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代女知青奋斗记 第59节
武装部的人一直没有离开,小板桥大队的选举搞得轰轰烈烈的,不管那边的赵家人怎么闹,最后群众投票出来的村干部里没有一个姓赵。大队长正是这次带头的周成光,不过周家只有他一个人进了村委,其他几人都是别家上过学的年轻人和在村里人缘好的中年人。
赵家,彻彻底底成了一个笑!整个姚县的人都在看着他们要怎么做。
当天夜里,赵建功收到了一封信,他对着月亮喝了半瓶茅台,天亮的时候,把赵睿德找和儿子找过来。
“启耀,你帮我把这封信送去给黄文明。”
赵启耀看着辞职申请几个字,惊叫出声:“爹!难道咱们就这么算了?”
“不算了又能怎么样?启耀,你要记住,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今天的退让只是暂时的,咱们赵家屹立了这么多年,什么样的风浪没见过?”
赵建功反思了一晚上,赵家这些年确实太飘了,也难怪上头的人容不了。走到今天这步,最主要的原因,是工农党和三民党不一样,三民党当家那会儿,姚县就是他赵家的后花园,他们赵家的老少爷们看上街上的姑娘,那是她们的福分,别说是没结婚的,就是结了婚的,赵家也要得起。当时的政府要他们办事,哪里会管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可是如今这个政府,不吃他们这一套啊。
但人在屋檐下能怎么办呢?靠赵家这几百条枪?别好笑了,赵建功不得不承认,其实建国后他们能嚣张这么些年,也是吃定了上头不会动老百姓。
他们自己要真的敢动手,那可就真成了反动派,拿一个柳河公社跟政府叫板,那是去送菜。
“睿德啊,你去通知各个队长,与其等人家去举报揪出事情来,不如给自个儿留个体面,辞职吧。”
“是,叔爷。”赵睿德苦涩这嘴离开,放权放权,哪里那么容易啊。
赵家的队长们一开始还不太情愿,等连续三个队长被举报抓走后,他们再也坐不住了。当了这些年的队长,谁手上都不干净,族长连公社主任的辞职了,他们又有什么舍不得的。
柳河公社在一周之内完成了换届选举,后面的队长都是自己辞的。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县里早就掌握了一份各大队队长的资料,被抓的那四个,说句恶贯满盈也不为过。
他们身上都牵扯着人命,当然,这不是说他们杀了人,而是逼死人的那种。至于其他的贪污、滥用职权,有些事情没查清楚,黄文明不想把赵家逼到绝路上,给了他们两天时间去做账,只要把账平了的,到没有太为难他们。
公社书记和两个副手都是县里派下来的,但黄文明依旧不高兴。
他来姚县是带着任务来的,建国之后虽然没有大规模的战争的,但小冲突小摩擦一直没断,尤其是海那边的特务,他们隐藏在国内各处,时不时就跑出来搞破坏。
而姚县这边,有一位代号叫山雀的特务,隐藏得非常深,他可能牵扯到三民党留下来的一个位于深山里的武器库。
又因为木家堡和赵家的历史,黄文明才会被中央直接派过来。但他确实只是县长,派他来只是为了保证县里的主官不会被敌人污染。调查的事情有另外的同志在做,他知道的也不多。
但这些年下来,黄文明觉得赵家很有嫌疑,只是赵家有几万人在这里,找一个人无异于大海捞针。原本以为这一次会有进展,没想到还是没把人抓出来。
这些事情和白露无关,她说话算数,赵家这边的事情一解决,温润便过来和各大队签订协议。
厂里确实新增设了一条生产线,主要生产的是淡水鱼和猪鸡牛羊用的兽药。主要客户是安县的各大队,那边水资源丰富,除了莲藕外,养殖淡水鱼也是他们的支柱产业。
鱼这东西比其他家禽都娇气,一个水塘里如果鱼的密度超过一定的数额,那么不管是天气变化还是水质变化,都有可能造成大面积生病,死亡。
有来卖药的大队长跟白露聊天的时候聊到过这个问题,白露从交易空间里寻摸的书中找到几个中药方子,配了药给那个队长,让他找个小池塘试试,结果效果不错,后来那位队长又来采买了很多回。
大船开始工作之后,马帮的队伍便不用再像之前那么劳累了。
