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 第9节
“记得,你别操心我了,狩猎队那边离不了你。狩猎队这边已经连续打了四天鱼了,全寨子都弥漫着一股鱼腥味,大家都不想再吃鱼,定好了今天上山,当初受伤的小伙子们虽然伤已经好得差不多了,但伤筋动骨一百天,落下残疾的几个就不说了,其他的也得再养养,一下子减员这么多人,如果木月不去的话,万一再遇见狼群,说不定又得出事。
白露的方向感很好,刚来的时候她就特意记路,而且前头几支山周围没有其他村子,就一条木家堡骡马队踩踏出来的路,极容易辨认。
听白露这么说,木月便放心的把骡子喂饱,牵过来给她。骡子速度快,木月的这匹脚力尤其足,驮着白露整理好的三个大包裹都不见累,当初走了四天的路程,一天就到了。
木家堡的村民出来,基本风餐露宿,生个火堆,哪里都能睡觉,白露不愿意委屈自己,拿出介绍信,找了家招待所入住,多花五毛钱,骡子也有休息的地方,还能负责喂饱,这是山里才有的特色。这会儿国营饭店也关门了,不过白露在仓库里存了些吃的,将就着吃了一餐,一夜好眠。
第二天一早,白露先去了邮局,工作人员刚刚上班就得干活,脸色不咋好看,但面上态度还行,听说沈白露要打电话,慢悠悠的帮她转接。
电话是给白晨打的,却没找到人,对面的人语气嚣张且不耐烦,说是今天集体进山了,叫白露下次再打过来。沈白露皱皱眉头,想起心里的打算,换了种语气,哀求的和对方说,白晨的妹妹生病了,让他一定要注意收信,完了又哀叹自己没钱了匆匆挂了电话。惹得接线员小伙子惊奇的张大了嘴巴,这小姑娘变脸变得可真快啊,而且这大包小包的寄包裹,像是没钱的样子吗?城里来的知青就是事儿多啊。
白露不知道接线员的脑补,谢过对方后,想着月前的想法,朝县医院走去。
比起木家堡的岁月静好,县城喧嚣得多,街上能见到戴着红袖章的年轻人,墙上还贴着大字报,来往的行人神色匆匆,少有停下交谈的。白露再一次感叹,幸亏当初去了木家堡。
姚县虽下辖地域辽阔,但多是大山,县城坐落在一个小盆地里,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大小。县医院也不过是一栋小楼,门诊收费处药房食堂全挤在一楼,二楼是住院部。因为屋子少,医院里唯二的两个女医生,一个儿科的一个妇科的是共用一间诊室,儿科在外面,妇科在里面,中间用帘子隔开。
此刻刚刚进入夏季,前几天下了一场雨,体质不好在这种时候容易感冒,沈白露顶着几个孩子的哭闹朝里走。
“是哪里不舒服?”李医生见来的是个年轻的小姑娘,还有些惊奇。
“医生,我是木家堡大队的赤脚医生,这次过来是想跟您打听点事情。”白露拿出介绍信,见这医生和蔼,听了她不是来看病的也没变了态度,便把木米的情况跟李大夫说了,又说了寨子里这些年难产妇人的数量,十八岁以下的和四十岁以上的占了七成,最后才开口问避丨孕丨套的事情。这个询问的起因不能是白露自己想,而是病人根据自己身体的原因请求。
对于沈白露说的事情,在妇产科干了几十年的李医生了解得更多。她不是科班出身,最早家里是做接生婆的,后来送她去了护士学校,毕业工作后因为人聪明,接生手法老道,被当时的主任器重,带在身边手把手的教了六七年,这才成了正经的医生,小地方医疗资源常年紧缺,这种事情在镇医院很常见,但她能从镇医院被调到县医院来足以说明技术。为了对病人负责,每一位接诊的病患,她都仔细做好脉案,时不时拿出来归纳总结。
得到的结论和沈白露一样,过早和过晚生孩子,不仅对孩子不好,妇人的难产率也更高。妇产科医生最害怕的,就是那些不顾自己身体情况,拼死拼活要生孩子的。这样的人,你想救都救不了。但除了这些人外,更多的就像沈白露了解到的,没有靠谱的避孕方法。
“你说的情况我也晓得,上面确实给医院发过这东西,让大家推广出去,当由于价格和百姓意识的原因,效果不大理想。”
