”
村支书和赵小军肯定是都想明年继续做的,只是还有很多细节需要商量。因为今年所有的订单都是赵小军谈来的,但是肯定不可能每年都让赵小军帮忙找订单,人家又不从这里赚钱,帮一年就已经是看在同村的面子上了。
那么,明年的订单由谁去洽谈,谁来负负责这件事?
还有明年是不是继续这样的模式,需不需要增加一些口味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求开拓更大的市场?
这些都是需要商量出章程的问题,所以村支书暂时没办法给村民们答复。
要赵小军看的话,村里可以成立一个集体加工厂,猪肉加工的合作社,全村入股,形成一个“养殖-加工-销售”的产业链,加大养殖规模,丰富产品种类,增加销售渠道。
产品种类方面可以增加猪肉脯、肉松、火腿等等。还可以养殖黑猪肉,他记得黑猪肉一直很受追捧,因为黑猪肉的口感与普通猪肉的口感不同,形成他们村自己的产品特色。只不过村支书对于这样的方案还在考虑,主要是觉得村民们可能不会愿意拿钱出来。
村里的所有订单全部交货完成,并且都得到了不错的反馈,商超的老板直接给赵小军打电话要求再加一千斤的腊肉和一千斤的香肠,其他的老板也都纷纷打电话要求加订单,赵小军一下子又接了四千斤的订单。
于是刚刚交完货的村里人又开始忙碌起来了,家家户户几乎都把留着过年杀的猪都赶出来杀了,不够的还去外村买猪,人人都红光满面。
托赵小军的福,赵爸赵妈现在只要出门都不会空着手回家,不是这家给点菜,就是那家给点果子,不收人家还翻脸。
两口子有些无奈,当初赵小军捐钱修路修学校都没这动静,不过后来赵小军和赵素芬出钱给村里没钱读书的孩子上学,那些孩子的家长倒是经常给他们送一些自己家种的菜之类的。
现在情况比之前更盛,因为以前是只有几家,现在几乎是全村人都这样,老两口觉得有些遭不住了。把养殖场的鸡鸭全部卖掉后,收拾收拾家里的东西,在某一天早上,悄悄坐上火车去找儿子闺女了。
反正孩子在哪里,家就在哪里,老两口没有那种一定要在老家过年的执念。老两口自从开养殖场赚钱之后是越来越从容了,以前要捎点什么东西带过去,那都是自家随身带着。现在是直接邮寄,两人轻装简行,提着一点吃的喝的就上火车了。
赵小军知道赵爸赵妈要到这边来过年倒是很意外,他还问呢“不是说今年我们回老家过年吗?”
赵妈叹气道“算了吧,因为你帮村里接的生意,你不晓得村里人有好热情,我和你老汉儿现在都不咋个敢出门了,你们回来,大家对你们更好,肯定天天到我们家来送东西,算了算了,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在哪过年都一样。”
2000年1月1日
聚集赵小军和高保国两家公司大半资源的“伊顿公馆”正式开售,以“新世纪到来住新房子”的口号打响21世纪售房的第一炮。
现在赵小军的公司已经小有名气,提前打了广告,虽然价格高达5555一平,让人望而却步,但是开售当天售楼处还是挤满了人,员工根本不够用。
没办法,赵小军和高保国把家里人都拉来当临时工了,反正家里经常都在说,他们对房子的了解也够多,保守来说能解答客户的90%问题。
开盘第一天,就卖出来30%的房子,这个数据远超所有人的想象,毕竟这个价格比市面上的房子贵上不少,但是只要是有购买能力的客户,只要看过小区和房子都是立马下单的。
一星期,所有的房子全部卖出。
高家和赵家两家人晚上一起庆功,赵小军跟高保国说了一句话“老高,你相信我,未来的十年是黄金十年,我们的房市只会一路向上,向上,向上,我们只要把控好质量,这十年会是我们赚钱的大好时机,一定要把握住。”
高保国现在对赵小军的话是深信不疑,毕竟之前的每一个决策都没出错,每一次他都觉得是步险棋,结果最后都会得到令人惊讶的丰厚成果。
这几年来,赵小军他们一直没停止过资助学生,并且资助的学生都在逐年增加,今年他们决定资助的名额增加到一百名,李小雨和肖萍以beauty的名义资助一百名学生,刘冬梅以火锅店的名义资助一百名,赵素芬以烤鱼店的名义资助一百名,苏家以苏耀华的名义资助二十名学生,一共是五百二十名学生。