白露把木月和马帮的负责人木东找过来:“现在咱们寨子里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种植基地的,最远的种植林走路过去都要走一个多小时。还有知青们赶集,也挺困难,我是这样想,咱们马帮的兄弟也不用解散,毕竟大家都是赶惯了骡子,叫兄弟们去干其他事情他们一时间也不习惯。
让木匠师傅们把咱们的车子改装一下,全部改成那两辆上下班接送车的样子,以后每天早上分三个时间点各发一趟车往姚县,再分出几辆来,送员工们去林子里上班。
月儿,这个车行我打算交给你和大当家来管理,坐车和帮忙带东西出去回来也按照东西的大小收费。你找人收了钱后给马帮的弟兄们开工资,剩下的钱就放进寨子里的公库里,你怎么看”
“可以啊,这个没问题。”
木月本来觉得就那么一点路哪里需要坐车,但听白露说能增加收入,那就不一样了,她还是很愿意来管理的。
这几年木家堡靠着制药厂的分红家家户户日子都好过了起来,木月的野心也强大起来,她希望有一天,寨子里的这条路能像省城那样修成水泥路,她希望寨子里的兄弟姐妹们买得起自行车,她希望寨子里的老人们也能像城里人那样自个儿拎着收音机去溜达,她甚至希望,有一天,木家堡也能买一辆军区那种东风车。
只要她们配合着白露,木家堡早晚能赶上城里那些大厂。
跟木月商量好之后,白露便行动起来,木家堡到姚县太远了,虽然修通路之后把这个距离从步行四天缩减到步行两天半,但坐马车也要一天多,当天去当天回不来。
白露让人扩大了沿途的几个歇脚点,这次直接盖起了木质的小楼,房间分成男女间,都是铺了简单席子的大通铺,供行人们临时歇脚。木家堡自己人免费,如果是外面来的人,一晚上也要收一毛钱。
紫菀听说了这件事后,迅速在后勤部开了一个会议,最后后勤部这边每个月也会去两个人跟巡逻队搭档,然后在落脚点制作简单的饭菜出售。
白露亲自去了一趟姚县,请王晓霞和她去了一趟黄屯大队,和黄屯大队这边买了一块地下来,在这里建造了一个木家堡车马队办事处。
这个办事处最主要的功能是给马帮的兄弟们提供一个住宿吃饭和喂马的地方。同时这里也作为木家堡的一个门面,以后不管是有人想找木家堡合作,还是要去木家堡插队的探亲的,都可以到这里来询问。
车马队投入使用之后,知青们反响相当热烈。木月她们觉得不就几里地的事,不费力气就到了,但是城里来的知青不管待多少年都没有这种感觉,现在花几分钱就能直接到上工的地方,如果办年卡的话还能有有优惠,一年五块钱就能实现早晚班坐车,如果再加三块钱,那全年内都能免费去姚县。
车马队不过开起来三天,厂里的员工百分之七十都去报名开卡了。尤其是在听说那些外村来卖药材的,从姚县做一次车进来需要五毛钱之后,知青们更是像捡了大便宜。
白露这边在忙忙碌碌,千里之外,也有人提起了她。
第116章 长期合同与分红
西北某基地,阮惜珍拿出止血药给受伤的同事撒上,受伤的同事只感觉凉凉的,不到一分钟,两三厘米的小口子便不再往外冒血。
“谢谢啊,阮同志,这药可真行,止血这么快呢。”他连连道谢,这伤受得冤枉,走路不注意摔一跤,暖水壶没了,人也受伤了。虽然伤口不大,可血流得快,在食堂里红艳艳的看着还挺唬人。
“小事,不过我纱布用完了,你待会儿回宿舍自己包一下。”阮惜珍是机械制造工程师,现在国家机械有限,很多东西都得手工或者半手工来完成,受伤是家常便饭,她习惯在兜里踹一小包止血药粉。
这个药包是阮惜彤帮她准备的,听说花了她大半积蓄又走了陈业华的后门才买到,各种药加起来占了阮惜珍行李的一大半,但效果确实很好。
“惜珍,你这药看着好眼熟啊,茂通,你来看,这是不是上次薛同志给我们那个拉肚子的,标签和小瓶子是不是一样。”
“我看看,木家堡制药厂,没错,上次薛承曦给我的就是这个厂的药。那效果可真好,承曦说是云省那边生产的,我让老陈去后勤问,人家说找不到这个药。”
基地远离人烟,非常艰苦,补给车要很久才来一趟,分配过来的都是耐储存的蔬菜,上回有一批菜放太久,导致当天很多同志拉肚子,西药吃了一天不见好,薛承曦便把他手上的药拿出来分给大家。
“嘿,你们说承曦什么呢?”