这是很委婉的说法了,实际上李医生她们推广的时候,不仅被骂不要脸,心黑,想让人家断子绝孙等等,甚至还被打被骂。有个跟着去的护士是本地人,结婚两年了没有生孩子,这其实也不算什么,但摊上这件事,当时被人带头骂她是不下蛋的鸡就就使坏叫别人家也不能生。,那小护士差点想不开。
这两年虽然上头说要计划生育,避丨孕丨套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发下来的,但只是少部分人听见风声,没有条文条款出来,下头的百姓们还是坚持着“多子多福”、“人多力量大”的思想,被举报了一次之后,推广避孕的事情就不了了之了,那些套子也被束之高阁。
如今既然有村民主动来问这件事,李医生自然全盘支持,当即就找出来拿了两箱给白露,白露谢过李医生正打算离开,就听见一阵紧急的脚步声,跑进来个满脸焦急的护士。
“周医生,周医生你快去看看,三床的病人又喘不上气了。”
坐在外间的儿科大夫顾不上眼前感冒的小朋友,说了声稍等就往楼上赶,李医生这会儿没病人,也脸色难看的跟上去,今天住院部只有一个实习的小医生值班,三床的情况她也知道,就怕发生突发情况。白露见了这情况,放下手里的盒子,也跟着去看是怎么回事。
刚刚上二楼,就听见有个老太太在哭喊:“我的小宝啊,可怜的小宝你要心疼死奶奶。”
病房里围了一群人,护士正在劝说其他病房的病人和家属不要聚集,病房里,周医生在给孩子做急救,李医生在做配合。
孩子是短暂的卡痰缺氧窒息,周医生处理之后给孩子输上氧气。家属见孩子情况平稳下来,这才松了一口气,枪口立马对准了周医生。
“这都住进来十来天了,医疗费花了上百元,孩子还是半点没好转,天天打针吃药天天发烧,你们这是正规吗?到底有没有个靠谱的医生能把孩子治好。”
说话的人是孩子的爸爸,全身疲态满脸怒容,话说得很不好听。几位医生只能忍着,尽量和他说明白,劝他转院。
“转院转院,孩子烧退不下来,时不时的就抢救,从姚县到省城要一两天,孩子半道上出了什么事,你们能不能负责。”
“这情况我们也知道,可是这孩子医院里能用的药都给他用了,烧一直退不下来,县医院的医疗设备不行,我们几人的技术也比不了省城大医院的医生,如今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周医生心里不好受,当儿科医生的,被患者骂是家常便饭,她已经习惯了。难受的是看着这才五岁大的孩子一天比一天严重,她翻遍了病例,用遍了能用的药,就是找不到解决办法,这种无力感才折磨。
孩子的爸爸不能接受这个说法,满脸泪痕的妈妈却要更理智些:“县医院这边,不能想办法安排一趟救护车吗?”
没错,姚县就是这么穷,作为整个县城最大的医院,都没有救护车。周医生叹了口气:“整个县城,就只有政府那边有一辆小车,我已经问过那边的工作人员了,车子坏了一个星期,有个零件还没寄过来,供销社运输队的东风车要六天后才过来,其他单位只有拖拉机,根本去不了省城。你们如果有关系能找到车去一趟,我可以跟医院申请跟车,路上陪你们走一趟。”
这已经是她能做到的最大限度了,若不是瞧着孩子又乖又可怜,且这孩子如果真的在医院或者路上没了,她本人也会受到影响,周医生根本不会做这么多。
“我们上哪儿去找车啊!”听了这个说法,孩子妈妈撑不住,呜咽出声。
遇见要命的急重症,根本不用考虑出不出手的问题。沈白露走到病床边上,见孩子满头大汗,便掏出手绢来给孩子擦汗,她是跟着李医生上来的,孩子家属以为是医院新来的护士,便没出声阻止。擦完了汗,沈白露就着孩子的手腕探起脉。
孩子奶奶和爸爸孩子和周医生掰扯,他们的意思就是孩子送到医院来,花了那么多钱,医院必须负责医好。他妈妈一直看着孩子,见了沈白露的动作想阻止,转眼又想,只是把脉而已,对孩子也没影响,万一这小姑娘真能看出什么来呢?满眼绝望的人,连虚无缥缈的鬼神都能抱以期望,自然也愿意给白露两分信任。
作者有话说:
第19章 扣压着药品