这么多的名额,可以覆盖到越来越多的区县,让更多的学生有书可以读。
自从上次他们资助学生的事迹在副市长的授意下被报社报道之后,报社其实一直有跟踪报道他们的资助,每一年的资助是否有落到实处,报社作为第三方已经宛如一个监管者了。
并且随着他们被报道,企业的知名度提高,社会名誉良好,其他的企业也纷纷效仿,跟着资助了不少学生,让更多的孩子受益。
所以今年在得知他们的资助名额已经达到五百二十个后,报社提出要对他们几家人进行采访,但是因为苏耀华的工作关系,他选择了拒绝。
虽然资助的本意是为了孩子,但是也确实让苏耀华在工作上得到了便利,他已经得到消息,他将有机会晋升处级干部,作为干部他并不适合以这样的形式接受采访。
接受一个采访不仅能宣传正能量,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资助孩子上学这件事情来,还能宣传自家的公司,扩大公司知名度,没有一个公司老板会拒绝。
于是这篇名为“五百二十个资助名额背后的他们”报道出来后,大家发现,果然优秀的人都是跟优秀的人一起玩,人家不仅优秀人家还善良。好朋友就是一起赚钱,一起做好事。
几个公司的老总都住一栋楼,是上下楼的邻居关系,这谁能想到。
报道里
面详细写了每个人的公司名称,变相给他们打广告了,节省了一大笔广告费。
大年三十,街上挂满了红灯笼,树上挂满了彩灯,年味儿十足。
赵家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夜饭,赵小军举杯“新的一年到了,也是新的世纪,祝爸妈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赵爸赵妈穿着喜庆的红毛衣,笑呵呵地举杯,“好好好,新世纪新气象,我们赵家一定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红火。”
大家都纷纷举起杯子碰杯“新年快乐!”
十二点的时候,赵家大大小小裹得严严实实都去外面放烟花了,赵小军找了个空地,摆上自己买的四个大烟花,让大家后退,自己拿着一支香去点烟花。以最快的速度点完烟花,光速跑开去跟赵家人汇合。
看着升起的阵阵烟花,绽放在天空中,释放出五彩的光,驱走过去的阴霾和苦难,带来新的希望和新的温暖。
龚家村到底是没能在年前针对建厂的事情商量出什么东西来,所以除了村支书,所有人都过了一个开心的年。当然最开心还是小孩子了,今年的家长比往年都舍得买东西,不管是新衣服还是小零食,就连压岁钱都比以前的红包大。
村支书当然也开心,所有的村民在年前都赚了一笔比一年的收入加起来都多的钱,看着村里人的日子过得好,他就开心。只是想着以后的事情还没着落,难免心里也会着急,没尝过赚钱得甜头也就罢了,今年尝到了赚钱得甜头,当然也想以后都继续赚。
这件事他又不敢在事情没有落实的时候往上报,报了之后,第一个建厂做生意的肯定就不是自己村了,这件事他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只不过,他自己不说,却没想到村里人会说啊。
村里的媳妇婆子,很多都不是本村的,是外村嫁过来的,过年回娘家把村里赚钱的事情一说,脑子活泛的就开始想了:香肠腊肉谁不会做?他们能赚钱,那我们肯定也能啊。
于是很多村支书都被村里人撺掇着去找镇长了,不能只有他们龚家村一个村赚钱啊,有钱大家一起赚不是?
于是刚过完年不久,村支书就被镇长打电话叫过去了,村支书还迷糊呢,刚过完年什么事情啊?这么急着叫自己过去。
等到镇长办公室一看,不只有镇长,还有好多老熟人呢,而且这些村支书还都看见他眼睛不是眼睛,鼻子不是鼻子的,看见他哼一声,再扭过头,一副不愿意看他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