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章
对面的人相信才怪。
但反复询问好几天,其他人或多或少有些小动作,就这么一个看上去最老道的,反而最干净。
那封举报信还联合了好几位知青家长的签名,直接塞到县里头头的跟前,就差怼他脸上了,不得不仔仔细细来查。
为了防止这些负责报名的知青办人员互相串供,还是给他们分开审的,甚至用了一点点不太地道的小手段,结果,就郑海萍啥事都不沾。
而郑海萍闯荡江湖这么多年,还从来没莫名其妙吃过这么大的亏。
出来之后跟弟弟和弟媳好一通查,结果查到机械厂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车间主任头上。
更让郑海萍恶心的是,那个破车间主任的儿子,竟然就是之前断了腿回城治疗的知青!
“好哇!小的挡了我干儿子的路,大的还直接坑了我一把!这一家子,可真是好样的!”
郑海萍气得牙痒,吩咐弟弟找人去套麻袋揍赵主任,心里盘算着怎么把他这个小官帽子给撸下来才行。
“他不是机械厂的车间主任吗?哼,那车间里的生产线我们不敢动,都是上面牢牢关注的,不能乱来,但那原材料总是可以碰的吧?”
她很快有了点子,让郑海标附耳过来。
“……咱们自己的人可不能去。这种公家的厂子要出了事,那就是引起公愤,比下乡知青出事情更严重。”
郑海标点点头,表示自己牢牢记住了,很快安排下去。
郑海萍站在一片阴影里看着自家弟弟走远,心里浮现出些许旧日回忆,只是这回忆很快就被她驱散。
以前发生的事情还是不要想了,想也没用,只会惹祸。
姓郑的姐弟俩在这边小动作不断,那边调查情况的人收获也不小。
一个知青办工作人员把自己的小九九倒干净了都没出去,反而因为之前说出来了一些徇私行为,而让对面觉得他身上又更多信息可挖。耗到最后,他实在受不了这黑漆漆的房间,只好绞尽脑汁,把稍微有些异常的人都给爆出来。
“……对了,还有一个人,通知刚下来还没一个星期的时候,就给他亲哥来报名,结果过一段时间又来找我确认他报上名了没有……我想想……他,他哥姓魏!”
调查人员对视一眼,这群众内部的矛盾,他们就没必要揪着不放了,又没有什么利益纠葛。
看来,这人身上的料是已经挖干净,可以放出去了。
知青办工作人员终于能呼吸到新鲜空气,面对来接自己的家人热泪盈眶,回到家又好一通诉苦。
郑家姐弟之前没有给小弟们撤回调查这事的指令,收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人都还是懵的。
郑海标摸摸自己后脑勺,“这姓魏的……不会就是爱军吧?”
郑海萍脸色铁青。她可以接受干儿子有心眼、有算计,甚至乐意看到这人为了利益扔下亲妈向她靠拢。
但,她接受不了被他愚弄。
小弟们都知道,郑家姐弟感情亲厚,所以也格外可怜那些被同胞兄弟姐妹排挤的人。魏爱军能够入了她郑海萍的眼,被魏爱国算计这件事,不说占了七八成,至少也占个两三成。
不然,郑海标一早就看好这个小弟,为什么她早不接受,晚不接受,偏偏那个时候要接受干儿子?
结果呢?这事可能一开始就是魏爱军算计他二哥?!
知青怎么多,资料可不是一批就能汇总完的。那都是手上攒一批,就要汇总往上交一批。
郑海萍打算豁出去了,不把这事查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她可不会算了。
“魏爱军他二哥去了哪里下乡?!我倒要查查,这个地方下乡的人,到底是什么时候报的名!”