孩子刚刚经过一场急救,脉象不稳,白露左右手仔细探了许久才停下:“这是过敏性肺炎”肺炎的症状很明显,过敏却很难看出来,因为皮肤上没有明显的过敏症状,但诊脉能诊出来。
这一句话出来,病房里几人都停下来,准转过来看沈白露。白露只是给孩子诊脉,哪怕家属这时候情绪不好,倒也没有出口责骂。
周医生对沈白露私自给她的病人诊脉也没有意见,能探出肺炎来,起码证明是真的学过的。此刻她像孩子母亲一样,巴不得有人能出来治好孩子,也不嫌弃沈白露年纪小,没有老中医的白头发,跟她说起了病例。
“孩子是很明显的肺炎特征:间断发热伴有咳嗽18天,以低热为主,入院时呼吸困难,无咳痰,没有呕吐腹泻抽搐等情况,当时我和莫医生王医生一起会诊,诊断为肺炎,但是用药之后一直反反复复,我们又怀疑存在过敏现象,当时家长也配合,这些天孩子除了肉粥外,其他什么东西都没吃,情况却越来越严重,县医院没有机器,我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只能尽量控制孩子病情。”
白露又查看了孩子的鼻喉前胸后背,她大体能确定,这孩子就是过敏性肺炎,因为这样的病例她穿越后遇见过一例,也是三甲医院的朋友请她过去一同会诊的。
那个孩子才刚刚一岁半,发烧的时间比眼前这个还久,达到了25天,当时所有的化验项目都做了,孩子肺部阴影明显,医院一直按照肺炎的诊断给药,却不见好,支原体和九联等等都是正常的,常规过敏原筛查也没有问题。孩子家里颇有些底蕴,请了京城的专家过来会诊,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过敏性肺炎,比较罕见的大米过敏,因为孩子在病中还一直食用米粥,所以病情持续反复。
这个结论一出来,家属完全不能接受,觉得太荒唐了。可事实就是如此,这孩子母乳喂养到一岁,接着又是奶粉喂养,当时虽然添加了少量辅食,却是以深海鱼肉和蔬菜为主,当时孩子也病过几次,不算严重,医院没往这方面想。
这一次病发前,孩子开始食用稀饭,住院期间,也食用也米粥。会诊结果出来后,家长半信半疑的给孩子停了大米的摄入,加上医院用药,孩子很快康复。
也是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他们的孩子并不是特例,有一小群人或轻或重的都对大米过敏,甚至还有人对阳光过敏的。
现在这个孩子的症状和那个孩子一模一样。
“孩子病发前,是不是吃了不少白米饭或者米粥,而且这孩子以前应该没怎么吃到过大米”
“对对,是这么个情况,小宝换牙了没胃口,刚好家里有二十斤大米,我们都省不得吃,就每顿给他煮一碗,可这大白米人人吃,咋会害病呢。”
病人家属还是不能接受白露的说法,不过眼下他们也没有其他办法了,周医生便提议,给孩子停了米粥,吃点其他东西,观察两天看看。
县医院没办法,又找不到车子,家属最后还是答应了。现在孩子已经脱离了危险,且家属明显不信任她,白露还要急着回木家堡,并没有多留。不过她还是给李医生留下了一张药方,如果两天后孩子的情况有好转,可以按照这张方子上的抓药试试。
李医生谢过白露留下了方子,打算等明天院里的老中医来上班了,拿给他掌掌眼,要真是有效果,再和病人家属说明。
不管有没有帮上忙,白露到底忙活了一场,李医生和周医生心里挺感激的,听说木家堡缺少医药,两人还去办公室那边帮忙说情,太好的药品拿不到,不过酒精纱布土霉素安乃近这些倒是给了不少
这些都是木家堡大队的应当分到的配额,现在看病也是走医疗合作的,每人每年一块钱。木家堡穷是穷,但为了这些药品,每年还是尽力在交。
只是木康阿爷糊涂了以后,木月不大懂这里头的事情,发东西的人收了其他大队的好处,便把没给好处的大队物资多发给了其他大队,。木月拿到的药品越来越少,她倒是问过几回,可对方一句木家堡没有医生,处方药不能发,木月也没办法。