几个人正在讨论,后面忽然传来一道男声,众人回头就见薛承曦和张家栋手里拿着饭缸子站在那儿。
“这药,是谁的?”
薛承曦盯着那个灰瓷小瓶子,袖子里的手抖了抖。
“是我的,您就是薛研究员吧,刚刚听大家说您也有这个药,您去过木家堡?”
阮惜彤也挺好奇的,大西北和云省相差千里,没想到木家堡的药都流传到这里了。
“我以前受伤,在军区医院遇见一位叫白露的大夫,她是借调过去的,医术很好,这药是和她买的。”
基地里的人身份信息都是保密的,虽然能进来的同事都是值得信任的,但大家并不会主动谈起个人隐私信息。
“那就对上了,我这药就是和白大夫买的,他们木家堡的药是真的好,就是路太远了名气不大,现在只在姚县能买到。”
“白大夫她,还好吗?多亏了她,我这条腿才没留下后遗症。走得急也没跟她说声谢谢。”他进来的时候腿骨折还没好,这事儿大家都知道。
薛承曦很少撒谎,也很少说这么多的话,可眼下,这些话都不用思考就顺嘴而出。
他只是,想多知道一点她的消息。
两年多了,他走得时候没能见她一面,这两年正是关键时期,且不知道是哪个部门走漏了风声,特务那边听说了国家有一项新的大工程正在开工,他们一直想把地方和研究员找出来,基地里所有人都不能写信回去。
也不知道她现在怎么样了,还,记不记得他?会不会怨他?
“挺好的,我去的时候他们路都修通了,听我妹妹说,白医生在给华县得了尘肺病的人研究新药,进展不错。就他们药厂,现在员工都超过一千人了,白医生可真厉害呀。”
“她确实很厉害。”
阮惜珍总觉得薛承曦这句话带了点骄傲的感觉,但薛承曦没有再多问,和他们道别后就跟张家栋进了食堂,应该是她感觉错了吧。
知道对方过得好,薛承曦的心就落下来,再次把全副心神放到了研究上,她那么厉害,他走的时候还没还是修路,不到两年,竟然已经修通了。他也不能落后,只有早点完成项目,才能早点去见她。
木家堡这边,白露的事业正在飞速发展。
从赵家卸权那天开始,白露就在布置,因为她明白,赵家如今的退让只是因为时代的局限。赵家在解放前做的是商贸生意,南来北往,东收西贩,在集体经济之后,这条路走不通,他们不是没想过办厂。柳河公社也有几家简单的小厂,但规模做不大。
没钱,不能给族人富足的生活,所以他们在这个时候只能退让,但赵家那些老太爷的经商手段高明,他们在改革开放之后必然不会沉寂下去,一旦他们有了选择,早晚能跳脱这个圈子。
白露只能趁着这段时间,尽量去发展。
1972年春,木家堡出台了种植药材优惠活动,药材的收购价格和之前一样,合同上注明会随着市场价格走,但如果有大队选择和木家堡签订20年、30年、40年、50年的长期合同,那么每一档合同的签订,都能得到当年药材成交量的分红。
20年是百分之一,30年是百分之二,40年是百分之三,50年是百分之四。
以小河村为例,小河村大队总人口2836,他们去年一共给木家堡提供了价值150000元左右的药材,如果他们和木家堡签订20年合同,那么他们每年除了自己挣的钱之外,还能得到1500元钱。30年就是3000,以此类推,这数额高得吓死人。
签个50年,再凑凑都能给大队增加一台拖拉机了!而且这个钱只是现在的,小河村每年都在增加药材种植面积,还有一些多年生的药材没有卖,以后每一年只会多不会少。