第94章 第94章赵聪伤还没好就……
赵聪伤还没好就被原样送回,本来就让心里有小九九的那帮人吓了一跳。
知青办那轰轰烈烈的大手笔调查,更让他们死心。
现在都有人开始怀疑,当初说是管控放松,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区别,那会儿正是农忙,就算离得近的知青有心请假回家,大队也根本不批假。
反倒是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县里甚至市里的清算行为一波接着一波。没准这消息就是有人故意放出来钓鱼的。
这第一批强制下乡的知青,下乡之前就闹得各种撕吧事儿满天飞,下乡之后上面肯定还是不放心,这才故意放了个假消息。
有第一个“聪明人”提出这个想法后,其他一切细节都可以由众人的联想来补足。
就像八卦传到第四个人耳朵里就会面目全非一样,最近这些事也是,什么说法都有。
有说上面钓鱼的,有说是别地儿的知青集体逃跑,还有的说赵主任想讨上面欢心,故意把亲儿子腿砸断,然后原样送回,帮领导杀鸡儆猴。
嗯,没错,最后一条是魏同心去供销社回来的路上,路过一堆不认识的大妈时,藏在人群里说的。
这条猜想看似荒诞,实则非常符合围观群众的阴谋论思维。于是这条八卦从县里的另一边慢慢扩散,传到机械厂家属区,传到魏同心耳边。
“……那个姓赵的还真下得了手。别人不知道,咱们可是看得清清楚楚的,那天那个赵聪的腿其实根本就没啥事。”詹大妈说八卦说得上头,绘声绘色地演了起来。
“结果呢?听说那个赵聪啊,哎哟,可怜的来,被送回去的时候人都站不起来嘞!都是横着回的。你说这大儿子他不爱,小儿子平时是宠,这关键时刻随随便便就能废了,他难道还有其他孩子吗?”
詹大妈百思不得其解,“就这么个领导,他都不想想自家工作传给谁的事?要早这么着,还不如让沈丽把工作给他小儿子接班呢。”
不会吧,难道赵主任后面真的又把赵聪的腿打断了?不应该啊。真为了掩饰之前说的慌,最多是咬死了自家儿子恢复能力强,
长得快。哪有临时又给打断这种做法啊?
闹哄哄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这会儿已经是冬天,再过不久就要过年了。
赵安邦给詹大妈端来一碗红糖水,她正好说得渴了,毫不客气端起碗就喝。
赵安邦正好回答了詹大妈的疑问,“詹大妈,我爸可不会这么干。最多是因为检讨的事情,打他一顿屁股,不会真伤了人的。”
“他们以前打我都会注意不留疤,更何况对我弟呢。”
要说机械厂家庭也就这点好,家长们都为工人身份自豪,也比其他地方的人更端架子。像赵家打孩子注意分寸,又像魏家对外好面子,或者像张家,对女儿比一般人家好。
孩子们正因父母的“端架子”,获得了些微好处。当然,如果是混蛋东西,那也会被教训得格外狠。
额,最显著的例子,其实应该是郭大爷直接跟郭大勇断亲。不过鉴于郭大爷根本不要脸,所以不能纳入这个范围讨论。
天气冷,大妈们也不乐意成天在室外待着。正好现在刘淑英自己住单间(魏文红个小屁孩没有话语权),大家就都聚了过来。杨大妈还抓了一把李伶娟从娘家带回来的瓜子,给大家分着嗑。
不过其他人就没詹大妈这么好的待遇了,最多来碗白开水。
刘淑英的毛衣终于织到了最后收尾的部分,她最后差点线,还是詹大妈翻出来一双半旧的白色线织劳动手套,才给补上。
这手套多少也带点之前坑小孩廉价劳动力的歉意,刘淑英痛快收下,回一碗红糖水给詹大妈甜甜嘴。
“老詹,你这消息可过时了,真够离谱的。”杨大妈边嗑瓜子边随意地说道,“我最近听说的,赵主任把他儿子叫回来,是因为知青办有人死脑筋,非要劝厂里领导的独生子下乡,给领导劝烦了。咱们这个精明的赵主任,是帮领导给知青办挖坑呢。”
“不然为啥赵聪一被送回去,知青办就被查得那么厉害?以前也不是没人写过联名信啊。我可不信你那封信就效果那么好,能让县里彻查都不算,后面市里都开始查。”
詹大妈心虚挠头。老杨是真不知道她当时有多冲动,就差把信拍人家领导脸上……
县里这么查,肯定是因为她,至于市里,那就不知道了。
魏同心抬头跟奶奶对视一眼,同时想到了一个人。
外人倒是没那个能量让市里彻查,那要是内部人员的行为呢?老四认的那个干妈,好像在县里这次行动中毫发无损啊。
一个县的知青办工作人员,怎么也有十几号人。就单单这么一个没有徇私过的,她的同事们、领导们,能让她这么干净吗?
更何况,魏家祖孙都清楚,这人肯定给魏爱军走过后门,只不过手段高超,没被查出来罢了。
刘淑英见大家这话题越聊越深,赶紧叫停,“好了好了,老杨,快来帮我看看这几针打错没有。我这总感觉不太对,仔细看却没发现问题。”
杨大妈依言凑过去,发现果然有两针错了,嘲笑刘淑英道,“老刘你不行啊,这眼睛都要花了,以后毛衣让你媳妇织吧。”