如今见是李主任和周医生亲自领过来的人,还是大城市来的知青,条子上也写了是木家堡大队的医生,后勤人员哪里还敢去赌。之前敢扣压那么多,一是有借口,而是拿捏了木家堡的人不爱惹事,真的要翻了脸,领导也不会站他这边。
白露买了两个**包把药品装好,掂量了重量心里有谱,这才出发去买其他东西。
供销社里卖的东西还是那几样,糖食果饼什么的肯定不能和仓库里的比,但沈白露还买了几斤,这大手笔的购物看得周围的人又是羡慕又是鄙夷,就差当面骂她败家子了。
她手松惯了,木家堡离县城远是远,保不齐正好有谁家亲戚认识供销社的人,到时候供销社的营业员对这么个大客户完全没印象,追究起她东西的来源,那真是跳进黄河都洗不请了。怀疑去黑市投机倒把都是好的,万一和特丨务扯上关系才叫完蛋。
反正现在大家都知道她们是纺织厂来的,身上有钱,得个败家子的名声,最多就是吸引来打劫的小混混和想占便宜的,这两个她都不怕。
买了杂货,白露又去粮站买细粮,还通过招待所服务员汤小红的介绍,用准备好的腊鸡腊兔子和城郊一个大队的村民换了些麦子和豆子。买卖虽然被禁了,但是以物易物不属于资本主义尾巴,一直都是可以的。
“你这买的可真不少。”汤小红拿着白露给的一只野鸡,看着沈白露这满满当当的垛子和人高的背袋满眼羡慕。
“嗨,我们寨子什么情况你又不是不晓得,这东西看着多,拿回去各家分分还不够两顿呢。你再帮我留意留意,如果有大米和小麦苞谷,我下次还来换,寨子里去年生的小娃娃多,吃不了粗粮。”
这些粮食当然也是换回去换草药的,白露打算多方面发展。
在招待所又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早上,白露四点多就起来,汤小红得了她的好处,早早起来帮她结账牵牵骡子,迎着启明星出发,半道上白露便把东西装进了仓库,骑着骡子一路赶,快到寨子了才点着手电筒重新装好,夜里十点多,白露回到木家堡。
木家堡四个门的塔楼上都有守夜的屋子,白露顺手拿出两个包子给阿爷,这才赶着骡子往知青点赶。
姐姐不在家,白霜晚上睡得浅,隐隐约约听见铃铛响,拿着电筒就下楼来,听见阿姐喊门,连忙开门把人迎进来。等白露卸了马鞍,便被白霜赶去洗脸吃东西。
白露把暖壶里的水倒出来,见冷水缸里满满当当,眉头皱起:“你去挑水了?”那水井里打水也不简单,这小身板跌下去怎么办。她走的时候挑了满满四缸水,是算好了够妹妹用的。
“没有,我哪敢去,这不是月月夫妻嘛,见你不在,每天都过来看看,她男人一来就干活,劝也劝不住。”
其实这些天想帮白霜干活的人可多了,白霜虽然身体不好,但长得好看又温柔,又会炮制药材,加上一个阔绰的身世,不管是木家堡的小伙子还是男知青,心动得多得很。
但白霜是个聪明的,知道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有事情都是找木月。能接受何月月夫妻的帮忙,也是因为他们家欠着白露恩情,木家不富裕,除了第一天收了东西,后面白露给木米针灸了一个月,又添了那么多药材进去,都没再要他们家的东西,只是偶尔接点何月月拿来的青菜。
知道是何月月夫妻来了,白露便放下心,洗漱好了,见妹妹还在热饭菜,边去收拾东西。借着包裹的掩护,先拿了四把暖水壶出来。
“呀!这么多暖壶!”白霜一脸惊喜。
“下回我再出门,你就熬点白粥放暖壶里,省得大晚上的折腾你,我给你开的那个要方子,你每天熬煮一锅,放暖壶里当茶喝。”
白霜的身体虚,虚不受补,用药太猛不行,除了每天抽空给妹妹针灸,在药方面,白露采用的是食疗药浴和养生茶,养生茶要和热的效果才好,但如今没有保温杯,这暖壶就能派上用场。
另外两把和家里的这把,就是放热水的,如今酒精棉花都是紧缺物资,白露金针都是采用滚水煮消毒法,热水必不可少。
吃了饭,白露把东西搬上楼,姐妹两人便熄灯睡觉。
第二天是个阴天,一大早,木月就火急火了的上门了,不等白露去牵骡子,火急火了的就开口。
“白露,上次给我阿奶拿的那个药还有没有?”