虽然合用要求严格,出售给木家堡的药材不能用化肥农药,发现三次视为自动解约,还要赔违约金。各大队不能把药材出售给其他人或单位,除天灾外,每年的最低成交量不能低于签订合同当年的百分之八十。一旦发现药材外卖,也要违约金并解除合同。
但大家如今就是这样做的啊,种植药材是拿山林来种,周围都是树木草林,谁会想不开的去施肥打药。除了木家堡,又哪里还有人来收药。
最后一条是关于万一国家给大家分土地的要怎么继续合同的,但大队长们觉得这种事情不会发生,便没太在意。
“这份合同大家不必着急,可以回去和乡亲们商量一下,想什么时候签都行,今年签,明年开始算分红。我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征得村民们的同意,每一位户主都要在合同上签名按手印,至于这个钱怎么用怎么分,是各大队的事情。”
开完会,白露让财务来给个大队长发误工费和节礼。
这也是木家堡新增加的项目,合作的伙伴太多,白露这边想商量点什么事情,有些大队长来一趟得耽误个把星期的工夫,挺不容易的。所以但凡是木家堡着急各大队长开会,白露都会给队长们每天发一块钱的误工费,钱虽然高了些,也是为了让这些大队长珍惜这个福利,和木家堡好好的合作下去。
“老鲁,老鲁,你等等,走那么快干啥!”
簸箕大队的大队长李能带着白石谷的施红玉喊住鲁国荣,梅子树大队的杨柳见几人凑在一起,连忙跑过去。
“关于这个合同,你们心里是什么章程。”
李能找鲁国荣是因为他们几个大队正是和木家堡合作最深,每年药材销售量前几的大队。
“还能是个什么章程,签呗,这么好的事情上哪里去找。”鲁国荣一向是跟在木家堡后头喝汤的,这些年就没吃亏过,灾荒年间他们没有饿死人。现在卖药材的平均收入最高的也是他们。
鲁国荣敢说,就现在这个情况,他只要回村问一声,不仅没人反对,相亲们只会催着他赶紧把事情定下来。
一年大几千块呢,这不跟白捡的一样,除了木家堡,到哪里去找这种好事。
“我是说签多少年。”
签肯定是要签的,簸箕大队以前因为卖梨,日子比周围两个大队好过一些,但也就是煮粥稠几分的程度,但现在不同,自从和木家堡签订了秋梨膏的合同后,每年收入都要翻一倍,如今寨子里已经能吃饱了。
他们原本还在担心,现在卖药的越来越多,特别是大船开起来之后,其他县的药材也一船一船拉过来,万一木家堡吃不下这么对药材可咋整。
不管什么东西,历来都是少了贵多了贱,这段时间乡亲们可没少问这事儿,还有老人家劝说,如果不行就背地里找找白露。
眼下木家堡愿意签长期合同,他们哪里会拒绝。
但这时间上,李能还真拿不准,三五十年,那可是小半辈子啊,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可是那分红是真的馋人啊。
“签50年。”鲁国荣眉眼都没抬。
“直接最高?胆子这么大?”
“我说你是不是傻,咱们这地界本来就不适合种粮食,几千年了,咱们姚县什么时候靠这些山林和地发财过。赵家以前买大庄子都在其他地方买呢。如今有个能挣钱的营生,不赶紧抓住你还等什么呢?这合同如今只发了咱们姚县,你信不信只要传出去,隔壁几个县的人都要坐不住来问。
我知道你担心什么,不就是怕制药厂长久不了吗?别说这事儿不可能,真有那么一天,制药厂收不起药,拿不出钱,那违约的就是他们,你啥也不用做就解除了合同,山头该是你的还是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