作者有话说:
感谢大家的喜欢。
第20章 随你折腾
“大当家的药用完了吗?”虽然没下雨,但空气闷热,昨晚下半夜转凉,气候变化,有风湿骨痛的人群最是敏感。
前些天白露终于凑够了做去痹丸的药材,做了五瓶去痹丸,每瓶一百粒。除了去痹丸,她还做了一款膏药,两者同时进行,效果叠加。
祛风除湿的药做成药酒也很不错,不过现在正是国家困难的时候,大多数人都吃不饱。做药酒最好是黄酒,需要纯粮食酿造,高价收购自然是能收到的,但老百姓就必须节衣缩食。价格让人心动,他们必然会卖掉一部分,用来盖房子或者做其他事情。
现在不兴分家的状态下,节衣缩食首先的缩减的必然是做人媳妇的妇人和女童。木家堡和周围的几个寨子因为他们的民族传承,历来都是女性当家。受这些少数民族的影响,姚县这边的女人地位倒是比其他地方高那么一点,但也只是到了不会扔掉或者溺死女婴、少有明目张胆打媳妇的程度。
但在婆家讨生活的媳妇们日子依旧难熬得很,吃饭要紧着男人,尤其是肉类这些的菜,男人一顿吃不完,婆婆能做出放着下一顿给他们,媳妇半点尝不到的事情来。说得好听是要让干力气活的男人吃饱,可但凡在农村干过活计的都晓得,地里的活计,除了收种的时候犁田外,男人女人干活哪有那么大的差距,队上都是按着工分算的,满工分十个,也不是所有男人能拿,但每个村都有部分妇女一样能拿十公分。八公分是常态,拿了工分下工后,她们还得洗衣做饭照顾老人孩子,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
但就是这样,大部分农村家庭的妇女,还是享受着不平等的待遇,甚至有些家庭吃饭,饭菜上了桌,媳妇孩子都不敢动筷子,得等着当家人来分,分给你多少就只能吃多少。剩下的,哪怕菜碟子就在你跟前,你也不能夹一筷,否则就是没规矩,要挨打。哪怕几十年后,还有人为自己守规矩而沾沾自喜呢,真是可悲又可怜。
还是再等等,起码等国家有余粮了,再做药酒也是一样的。
“这几天我没去看,大当家他们怎么样了?”药是白露自己做的,寨子里的老人们相信她,愿意给她试药,白露也把他们放在心上,之前每天都会去给他们看看。
除了诊脉外,还要教陈业华按摩手法,他如今照顾的老人可不止是木康阿爷了,第一批试药的老人家们有八成都是战场上退下来的,当年风里来雨里去,风湿病老寒腿静脉栓塞差不多成了老兵们的标配,一到阴雨天,疼得这些枪林弹雨里闯出来的老人彻夜难眠。
中医里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一剂知二剂已”,意思是好的大夫看病开方子,一剂可起效两剂可见效。风湿骨病上更能显出。白露的药老人家们吃了不过小半晌,便能感觉到平时冰冷的身体发热,尤其贴药膏的地方,止痛那是立竿见影的。
但风湿骨痛本就难以根治,疗程特别长,药吃下去有效果又做不到一点感觉都没有。按摩的好处这个时候就能体现出来,沈白露传授给陈业华的这套手法,散瘀止痛还能助眠,每天按一按,终于让这些老人家晚上能睡个安慰觉,这睡眠一好,人就精神起来,形成了良好的循环。想到这些阿爷阿奶的现状,木月笑得眉眼弯弯
“好得很,你是不晓得,现在陈业华可受欢迎了,就昨天,我阿奶还破天荒的给他留饭了。”
“那可真不容易,我都没这待遇呢。”白露开玩笑道。
“切,说得好听,是谁一到饭点就跑,指望我不知道你嫌弃我做饭不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